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隐性课程

德育与隐性课程

ID:39175784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6

德育与隐性课程_第1页
德育与隐性课程_第2页
德育与隐性课程_第3页
德育与隐性课程_第4页
资源描述:

《德育与隐性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德育与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概念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做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¹威特罗克(M.C.Wittrock)语。转引自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第9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与隐性课程概念相近或相等的概念还有非正规课程(informalcurriculum)、未期待课程(unexpectedcurricu

2、lum)、隐藏或潜在课程(covert/implicitcurriculum)、辅助或附带课程(subsidiary/concomitantcurriculum)、未研究课程或自然课程(unstudiedcurriculum))等等。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结构功能论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及班级环境里有意或无意中经由团体活动和社会关系习得的“显性课程”所未包含,或者是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规范、价值和态度。现象诠释学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与教师或同侪团体产生存在经验的对话而使其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价值或意义上的解

3、析,并进而扩展其存在经验的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无意学习。社会批判论者认为,隐性课程是将影响或决定“正式课程”内涵和特性所含的价值、规范、态度内化于教学过程(无论有意或无意)而使学生习得这些经验,借以完成其社会化,或将这些经验转化为自我意识的反省、批判,进而产生对现状改进的实践活动的经验º参考鲁洁主编:《德育社会学》,第28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虽然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关于隐性课程的描述还是有相对共性的东西。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非学术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响上。②从影响

4、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③从影响的计划性角度看,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无意识和不明确的影响。④从影响的效果上看,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第36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总的说来,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完整经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部分与显性课程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区别。隐性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杜威等早期的现代教育学家。但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菲利普•W•杰克逊(Philip.W.Jackson)

5、在1968年出版的《课堂生活》(LifeinClassroom)中¼P.W.Jackson,LifeinClassroom,HoltRinchart&Winston,1968.明确提出的。隐性课程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当代教育理论对60~70年代教育研究实证化、科学化,追求教育活动的可控性和价值中立倾向的一种反动。实际上,“一个时期应该既产生努力实现教育变化定量化的学者,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渴望承认学校中以某种独特方式而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学者”½威特罗克(M.C.Wittrock)语。转引自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第9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隐性

6、课程理论实际上已经证明:教育活动是一咱复杂性很强的实践类型,完全的“工学模式”肯定是错误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价值性的实践,企图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所以隐性课程理论实际上已经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个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实践探索的空间。隐性课程概念本身有着与道德教育的天然联系。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关于隐性课程的影响或内涵的分析,不同学者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综合起来看,隐性课程还是有其相对统一的含义。这里我们介绍两个例证。①菲利普•W•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三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第一是“群体”(crowd),其中充满了各种规则

7、、规定、常规,学生必须在满足的延迟、欲望的打消、工作的中断中才能理解和适应它;第二是“表扬”(praise),即班级中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等使得学生尽力与教师和班级所要求的价值保持一致;第三是“权力”(power),班级中的权力结构和差距是班级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首先从适应班级的社会结构开始。从杰克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校是社会规范同化最有力的场所,社会化、价值学习等等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内容。杰克逊是社会功能学派的代表,他们的特点是将班级、学校中的社会化作了正面或积极的说明。与社会功能论者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