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

ID:9934033

大小:96.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5-16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_第1页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_第2页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_第3页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_第4页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5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1节: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第五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节  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    民族思想精神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的涵义应该是民族全体成员社会实践与历史进程同步体现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思想精神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是有着不同的思想精神体现的。也就是说,民族思想精神既有其历史传统的体现,又有其时代特征,是相对不变之中有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民族思想精神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即现代的民族思想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历史发展过

2、程中的一种历史性总体体现,它既有历史传统的性质,又带有当代历史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 民族思想精神,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性的本质是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唯物辨证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道学,曾经多次产生嬗变,它的实际历史传承,是客观唯物论和主观唯心论在围绕社会政治及政治变革中,相互斗争的一种交织性体现。因此,作为民族思想就不像个人思想那样较为简单,而是同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存在的。只不过,我们一般都将传统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思想,称作民族思想精神。精者,精妙、精粹、精华、精深之所称。神者,神妙、神奇、神智之所谓。如《易·系辞》曰:“阴阳不测

3、之谓神”;对于腐朽的、糟粕的思想,非但不称其为“精神”,也不单称“思想”,通常都要冠之以“封建”、“迷信”等思想性质错误方面的特定词以作表述。但是,只要是我们经过历史、唯物、辨证、求实地进行研究和总结,就不能不承认:举凡科学的、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思想精神,都是由唯物、辨证、求实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指导了社会历史实践而蔚成的。凡是一些错误的、有害的思想,都是以背离道学原理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为根源。本节,我们就对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试作一点分析: (一)由唯物而知勤劳务实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从其一产生的时候,就公开宣称了它的唯物性和求实性,说其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以及

4、人类社会万物变化规迹而产生的,其所论的“天、地、人”俱为物质,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唯物本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唯物求实就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精神内容之一。所以,轩辕黄帝治国,就强调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指出“知地宜,顺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斂有度,则民富”,民富则国强。此中的“顺时而树”就含有“勤”的意思,勤劳才能生财。“节民力以使”,说的就是“俭”,只有勤而又俭,才能致富。这是理财方面开源与节流的辨证统一观,阴阳互根互依观。同样,虞舜帝亦大力倡导“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①的精神,这是中文里“克勤克俭”一语的由来。“克勤于邦,克俭于

5、家”,是针对治国官员而提出的,这就是廉洁奉公、反对腐化、知耻自爱的具体要求。在普通民众,就是勤劳光荣,浪费可耻,爱护公私财物的思想道德风尚。 唯物的本身,就是求实。然在纷纭复杂的人类社会里,在变幻莫测、万象纷呈的事物中,真正能够做到名符其实,有真———————————① 《尚书·大禹谟》所载舜语。     知灼见,既唯物而又辨证地对待一切问题,处理好事情,却并不容易。所以,《黄帝经·经法·名理》就说:“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正而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是非有分,以法断之。”《称经》篇又言,“内事不知,不得言外。细事不察,不得言大。”孔子曰:“知之为

6、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①。 在纷纭复杂、变幻莫测、万象纷繁的事物中,能够作到唯物、辨证、求实,其中就有法则,这便是学问。有了学问,才能真正做到正确地观察、认识、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因此,要做到唯物求实,就需要有坚韧的毅力进行学习。故荀子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中华民族正是在唯物辨证的哲学理论指导下,勤于学习,勤于劳动,爱物节俭,坚韧求实,锲而不舍的哲理弘扬和激励下,才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同时亦为全人类的历史进步,做出了

7、伟大的历史贡献。 (二)求变通而推动社会变革中国古典哲学,是研究总结天、地、人类社会三大方面万事万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学,是用以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历史变革,以适应自然之道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博大精深学问。所以,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易》经就从头至尾都讲事物变化规律、道理,谓之变化之道,改革之道,变通之道。并且,举以伏牺、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商汤、周武顺应———————————① 《论语·为政》。② 《荀子·劝学》。       天时、民意、社会发展形势之需,适时推动社会变革的著名史事,强调“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

8、则久”的重大意义。惟其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