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

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

ID:9779456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8

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_第1页
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_第2页
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_第3页
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它是指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在其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属性。德育领域中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辩证地发挥作用。然而在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或者片面夸大隐性德育的功效,偏颇一方,因此深入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使德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效果。  一、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区别  (一)内涵不同  显性德育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一切德育教育。就其途径来看,一是:在学校中

2、开设的两课等理论性课程。二是: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班级主题会等实践性课程。三是:各科教师在教书过程中的育人活动。隐性德育是指显性德育课程之外的一切德育因素,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获取教育性经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并以一种隐蔽德育意图、手段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二)特征不同  1、教育的直接性与间接性。显性德育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通过面对面的理论讲述或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直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和培养,是德育的主课堂、主战场占主导地位。隐性德育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更不能形成规范的考评机制它对学生的教育是间接性的,他通过各种外在因素(教师

3、的示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校风班风、学校的环境等)对学生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教育主体的导引性与示范性。德育的客体是青年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尚不稳定,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和诱导。显性德育课程可以通过理论讲述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实现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隐性德育则是通过教育主体的示范如教师渊博的知识,高雅的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道德感染,在人格和品德上得到净化和升华。  (三)作用方式不同  1、教育客体的被动与主动。显性德育是德育课的主渠道但同时存在弊

4、端。如生硬性、强制输入性和理论与实际相悖时学生的困惑性等,教育只停留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拿到学分,对教育内容是一种被动接受,德育的本质没有完全实现。隐性德育是教育客体自身的一种情感体验,当他对传授的道德内容和一系列外在的道德因素产生真诚认同时,就会主动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道德自律活动。2、教育客体的认知性与陶冶性。道德认识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它告诉人们是非、荣辱、善恶的评价标准。当代大学生出现的理想信念迷茫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是道德认识的缺失,显性德育的系统性理论讲述,能引导学生辨论文联盟.L.是非、知荣辱,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隐性德育主要是情感的陶冶,如严格的校规校

5、纪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约束感,养成明理知耻、遵纪守法的品德。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能养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等良好品德,宁静优美的环境能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风学风等,通过这些因素学生被感染、暗示、传导、示范,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二、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联系  (一)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互依从、相互渗透  从道德品质构成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都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基本因素,是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统一。常言道: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一个人对道德原则和规范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

6、道为什么去行动和怎样去行动。显性德育的理论教育正承担了这样的重任,在道德认识的形成中起了基础性作用。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言行、课堂气氛、班级布局等隐性德育的因素已渗透到他们的意识中激发起他们的情感。道德情感的自觉性使学生从有意识的接受到无意识的熏陶过程,深化了显性德育的教育成果。  (二)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互制约,相互作论文联盟.L.用  显性德育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输出,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启发和引导作用,但这种理论灌输难免给人一种生硬、强迫接受的感觉。从实践性的显性德育看,学校的思政工作和社会实践、班级主题会等能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接受另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拓宽

7、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但这种认识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很难得以保证,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由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情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隐性德育的内生性有效地弥补了这一过程。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道德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真正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道德活动,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工具和材料来发展道德。学校中的制度、环境、人际氛围等诸多因素都是生动而形象的德育环境,可以通过舆论、警示、从众、等心理因素,约束、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有效地克服了显性德育的强制性,起到随风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