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ID:9923484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5

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_第1页
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_第2页
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_第3页
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_第4页
资源描述:

《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银行业综合改革、经济转型以来相关金融法律的制定、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加强、外资持续流入、资本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创新严重不足等是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解决银行大量流动性过剩可以预防可能的风险,这需要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等层面上加以跟进。    深层原因探讨――如何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动摇商业银行的盈利基础,也使商业银行作为传统融资中介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2、  2005年10月,人民银行发布的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0.36万亿元,存款余额则高达29.44万亿元,存款增速比贷款增速高4.3个百分点,存贷差将近9万亿元,是2000年的4.3倍。到2006年12月末,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2.53万亿,存款余额达到33.54万亿,存贷差超过10万亿元,持续增长的“存差”额引发了全国金融市场对流动性过剩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探讨,甚至导致对经济、金融危机的预期。然而,在我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不应简单等同于对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分析,也不能将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危机阶段

3、出现的流动性过剩与之简单类比,我国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有其独特的制度转型根源。  金融结构调整――银行业综合改革是内在原因。首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取代传统金融组织体系导致存差的出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系列金融法律颁布后,我国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基本确立。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在这种体系下,专业银行都是国务院直属的经济部门,分别履行不同职能,根据政府的计划安排承担不同的贷款业务。国家主要采取“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调配资金,实施其对金融的管理。宏观上,按照“贷款

4、-存款=现金”发行,这三个科目就构成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科目。如果贷款大于存款,就称存在“贷差”,意味着流动性不足;如果存款大于贷款,则称为“存差”,意味着流动性过剩。1995年后确立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与传统计划经济下金融体系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建立了由实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和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构成的双层结构。在这新的结构下,货币发行和各类金融机构缴存的准备金存款构成的“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核心。然而,构成基础货币主体的准备金存款是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的一部分,商业银行上缴准备

5、金存款就意味着它不能将自己吸收到的存款用于全部发放贷款,于是出现了存差。  有关金融法律制定引起存差的出现是制度原因。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我国于1991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商业银行贷款时应遵守的资产负债比例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应保有不低于25%的存差。但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贷款与存款的比例直到2004年才降到75%以下(2003年为76.4%,2004年为73.8%)。事实上,贷款与存款的比例规定是一个全球金融界的通

6、则。  我国银行业存贷比的下降在同类新兴国家中并非罕见。事实上,我国的存差在与美日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的数据比较中仍然稍高。因此,银行业存差的出现并非危机信号,而是我国金融体系向现代化、国际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银行风险管理的加强是背后的推动力。传统金融组织体系下,央行以计划为核心,通过下达指标来控制贷款规模,从而控制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了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业绩考核既不与风险挂钩也不与回报挂钩,只与贷出的数量挂钩,这使得商业银行大规模放款成

7、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次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1997年,人民银行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逐步推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2002年,我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加强了对贷款风险的审核力度。同时,股份制改革后的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产权载体,自行承担贷款的风险和损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信用”已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必然秉持审慎原则,导致贷款规模的下降。  外资持续流入引起的存款创造和挤出效应是诱导原因。2002~2004年期间,我国每年引进外

8、资规模一直超过500亿美元,2006年更是超过了一万亿美元。随着外资流入规模的持续增加,外资从早期对中国国内资金存在的挤入效应逐渐转变为挤出效应。外资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业外部资金来源进而代替银行贷款外,还因中央银行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需要,频繁干预外汇市场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并通过银行多倍存款创造过程,引起金融体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