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10838
大小:4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论德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德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包聪会(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何为隐性德育课程这一问题上,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一致共识。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给隐性德育课程做出不同种解释。在众多定义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读可以有效拓宽它的研究范围,更好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效。与传统“灌输式”德教方法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隐性德育课程形式多样,“开设”难度较大,学校可以从优化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重视学校制度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加以尝试。[关键词]:
2、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价值分析课程“开设”一、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阐析(一)学术界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多元化解释隐性课程自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课堂生活》中首先提出后,它一直倍受专家学者的关注。伦理学家或道德教育工作者们对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没有异议,都认为隐性课程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德育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距今为止,关于何为隐性德育课程或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该如何概括,这一问题在理论界还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不同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背景或研究对象出发,给隐性德育课程描绘出不同的内涵。如社会活动家从影响学生的
3、活动入手,认为隐性德育课程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1】也有人从影响道德形成的环境要素出发,认为“所谓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或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的一种间接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2】此外还有学者以显性课程定义为背景,认为隐性德育课程就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3】诸如此类定义还有很多,人们根据不同的定义将隐性德育课程称为:“非正规课程”、“未期待
4、课程”、“隐藏或潜在课程”、“辅助或附带课程”、“未研究课程或自然课程”等等。能够尽快对隐性德育课程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解释,已成为当今德育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已严重影响到人们对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评估和“开设”。(二)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读不可否认以各自的学科背景为出发点,对隐性德育课程进行界定的方法,丰富了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有利于隐性德育课程的细化发展。但这一界定方法也使隐性德育课程内涵变的过于狭窄,造成隐性德育课程“门类林立”局面,反而不利于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和发展。如从社会活动学的立场出发对隐性德育课程的界定,往
5、往只看到课外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同样从环境学的立场出发也仅看到校园、教室等场所环境布置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在对隐性德育课程定义的界定上,笔者赞同从广义上对其进行解释,赋予隐性德育课程更加广泛的内涵。如可以按照“隐”字的内涵,来扩展“隐性德育课程”的定义。在新华字典中,“隐”字被解读为“深藏”、“不显露”的意思,据此扩展不妨可以称隐性德育课程就是能够对学生道德产生影响,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存在的课程。此外还可以从隐性德育课程特点出发,将隐性德育课程界定为:能够以“潜在性、非强制性”的方式,来“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
6、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4】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释,可以带来非常广泛的研究空间。与广义解释相对应,隐性德育课程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诸如学生的自发性活动、校园文化的打造、学校制度的建设、老师的人格魅力、教室或公共场所的环境布置等能够对学生道德产生“潜在性”影响的存在形式,都应该是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范围。二、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分析如前所述关于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存在,学术界没有太大的分歧,中外学者都普遍认为隐性德育课程有利于了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有些学者还形象的将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形式描述为“随
7、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桃李不言,下自成溪”的内隐方式。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人们从不同考察对象出发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学术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的价值,主要是与传统“灌输式”德育方式相比,隐性德育课程所呈现出的独特价值。(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道德教育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课堂上老师以“灌输”的方式,将道德规范、原则、价值以知识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的作用下,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育内容易教条化,学习方式容易形成呆板的“静听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
8、他做的事情是有兴趣的,他就能够努力做到他耐心的极限”,【5】因此实现对“灌输式德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已成为德育工作者改革探索的方向。在众多的尝试中,对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视不乏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拿隐性课外活动为例,由于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生参与完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