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ID:9778580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8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_第1页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_第2页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_第3页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 1.德育与非德育  由于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蕴含于人的自由本性和社会生活之中,并通过社会生活得以体现,所以,属于人的任何因素和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活动、任何场景,都可能对人的德性产生某种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也就都具有了道德意义。但是,对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即使这种影响具有自觉特性,并非必然就是德育,很多现象都属于非德育。在社会生活中,属于非德育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源于本能或潜意识的道德现象或行为反应  人源于本能或潜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都具有道德意义,如悲喜场景中自然情感的流露与表达、梦中获得启示而行

2、善或不为恶等,但由于它们不具社会活动的特性,也非有目的、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因而属于非德育。尽管如此,这些源于本能或潜意识而表现出来的道德现象却是实施德育的一种心理基础,作为个体的内隐知识而在道德图式建构中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德育资源来加以利用。  (2)日常生活中的替代性学习  人是具有自主自觉意识的能动存在,他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如电视上的娱乐节目、打架斗殴场景等,进行道德判断并作出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这种判断往往是下意识发生的,其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瞬息之间何谓对就被直接察觉到并伴随着行动,且能够在反应中作出调整、在困境中作出改变

3、。个体的这种道德学习过程,便属于社会学习理论所谓的替代性学习(或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本身并非德育,但在德育过程中可以作为德育方法来加以运用。  (3)偶然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  社会生活中许多偶然发生的事情,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如:某青年破坏公物的行为,受到路过的一位老大爷的训斥,进而停止此种不良行为;交警对违规者罚款,并要求其在限定的时间里背诵交通规则,此后违规者吸取教训,违规行为减少;儿童在观看电视剧《西游记》之后懂得了如何识别好人和坏人,等等。与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活动不同,这些社会现象或活动虽然具有了德育效果,但由于其不具系统性、持续性,或者影响者在主观上并无育

4、人动机,所以也应归为非德育的范畴。当然,在最广义的社会教育的意义上,此类社会现象或活动与德育最为接近。  (4)行为结果具有道德意义却并无道德动机的行为  从结果上看,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会在无意之中或多或少产生好的道德效果,如丢弃的剩饭剩菜解决了行乞者的饥饿、半夜三更的突然咳嗽吓退了前来邻居家行窃的小偷等,因而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不过,在德育的意义上,这些行为因其并非有意而为,或并非由道德动机所激发,也不是在德育影响下才得以发生,尽管具有了道德效果,却与德育无关,也是非德育的。  2.德育与反德育  从理论上说,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育人是其核心职能,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反德育。但在

5、实践中,学校目标总是源于并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系统,学校在履行育人职责的同时,必须反映机构内部成员、周围社区和社会整体的需要与利益;并且,学校如何履行育人职责,深受社会文化、教育观念、教育传统等的影响。这样,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所从事的专门活动虽然包括了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中介(内容、手段、方法等)几个要素,并体现出目的性、系统性、持续性的特点,却不必然依照教育目的而展开,也并不必然符合教育价值,有的甚至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站在德育的立场上,那些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发生、但不符合教育目的甚至违背基本德育原则的现象或活动,便是反德育。基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把当代中国德育实践中的反德育现象归纳

6、为以下几种。  (1)强制灌输式德育  道德总是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人性生成的意义上说,这些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总是具有外在于人的特征;并且,其社会习俗特性越强,受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就越直接、越深刻,外在于人的特征也就越明显。于是,从目标和内容上看,德育便或多或少具有了灌输的特性(即外在的、附加的乃至强制性的)。但是,在立场和方法上,德育却不能不考虑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行动能力,不能不考虑他们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也不能不考虑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本身是否合乎道德价值。然而,受着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的影响,并基于授受关系的学科教学模式,实践中的道德

7、教育往往极易忽视这些基本的德育要求,时常表现出强制、灌输的特点。这种强制灌输式德育包括:①只问德育目的,不择教育手段,如:通过体罚来禁止学生的不良或错误言行、要求学生简单记诵日常行为规则等;②将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人生信条、处世方式,不问其是否合乎道德价值,以道德真理的形式来告诫或劝慰学生;③无视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忽视道德情境,鼓励学生依照道德真理或模仿道德榜样去行动;等等。  (2)庸俗功利主义(或不道德)德育  教育者对人生的理解片面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