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84182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106例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06例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探讨 关键词: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妊娠结局 StudyontheRouteofDeliveryandPregnancyOutein106tenhemorrhageoftuchlowerthanthatinvaginaldelivery(P<0.05).Conclusion:Therightrouteofdeliverycanlowertheincidenceofcesareansectionandneonatalasphyxia. Keywords:Twinpregnancy;Deliveryroute;Pregn
2、ancyoute 人类妊娠一般是一胎一个婴儿,多胎是人类妊娠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次妊娠同时有两个胎儿形成称为双胎妊娠。双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范围,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围产儿病死率高,国内文献报道,双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比单胎妊娠高3~7倍[1,2],故临床医生把握好双胎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对于确保母婴安全甚为重要。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分娩的106例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分娩产妇7080例,其中双胎106例,发生率1.5
3、0%。产妇年龄20~36岁,平均25.4岁;孕周30~40周,平均35周;初产妇49例,经产妇57例。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者32例。 1.2方法: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产组68例,剖宫产组38例,剖宫产组指征为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例,胎膜早破6例,第1胎为臀位10例,前置胎盘2例,胎儿宫内窒迫3例,内科合并症3例,引产失败6例。共获新生儿212例,记录每例产妇的孕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阴道分娩68例(64.2%),剖宫产38例(35.8%),分
4、娩方式与孕周无明显关系(P>0.05);产后出血率亦与分娩方式无关(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2500g者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说明胎儿体重大者宜行剖宫产。见表1。 3讨论 3.1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双胎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如何降低围产儿窒息率、死亡率。决定分娩方式,应根据孕妇的健康状况、过去分娩史、孕周、胎儿大小及胎位综合判定,其中最重要的是胎儿的胎位和体重。胎儿孕周<34周者由于我院对低体重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护理条件有限,缺乏经验,加之孕妇及家属对胎儿存活及健康缺乏信心,而且胎儿发育不成熟,有较高的死亡率,故以阴道分
5、娩为宜[3]。对胎儿的孕周≥34周或体重在2000g以上者胎位是决定分娩方式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双胎头/头先露者国内外文献皆主张阴道分娩,而头/非头及臀/头或非头先露者的分娩方式存在较大分歧[4],一种观点认如果第1胎是头位则可考虑从阴道分娩,若第1胎为非头位则以剖宫产为宜[5]。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第1胎儿或第2胎儿非头位经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明显增高,故认为除两胎均为头位外其他胎位都应剖宫产[6]。本文剖宫产率为35.8%,说明大部分双胎可以阴道分娩,笔者认为头/头位可以从阴道试产,头/非头位亦有试产的机会,但阴道分娩必备条件为胎儿储备能力良好、宫
6、颈成熟、第1胎儿已衔接、有自发宫缩、还要有熟练阴道助产技术。从表1可以看出两种分娩方式与孕周无明显关系,两种方式的产后出血率亦无差异,但胎儿体重显示大胎儿剖宫产率增多,这可能与我国低体重儿存活希望较小,多主张阴道分娩,而较大胎儿剖宫产相对安全有关。 3.2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本研究表明第1胎的窒息率无差异,而第2胎阴道产组窒息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考虑可能与第1胎出生后子宫收缩弱、胎盘血流量减少有关,第2胎宫内滞留时间越长,缺氧越重,越易导致出生时窒息,故在第1胎儿出生后应维持第2胎儿纵产式,并同时对第2胎儿进行监护,若胎儿正常且无脐带
7、先露可适时进行人工破膜,第2胎儿先露较高破膜时需先将先露部分导入阴道以防止脐带脱垂,宫缩乏力时应经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若宫颈回缩不易扩张、胎儿窘迫、子宫出现缩窄环、脐带脱垂而胎儿不能在短时间分娩、胎位异常、羊水流尽、经阴道分娩困难者,为抢救第2胎应行剖宫产。本研究表示剖宫产第1、第2胎发生新生儿窒息率无差异、可能因为剖宫产术中可以人为控制两个胎儿娩出时间,第2胎儿娩出方式简单、迅速、可避免宫缩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对母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新民,万小平,宋玉琴.现代妇产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7-356.
8、[2]陈超.多胎妊娠新生儿的临床问题及管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