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

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

ID:9709716

大小:6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5

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_第1页
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_第2页
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_第3页
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_第4页
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论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作用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中和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关键词:中和观;相反相成;多样性统一;系统现;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和现作为传统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其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探讨中和思想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可以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A    “中和”作为中国哲学史上至为古老的学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

2、中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发展观成为时代理念的今天,人们力求放弃旧有的发展模式,以中和协调的理念处理社会事务,积极探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之道。在这一背景下,进一步探讨传统中和观的合理内核以及哲学意蕴,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一 “中和”思想的渊源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理念之一。“中”、“和”的本意体现了先民们对事物适中、和谐的存在状态的经验观察所进行的理性概括。早在甲骨文中已有“中”字,其意指立于正中央的旗帜或徽帜,反映着古代氏族的居民武装多以旗帜为中心这样一个事实。《考工记·弓人》说:

3、“斫挚必中。”意谓砍凿木器,斧头要下到正中。大概就是以这类经验事实为摹本,到夏商周三代就产生了“中”的理念。如《尚书·大禹漠》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说。表明这时的“中”具有办事要允执中道、切忌偏执之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中,内也,从口,

4、,上下通。”后来的《说文解字段注》又说:“然而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意指“中”的基本作用是中正不偏,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因而符合“中”这个界限和标准的事物存在方位或存在状态就是“合宜”的,所以也就是合理的。可见,“中”字最早应是关于事物存在适中、合适的理念。  “和”字在殷商甲骨文中

5、也已出现,系一种古乐器的象形字。郭沫若先生认为“和”的本义为乐器,引申为和声。“和”字在《说文解字》中有多意,如“和,调电”;“盉(和)调味也;”“和”又作“咊”,从口而禾声,意为“相应也”。杨遇夫在其《论语注疏》中对《说文》的这些训释则作诠释说:“乐调谓之和,味调谓之益,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据此,“和”的本意应是声音相和,亦可引申成五味调和、办事适合等意,其基本作用可释为和谐、适中等。在此基础上。周太史史伯正式提出“和实生物”的命题:“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可见。古人对“中”、“和”的认识,是以对事物合理存在状态的经验观察为参照

6、系的,“中”、“和”二字具有的中正不偏、恰到好处、圆融和谐等意正是对这些经验观察所进行的理性概括。  中国早期所产生的这种尚中求和观念为儒家“中和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表明早期“中”、“和”观念已经作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为儒家所接受,并昭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在实践经验与理性认识二者相统一的基础上,体悟到天地、四时等各守其位而又彼此统一的完满状态与境界。儒家的《中庸》一书正式提出了“中和”的概念,并将其上升到了宇宙本体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终极

7、目的就是要达到整个宇宙的大和谐。“中和观”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主要支柱。    二 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特征    中和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世界观、价值观和处世原则,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丰富内涵。    1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春秋末年晏婴论乐时说:“一气、二体、三类……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以相济也。”此为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思想的雏形。《老子》中进一步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老子所说的“相成”乃是相反事物之相成,清楚地表达了事物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后,《汉书·艺文志》则言及

8、:“仁之与义,敬之为和,相反而皆相成也。”由于“相反相成”简明深亥B地表述了事物对立面之间既相对立、相排斥、相斗争。又相联系、相依存、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对包括儒家哲学在内的整个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多样性统一的唯物论  提出这一思想的最早文献是《尚书》。其《周书·吕刑》篇指出:“惟齐非齐,有伦有要。”认为整个世界的和谐统一正是由于万事万物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不同。《周书·洪范》篇则从物质世界的构成角度,首创五行说来证明事物的多样性。周朝初年,箕子就治国方略回答周武王之问时,提出的第一条就是遵“五行”。他把世间万物归为五类,“一曰水

9、,二曰火,三曰本,四曰金,五曰土”,分别具有五种不同的功能和气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