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环《老子本义》研究

郑环《老子本义》研究

ID:9678844

大小:5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5

郑环《老子本义》研究_第1页
郑环《老子本义》研究_第2页
郑环《老子本义》研究_第3页
郑环《老子本义》研究_第4页
郑环《老子本义》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郑环《老子本义》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郑环《老子本义》研究内容提要:郑环是清朝人,著有《老子本义》二卷。郑环之解老思维理路明显的沿循着邵雍象术易学及两宋易学的路数,试图上溯到《周易》甚至更远古的时代来分析老子的“道”,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看法。郑环认为二郑环的《老子本义序》写到:天不可以一隅窥之,《易》不可以一端测也,《老子》不可以一家言也。言百家者,多祖《老子》,儒者独摈弃勿道。呜呼!老子果异于儒邪?邵子尝以为得《易》之体矣。《老子》果无异于儒邪?其言固若有大异于儒者,庄、列、申、韩之徒,何晏、王弼之辈,又误引而曲证之。且晋以清虚乱,唐玄、宋徽以诞妄败

2、,至使后人以诋《老子》之故,并黄帝亦诋之。呜呼!夫子之《系》、《易》也,黄帝与羲、农、尧、舜并称,黄帝固可诋邪?夫子尝以“犹龙”赞老子,老子又可诋邪?吾于是知黄帝之见诋,百家言黄帝之过也;老子之见诋,百家言老子之过也。至五千言之若大异于儒者,惟言命为然,而深于《易》如邵子者,自知之。若言性,则皆《诗》、《书》之微指也,以《易》、《诗》、《书》之微指,亦拟之议之,以至于大异,则非老子之过,注《老子》者之过也。郑环认为三郑环对“道”有以下理解:曰道可道乎,可道非不殆之常道也,常道,不可道者也。道体至虚。体道者,必由虚而后能

3、入也。……夫宰万象者,帝也。有帝而后有万象,有道而后有帝,道处乎帝之先,而为天地始,为万物母,又焉知道为谁之子耶?此所以为万物之宗也。惟道是从。道即一也。生生而不自生,道也。道本自然,而生天生地生人。有了这样的道体理论做依据,郑环就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生理想进行了阐述:愚谓人莫不有私,而各私其私。身者,人之所私也。为人之身,谋而不为己之身谋,则已无私,而人人得遂其私。人人得遂其私,则己之私不求,遂而自遂矣。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老子之指,至孟子发明之,而其蕴

4、无余矣。在郑环看来,孟子所倡导的“以德行仁者王”,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养心莫善于寡欲”,要“反求诸己”,“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及“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7]等这一套“仁政”、“王德”、“善性”思想,其实得自于老子的启发,是对老子学说的及至发明而已。这可以说是郑环《老子本义》比较有新意的地方。冯友兰先生说:“道家认为人若顺其自然发展,不必勉强,则自有社会底、道德底生活,道家虽未标明主张性善,而实则是极端地主张性善者。”[18]传统的看法是认

5、为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对孔子的发挥,孟子自己也说“乃所愿,则学孔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19]而郑环则从中看出了孟子与老子之间存在着思想渊源。郑环意识到儒家所倡导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是与人之是否自私有关。那么,郑环为什么要从老子这里来寻找忧、乐及无私、自私的理论依据呢?笔者以为,郑环是想以道生万物却不掠取、占有万物这一宇宙现象来概括、比附人生哲理的。万物都由“道”而生,获得生命,“道”因而是万物存在的依据,即“万物之宗”。可是“道”并不因为自己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就对万物

6、的自由生长采取占有、夺取、强制、干预、摧残等自私的手法,相反,而是任万物自我生长发育、循环发展。所以“道”对万物又是“无欲”、“无为”、“无私”的,“无欲”、“无为”、“无私”体现了“道”之根本精神和行为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体现了道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利万物而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以万物主宰自居的特征。故而郑环曰:“物得真常,而生明为母,寂然不动者也;光为子,感而遂通者也。主静以待百感,得母知子也。一感则复主静,知子守母也,而其要莫大于希言而绝欲;一私甚小,而能见之,则明一念甚柔而莫能守之,则强既明,且强

7、光非不用也;一用而即归,其明葆后天之,真常以复先天之,真常是重常也。”郑环分析到:“远于道者,多尤。尤生于争,争生于利物,而不肯下物”。郑环是个比较现实的人,他看到现实社会确实存在“夫不争而不能利物……利物而不免于争”的现状,如何摆平“争”的状况呢?郑环认为“人莫不好上,下为上所压则重;莫不好前,后为前所塞则害。上人、前人,争也;下之、后之不争也。不争则不重、不害、不压,而莫能与之争”。郑环从天道的高度找到了不争的理论依据:“天之道,不争”,“天道忌盈”。还从天道的“公平”角度对人们所关心的贫富、贵贱、智愚进行了如此解

8、释:“天虑贫者之莫赡也,故生富,富不赡贫,则损其富以补贫,而富者贫,贫者富矣;虑贱者之莫安也故生贵,贵不安贱,则损其贵以补贱,而贵者贱,贱者贵矣;虑愚、不肖之莫教也,故生贤智,贤智不教愚、不肖,则损其贤智以补愚、不肖,而贤智因骄吝而成愚、不肖,愚、不肖因愧历而反贤智矣;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也。惟有道者以天之心为心,富赡贫,贵安贱,贤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