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13节:史志文化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13节:史志文化

ID:9928218

大小:72.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5-15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13节:史志文化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13节:史志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第13节:史志文化 第十三节  史志文化   在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史、志图书是其极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虽在印刷术未发明之前,靠毛笔书于竹简而成典籍,不仅其产生困难,而且极难在漫长的历史上保存下来,再加上历代独裁者们编着花样的焚书,以及战乱中的毁损,中华古籍能存于现在者,兴许只占原有的百分之几。举例而言:秦始皇“焚书坑儒”之际,“非秦纪皆烧”,其所毁先秦典籍数量之巨,可想而知;后汉时董卓逼献帝迁都之中,竟将国家宫廷藏书七十车焚之于道;南朝侯景之乱中,梁武帝宫中的史籍图书被焚毁者,多达十四万卷;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又大兴文字狱,不仅

2、查抄焚毁民间藏书,借修《四库全书》之机,又毁掉了清朝统治者不喜欢的书籍无数……即使是如此,按《四库全书·史部》所录,这万劫之后的幸存史籍尚有三万八千二百三十九卷之多。如果,再加上散存于全国各个地方的民间藏书,中华民族的历史典籍,在数量上仍然是十分可观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史志,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典章、制度、发明、创造、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传承到了今天。假如,没有这样一种延续五千年的述史制度,没有这些浩瀚的史志对历史作有系统的全面记载,则中华历史文化就很难有今天这样丰富多彩,也很难谈甚么博大精深。说不定也会像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那样,

3、出现文化中断现象。 中国历经五千年漫长的物换星移,风雨苍桑,人为地焚烧历史典籍,以及历代战争的洗劫,还仍然能够保存下来这么丰富的史料,能够有五千年较有系统、较为全面的文字记载,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罕见现象。对此,我们似乎也可以称之为:中华史志文化。 中国的史志文化,同样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对此,我们稍作以下分析就可知之。 (一)述史的目的明确史书之作,并不是始自春秋,而是远在黄帝之时就已开始,并且定之为一项制度。述史的目的,就是要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忠实地记录下来,传向后世,以为后世治国者从前人的经验、教训、历史变化、自然变化之中,吸取

4、借鉴,总结规律性的问题,以便将治国诸事做得更好。从而,达到一个“以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明得失,知兴衰,辨是非,定犹豫,以便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造福百姓,福泽于子孙,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当中集中体现的,正是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就是天道、地道、人道、以时而变,人们必须很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总体哲学观点。 正因为如此,历史的记载,原本就不是为甚么人歌功颂德,而要求的是秉笔直书,如实记录,于历史事实之中求其是。因此,史书之撰,要求不仅是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广泛性历史记载,更要求述史者要

5、不畏权,不惧势,不为亲者讳,不加仇者罪,而是可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记功臣,赞贤良,辨是非,一切都做到持中以观,依实而记。对于那种杀父弑君、败坏人伦、祸国殃民、蝇营狗苟者的丑恶行径,要给予毫不留情的彻底揭露。所以,黄帝任命了史官仓颉造字述史,而鬼神哭;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不然,述史而虚美曲笔,通篇唱赞歌,便是毫无意义的空文。 公正持中以述历史的起源之早,在古文字之造上有着明确无误的表意反映:“史”字之造,便是以“手”持“中”而为其字。今所见到的甲骨文,都有是如此。如:①、②、、③,至于④,则更像执中而书写的表义。故许慎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

6、从史,事职也。”这是很正确的解释。因为,中即正,与公、平、中庸、执中不偏的涵义一样。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所置,述史记事之早,在古代典籍中有着大量的记载。《论衡》言:“仓颉……为黄帝史”;《吕氏春秋》说:“夏太史令终古,见夏桀惑乱,载其图法而泣……商太史高势,见纣之迷乱,载其图法出”;《周礼·春官下》曰:“太史掌建国之六典”。古代史官又有左史、右史的不同分职。如《玉藻》所言:“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就是为什么在记载春秋史事的典籍中,《左传》重记行动,《国语》重记言论的历史缘由。 (二)史籍所记载的内容史籍所记载的内容方面,同样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是天道

7、、地道、人道、时变,合四———————————① 《乙》3350,《合》281。② 《人》3016。③ 《前》7·3·2,《合》422。④ 《摭续》91。       维为一絷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所以,中国的史籍,不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不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其内容所载,同样是天、地、人、时四方面的记录。所谓天的内容,有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及其特殊变化方面的记载。如日蚀、月蚀、星变,以及彗星、新星的观察与发现。有气象方面风、雪、雨、雹、大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