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29632
大小:90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15
《講座筆記(三十)--《黃帝內經》大奇論篇第四十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講座筆記(三十)--《黃帝內經》大奇論篇第四十八(以下藍色字體部分是自己的學習心得,如有不妥與講師無關。)一、題解按《內經》體例,凡“論”皆有問有答,然此篇雖名爲“論”,但無問答。所以,多數注家認爲,此篇非《內經》原有之篇,或摘自《脈經》或摘自《扁鵲內經》。由此可見,《內經》確是中國古代醫學論述的集大成。無論原載爲何,內容均可爲我今人所用。前一篇論奇病,此篇論大奇病。大奇之處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大奇之脈;二是大奇之病。以大奇之脈論大奇之病,是本篇之特色。自古及今,臟腑病變用肉眼是無法透視的。當今西醫院爭相投入巨資引進各色先進的儀器,然儀器至多透
2、視出具體的病果,卻無法解釋病因,自然也不會提供治愈方案。與之相反,中醫認爲,人體內外是統一體,臟腑雖在內,但若有病變必會在外面的脈象上有所體現。因此,中醫可不借助外物即能了解到疾病的機轉及預後。二、脉解對我來說,本篇的行文以及所據所典都比較好理解,但想真正掌握,卻非易事。因爲沒有實踐的機會,我對大部分脈象只能靠展開想像的翅膀去理解。此篇筆記似乎也僅是爲了寫而寫。但由衷地希望,以如此“積跬步”的態度和磨練,有朝一日能真正對脈象有更多的理解和掌握。陰陽五行是中醫的根本,而在《黃帝內經》中,這個根本貫穿始終。因此,本篇的理論基礎依然是五行。比如文中
3、提到的心脈如火薪、肝脈如散葉、胃脈如泥丸、太陽如湧泉以及肌脈如頹土等,都是以五行之氣爲象來形容的。本篇最后谈到了十六种奇怪脉象,並通過这些脉象预测死亡之期,其實也是利用了五行的相生相剋原理。應方生說:在人的思維方法和體系中,象術是最重要的內容。觀察人的症狀就是觀察象,摸脈就是取象,是通過脈來把握身體內部的象。古人在描述脈象時,又使用了其他象來進行比喻,比如:蚕食桑叶、轻刀刮竹、如水漂木、如盘走珠、如按琴弦等等――這些詞在我看來已經超越了它本身的意義,漂亮之致。針對偏枯即現在所說的中風,男子多發左側、女子多發右側的情況,應方生解釋說:人體的左側
4、主陰和血,右側主氣。男氣旺,女血旺,即男主氣女主血。外邪來襲時,最易擊中人體的薄弱部分。在解釋“瘕”這一概念時,應方生列舉了各派醫家的不同解釋,比如有醫家認爲,“瘕”是氣積,“癥”則是血積。應方生認爲:氣滯血瘀是一樣的,“癥”與“瘕”的根本不同在於,前者是固定頑固的,而後者尚未生根,是遊移變動的。本篇多次講到腸澼,故在此稍做總結。腸澼又稱熱利、下利、滯下等,後世俗稱痢疾。原文如下:“脾脈外鼓沈,爲腸澼,久自己。肝脈小緩爲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沈,爲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沈澀爲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5、此段首先論陽熱之氣傷脾臟之津液而爲腸澼,次論陽熱之氣傷肝腎之血而爲腸澼下血,後論三陽之氣甚而三陰之氣傷者死。張志聰解釋說:脾爲陰臟,位居中央,受三陽陽盛之氣上下之無常也。脾爲陰中之至陰,故雖受陽熱之氣,其病久而自已。肝脈小緩是因陽熱之氣下薄藏陰,致肝臟之血氣下泄而虛,故其脈小緩也。肝主藏血,故雖受陽邪,尚爲易治。腎主藏精,爲精血之原,陽熱之氣下薄於腎,故爲腸澼下血。陰血傷,故脈小。熱邪幹腎,故沈而搏也。夫心主生血,肝主藏血,是以心肝二臟受陽盛之氣而爲腸澼者亦下血。如二臟同病,則陰血盛而可以對待陽邪,故尚爲可治之證。脈小沈澀者,三陰之氣爲陽薄所
6、傷也。其身熱者,陽盛而陰絕也。三、圖解因爲本篇內容細瑣,所以嘗試用圖表(如下)進行歸納,以便理解和記憶。但受排版的限制,個別脈象未包括進去。(其實心下說:單這些就夠複雜的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