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

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

ID:23545455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_第1页
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_第2页
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_第3页
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_第4页
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植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的应摘要:目的探讨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椎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融合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间植骨选择。方法将手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椎间行棘突椎板连接结构植骨,B组为椎间行自体碎骨粒植骨,两组均采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术后3个月~3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的手术效果、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融合率均无明显差异,但在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椎间行棘突椎板连接结构组明显高于植碎骨粒组

2、。结论在腰椎融合术中行自体棘突椎板连接结构椎间植骨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的维持椎间隙高度,是一种良好的椎间植骨选择。关键词:棘突椎板连接结构;椎间植骨;腰椎融合腰椎融合术是目前脊柱外科治疗腰椎不稳及退变性疾病的常用手术方法。坚强的固定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为脊柱的融合稳定创造了前提和保证。腰椎融合可分为前、后路椎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1~3]。目前PLIF技术在临床上,尤其在处理腰椎疾患手术中应用广泛,但是针对椎间及后外侧采取的植骨方式及植骨类型目前国内外都无一致意见,如何提高融合效率仍在探索之中。我科自2002年以来应用椎间行棘突椎板连接结构植骨与单纯碎骨粒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

3、钉棒系统进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47例,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7例,所选患者均于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伴不稳等拟行腰椎融合病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7例,为椎间棘突椎板连接结构辅以碎骨粒植骨,B组20例,为椎间单纯行碎骨粒植骨组。所有病例均行椎板减压,椎间加后外侧横突间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两组患者在随访时间(3个月~3年)、性别(男女比例一致)、年龄(40~60岁)、病变部位(L4~5或L5S1,两组比例一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以及融合所需时间和

4、椎间隙高度变化等影像学测量结果均进行记录。(转载自zm,即达到椎间隙的后穹隆部,可有效防止植骨块向后脱出。术中C型臂透视判断植骨块的位置以及复位情况,双侧同步加压固定钉棒系统。破坏关节突间隙使之融合,显露并处理横突表面,将保留的碎骨块或同种异体骨粒植于关节突外侧横突间,冲洗伤口,置引流管闭合伤口。图1椎间棘突与椎板连接处结构示意图椎间单纯行碎骨粒植骨组则将切除的椎板、棘突制成颗粒状,结合同种异体骨粒植入椎间及后外侧,其余步骤同棘突椎板连接结构组。1.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脱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营养神经治疗。引流管留置24h,术后2周戴腰围下地活动。1.4疗效评价1.4.1临

5、床结果评价随访记录病人术后恢复情况,有无下肢神经症状的加重或复发,判断椎间隙高度变化与神经症状的关系。1.4.2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3年进行随访,拍片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椎间隙高度变化。应用SUK标准[1]通对X线片判断椎间融合情况,对于可疑融合的患者行CT检查判定融合情况,X线平片包括术前术后的前后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1.4.3椎间隙高度评价采用Dabbs方法测量手术椎间的高度[4,5]。椎间隙的高度为椎间隙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的平均值。测量时每次记录上位椎体的前后径,用来计算测量时的放大率,以矫正每次拍片时的不同放大率。术前、术

6、后、骨性融合、最后随访时分别进行测量,所有测量均为同一医师完成,不同时间测量的误差小于2mm(P<0.05)。1.5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结果2.1临床结果在随访中,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发现有因原融合节段所致的神经症状复发或加重。两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在平均融合所需时间上A组明显短于B组(P<0.05),见表1。表1A、B组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比较A组B组手术时间(min)196.5±7201.5±5失血量(mL)851±38864

7、±42融合率(%)100100融合时间(月)4.1±1.25.2±1.31)1)两组比较,P<0.05。2.2影像学结果术前两组的椎间隙高度值无明显差异,术后均明显增加(P<0.05),将A组与B组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进行比较,发现A组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B组(P<0.05),见表2。表2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的比较2.3并发症A组中伤口感染1例,经过换药、静脉抗炎等处理后痊愈。B组中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予卧床,伤口局部加压包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