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96482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25
《如何协助资优生成长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協助資優生成長學習郭靜姿國立臺灣師大特殊教育學系一、從影響資優發展的條件談起資優的發展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1.中等以上的能力,2.高度的學習動機,3.高度的創造力。三項條件兼備,方能激發出潛能。資優與智優,績優並不相同。智優是指在智力測驗上表現優異,先天資質好,學習條件優異,但是智優者若是缺乏努力與創造力,雖有很好的潛能,不見得會有良好的發展。俗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便是指一個孩子先天條件夠而後天努力不足,導致潛能未能充分開發!績優是指在學業成就方面表現優異,但若能力有限或缺乏創造力,發展亦會受限。可見要成為資優不易,除了要有潛能外,還要輔以後天的努力與創造發明
2、的精神!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有許多影響他發展的外在因素,例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文化價值、個人機運等。已往研究的結果指出,在上述影響因素當中,家庭的影響力最大。家庭因素包含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所能提供的資源、手足間的互動關係等。一般說來,造就資優的家庭教育環境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物質環境可以提供豐富的資源,但是精神環境對家庭教育能否成功,往往帶著決定性的影響。精神環境,例如:家庭成員的和睦程度,家長的價值觀,教育觀與道德品質等。家長崇尚什麼,追求什麼,對形成孩子的理想和志趣,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過去對於天才兒童的研究發現,他們生長的家庭環境,一類是父母具有某
3、種專門知識、技能和興趣。這樣的家庭,不只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楷模,父母的學識也為孩子成長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由於家庭對事業的態度和進取精神,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成就動機。另一類是父母雖然不具備某些專業知識,但是家庭環境健康,他們強烈的希望孩子成材,並肯付出代價。他們雖然不能從學識和技能上教育孩子,但能從精神上給孩子以積極影響。兩類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都極其用心、妥善規畫,為子女付出一生的心血,可以說,成功的資優者背後,都有著十分偉大、資優的父母!8身為資優生的父母,家長們一定覺得責任重大!為了培育優異的後代,相信從孩子誕生到現在,在座家
4、長已經付出相當多地心力!不過,要使孩子在未來能夠成材、成器,成為真正的資優,各位父母還要繼續費心、費神!在諸多資優的案例中,愛迪生自幼頑皮,不受老師歡迎,他的成功是媽媽在家自行教育的產品;篆刻家蔡天石先天殘障,四肢中缺乏三肢,只有一隻完整的左手,是爸爸媽媽為他規畫刻印的生涯,鼓勵他努力,終於克服障礙,成為成就卓著的篆刻家!如果沒有父母的努力,這些天才恐怕都成為教室中的問題兒,學校裏的「旁聽生」。今天的親職座談會,我想從幾方面與各位父母共同討論,期望提供各位家長認識與協助子女的方向。二、如何協助子女成長發展(一)認識資優特質,輔導不適應的學習行為資優生雖有不同的類別,但卻
5、有一些共同的特質,這些特質使得學習輕鬆、吸收快速,思考比較靈活、意見也較獨特,但有些特質也可能導致在一般學習情境中有適應困難的行為產生,父母必須要理解,也要能與教師合作,協助「問題」行為的引導。1.學習能力方面資優的孩子記憶力強,學習快速,推理能力高,能很快發現原則原理,掌握問題重點,課外閱讀豐富,見識廣博,因此需要比較進階、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教材。當教材不能配合能力的發展時,會有不耐煩、厭倦的表現,除了對於一般練習的作業覺得無趣外,有時上課會不專心聽講或做自己的事。如果老師反應學生有這樣的行為時,家長應立即與老師合作,找出不專心的原因,共同商討對策。2.創造能力方面8資
6、優生常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獨特的點子,不尊重傳統,喜歡獨具一格,批判性高、從眾性低。這樣的特質有利於創造與批判思考,不過有些學生會不能遵守規律,容易犯規,有時會出現不合群,自負等行為。孩子有這種行為出現時,家長一方面應了解、適度包容,不要把孩子當壞孩子看;另一方面應該引導孩子配合團體要求,以禮貌、尊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以使創造性、批判的行為正向發展,否則長期不受老師、同學歡迎,會影響自我概念的發展,也會造成社會適應困難。3.學習態度方面一般說來資優生學習較為主動積極、自我要求較高,力求完美,此點是相當有利於學習的地方。不過,有些孩子會有過度要求完美的傾向,當現實不
7、符合自我的期望時,便會產生情緒不穩、自責、責人等焦慮行為。家中有這種類型的孩子,父母要妥善開導,讓孩子能夠學習欣賞與包容周圍的人、事、物,減少對人、對己苛責的心態與忌妒、不滿他人的心理。好問是資優孩子的特質,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甚至於問到被問的人很難堪或不耐煩。本來是正面的特質,反應求真、求知的態度,但卻不受歡迎、惹人討厭。對於好問的孩子,作父母的不可嫌煩,要引導孩子去找到答案,父母如不能解答疑問,可多運用社會資源,轉介其他專家或社教機構,以使主動好問的精神,能夠持續。也可利用孩子求知的慾望,引導他探討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做些小研究,培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