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

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

ID:9723579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6

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_第1页
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_第2页
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_第3页
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_第4页
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棘突成型在后路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临床应用:张国威,林宏生,查振刚,吴昊,李劼若【摘要】[目的]探讨棘突成型应用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疾病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棘突成型于后路椎间融合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治疗下腰椎疾病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椎弓根峽部裂并椎体滑脱2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1例,单纯椎管狭窄10例。观察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5例失随访,72例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和椎间植骨块脱出,无滑脱复发。术前椎间隙高度(8.5±1.

2、9)mm,术后2周(10.9±1.8)mm,最后一次随访(10.7±1.7)mm,术后与术前对比椎间隙明显增高(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对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0.4【关键词】棘突成型;后路椎间融合;腰椎疾病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feasibilityandclinicaleffectsofspinousproscessforminginposteriorinthetreatmentoflobardiseases.[Methods]Sev

3、enty-sevencasessufferedfromlobardiseasesingasinterbodyfusionmaterial.Thecasesincluded35oflumbardischerniation,21ofspondylolysis,11of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and10ofspinalcanalstenosis.Theclinicaldataandimagingresultsentrecurrencem,10.9±1.8mmat2mat

4、lastfolloing;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lumbardiseases  近年来,随着椎弓根钉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椎间融合技术的改进,后路椎间融合(PLIF)手术在脊柱外科已取得越来越高的成功率。本院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棘突成型椎间植入联合后路椎弓钉系统治疗低位腰椎退行性疾病7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龄24~83岁,平均51.2岁;经术前X线片(包

5、括腰椎正侧位、动力位和双斜位)、CT、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椎弓根峽部裂并椎体滑脱2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1例,椎管狭窄10例;L4、5病变37例,L5S1病变21例,L4、5并L5S1病变19例;首次手术70例,二次手术7例。  1.2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俯卧位,腹部垫空,腰骶后正中入路,剥离椎旁肌,显露椎板、棘突及关节突,C型臂X线机定位,分别于病变椎间隙上下位椎体植入相应椎弓根螺钉,切断病椎的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用椎板咬骨钳纵向咬断上位椎体的双侧椎板,保留棘突及与棘突连接

6、的部分椎板(图1)。根据病变情况咬除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关节突内侧缘,松解周围粘连的神经根,切除椎间盘髓核组织,刮除上下终板的软骨板。清除棘突表面的软组织,根据椎间隙高度修剪使棘突成大体三菱形,安装连接棒并适度纵向撑开,填入预留的椎板碎骨,将成型棘突用推进器打至椎间隙前中部,适度纵向加压,使棘突与上下椎体终板紧密接触,再次透视检查内固定物位置及腰椎生理弧度满意后,安放横向连接棒。冲洗伤口,留置引流管一条,闭合切口。术后10~14d患者佩戴背心支具下床行走,护腰保护时间为3个月。  术后3、6、12

7、、24个月复查随访,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影像学变化。通过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根据Lee[1]对判断椎间植骨融合的标准,植骨材料和椎体之间无明显透光影,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椎体间角度变化小于3°为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采用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通过优良率观察临床疗效,以最后一次随访时临床改良率作为统计指标。  2结果  本组77例患者住院时间13~34d,平均21.8d;手术时间95~190min,平均125min;手术出血量250~950ml,平均424ml,其中5

8、1例患者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8例输用异体血。  本组5例失随访,72例随访1~2年,平均17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和椎间植骨块脱出,无滑脱复发。术前椎间隙高度(8.5±1.9)mm,术后2周(10.9±1.8)mm,最后一次随访(10.1±1.7)mm。术后与术前对比椎间隙明显增高(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对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0.4表1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mm)术前术后最终随访  自Cloward在上世纪50年代报道PLIF的手术方法,充分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