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

ID:9741968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7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_第1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_第2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_第3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_第4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与进展  1病源学方面[1,2]   HFRS病原体为布尼亚病毒科汉滩病毒属。近年来的主要成就为新病毒的不断发现和命名的统一。自1976年韩国李镐汪首次分离出一株朝鲜出血热病毒,国际上称汉滩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科中的一种新属,至目前为止,经血清学研究证实本属病毒区分为9个抗原明显不同的血清型,血清I型病毒[Hantaanvirus即汉滩病毒(HTNV)],不称野鼠病毒或姬鼠型病毒;Ⅱ型病毒(Seoulvirus)即汉城病毒(SEOV),不称家鼠型病毒;Ⅲ型病毒(Puumalavirus)即普马拉病毒(PUUV

2、),不称鼠型病毒;Ⅳ型病毒(ProspectHillVirus)即希望山病毒(PHV),不称为田鼠病毒。上述四型病毒是经P)和核蛋白(NP)抗原均已出现,且其强度与病情及肾损害关系密切。通过对单核细胞的病毒结构蛋白与病情之间的动态观察,发现MP感染强度与尿素氮呈正相关,MP和NP抗原持续性高强度感染者预后较差,反之预后较好,且认为MP细胞事融合与脱落而直接致病。另外研究还发现MP与NP在发病初期阳性率最高,表达较强,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治疗后可使MP的滴度迅速下降,这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2HFRS病毒侵入机体

3、后,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从而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其中Ⅰ型、Ⅳ型变态反应已被证实,Ⅱ型、Ⅳ型变态反应在本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机体消除病毒感染主要靠免疫机制,尤其是细胞免疫,有学者应用3H-TdR同位素释放法研究发现: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病毒的清除,从而否定了应用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治疗HFRS的某些观点,糖皮质激素也应慎用。  3.3神经内分泌激素及细胞体液因子辅助发病机制学说,近年诸多研究发现:许多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体液因子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其中已被证实含量增加

4、引起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的有血浆内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儿茶酚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β-内啡呔、肿瘤坏死因子,血栓素、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丙二醛及胃泌素(发热期)等,及早应用它们的特异性拮抗剂,对于缓解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HFRS的发病是病毒和机体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毒作为重要的始动因素,一方面可侵犯敏感细胞并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另一方面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后者既有消除感染病毒,保护机体的作用,又有引起免疫病理反应(如Ⅲ型、Ⅰ型),造成机体组织损伤的不利作用,最近又发现

5、细胞毒性T细胞可参与发病机制,机体免疫机制的失衡在造成或加重免疫病理反应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4临床表现方面[9,11,12]   经过近70年的临床观察,目前基本掌握了两型HFRS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其在病程各期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也都有一定的了解,最近有人发现在多尿期,尤其是重型或危重型患者会出现与贫血有关的头晕,可能与低血糖有关的夜间异常饥饿晕厥综合征,部分患者会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的系列症状,此外,国内一些学者报道的少见并发症有急性脊髓炎、脑神经损害、格林巴利综合征、皮质盲、脑炎与脑膜炎、胎盘早期剥离,垂体功能减退,

6、不可逆性肾损害、阿斯综合征、心肌梗死、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脾破裂、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脑病等,在临床方面,目前有不少文献对1993年5月暴发于美国的HRS的临床特征进行描述,其临床特征为短期发热后出现双侧弥漫性非心源性肺水肿,类似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5.1值得注意的问题  5.1.1多脏器损伤,症状多样化:HFRS病毒是一种泛嗜性感染,且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损伤,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各个系统,有时尚会突出表现为某一系统症状,极易造成误诊。在诊断中一定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

7、3]。  5.1.2合并症较多,症状复杂化:在HFRS的高发疫区,其常常与一些常见的病、多发病合并发生,从而导致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同时也给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较多的合并症有慢支肺气肿、尘肺、高血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冠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缺铁性贫血及慢性肾炎等。  5.1.3并发症较多,病情严重化。  5.1.4隐性感染问题不容忽视: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5%-4.3%。有报道姬鼠型约为0-3.7%,家鼠型可高达5.0%-16.7%。而感染后特异性IgG抗体又可持续时间很长,甚至长达几十年之久。因此对于隐性感染者在罹患

8、其它热性病时,测其IgG抗体可能仍为阳性,此时难免会引起误诊[14]。  5.2实验诊断学研究进展[15]7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和IgM捕捉ELISA法检测IgM型抗体,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检测HFRS总体,血凝抑制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