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

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

ID:39596110

大小:311.2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6

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_第1页
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_第2页
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议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浅议显性教育与隐陛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吕品,李晓月,刘文光(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摘要】文章旨在探索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教育新模式。笔者首先介绍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含义和特点,接下来对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德育新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对开展新时期显性教育和隆洼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关键词]显性教育;隐}生教育;德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0)8—0107—02,在当今社会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和道德标准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表现出了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等显著时代特征。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反复强调的那样“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传统的重灌输、轻思考,忽视道德选择和价值澄清能力培养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对传统的德育教育进行反思,借鉴国外名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优秀经验,转变以往显

3、性教育为绝对主体的德育模式,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教育新模式。一、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涵义和特点高校德育工作按其教育形式划分,可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我国的高校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已久,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被学术界明确予以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德育研究工作之中。显性教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的场所,有领导、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实施有意识的、直接的、公开的、系统的有形德育教育的统称,多采用理论学习、开会、谈话等教育意图明显的策略和方式。显性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育目的

4、明确。德育工作者针对学生思想状况,通过明显的、直接的向受教育者表明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的方式,把道理、观点和要求讲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接受相应的道德原则、观念、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教育双方主客体同定。显性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彼此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角色,其中,德育工作者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而学生则为客体。第三,教育过程重“外适”轻“内适”。显性教育注重道德的“外适性”即道德对教育对象的外在要求,而忽视了道德的“内适性”即教育对象自身对道德的内在需求,致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注

5、重灌输性,而忽视诱导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隐性教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利用特意创设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对教育对象实施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无形德育教育方式的统称。隐性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内隐。隐性教育把既定的教育意向、教育目的渗透到或隐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之中,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面诱导。第二,教育双方主客体不固定。隐性教育是“无讲台”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既没有教育目的明确的有形灌输,也没有“我讲你听”的权威训导,每个人既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

6、教育活动的客体。第三三,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对道德的“内适性”。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知识与德性都不是固定的东西,不是通过一定的办法由教师来交给学的人,教化之弦只有在灵魂深处奏晌。”隐性教育重视学生对道德的内在要求,尊重受教育者对德性的自我追求。第四,教育结果的完整性。隐性教育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理,使“外适”与“内适”相结合,从而使教育结果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的理论分析(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哲学探究首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独立。显性教育是一种有形教育,采用直接的、注入式的德育方法,而

7、隐性教育是一种无形教育,采用熏陶的、渗透式的德育方法,二者在活动开展方式上各具特点,相互独立。其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联系。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存在于高校德育体系之中,二者相互交织、相互隐含。再次,显性教育和隐l生教育相互补充。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除具备自身的优点外,也各自存在较为明显的缺失和不足。显性教育在开展德育活动过程中注重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心理感受,造成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对德育教育产生排斥感,致使高校的德育工作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隐性教育则表现出在开展德育活动过程中无法对教育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和调控,

8、经常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可预知性。所以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使它们互为补充,扬长避短,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是新时期德育形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大学生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