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株念珠菌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

272株念珠菌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

ID:9672484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上传者:U-991
272株念珠菌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_第1页
272株念珠菌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_第2页
272株念珠菌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272株念珠菌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272株念珠菌院内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关键词】念珠菌;感染分布;药物敏感试验  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及一些侵入性的操作使得一些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患者感染念珠菌的概率不断增加,感染现象越来越普遍,且病死率高于其他院内感染的病死率[1]。同时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又会使念珠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念珠菌的耐药性应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我院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所有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272株念株菌进行归类、总结、药敏分析,以了解珠菌感染的特点。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各科住院患者送检的痰、尿、粪便、咽拭子、血等标本中检出的念珠菌272株。  1.2试剂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由郑州博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ATBFungus2药敏试验条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灭菌生理盐水由张家港市药帮提供。  1.3仪器比浊仪混悬仪。  1.4方法将标本按常规方法培养分离得到的念珠菌转种到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上进行分类鉴定。并挑取纯菌落于生理盐水中制成相当于2McF浓度的混悬液,吸取20μl于ATBFungus2培养基的安瓿瓶中混匀,再吸取135μl的ATBFungus2培养基于每个药敏试验孔中,加盖,置湿盒中,35℃环境中24h,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及结果判读。  2结果  由表1可见上呼及道痰标本中念珠菌的分离率最高82.0%(223/272),其次为粪便标本8.8%(24/272),尿标本为5.9%(16/272),咽拭子2.2%(6272),血液1.1%(3/272)。  表1272株念珠菌感染部位分布情况(略)  表2所示白色念株菌是念株菌感染中最多见的为68.3%,其次是克柔氏念珠菌12.9%,热带念珠菌10.7%,光滑念珠菌4.8%,其他3.3%。  表2272株念珠菌鉴定结果(略)   表3可见白色念珠菌四种药物的平均敏感率最高为97.4%,热带念珠菌为93.1%,光滑念珠菌为71.2%,克柔氏念珠菌61.4%,其他为91.7%,克柔氏念珠菌对氟康唑完全耐药。  表3272株念珠菌的药敏结果(略)  3讨论  近年来念珠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越来越多见,它是继革兰阴性杆菌后,在医院感染中居第二位的病原菌,在所有院内真菌感染中居第一位[2]。本文从标本来看痰标本中念珠菌分离率最高82.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想符[2,3],其次是粪便为8.8%,尿为5.9%。从念珠菌分离的种类来看,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仍然是高于其他所有念珠菌位居第一,占68.3%,其次是克柔氏念珠菌为12.9%,热带念珠菌为10.7%,光滑念珠菌为4.8%。这里克柔氏念珠菌的感染率略高于热带念珠菌,上升到第二位,这与以往报道的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所引起的感染居第一、第二位有出入[6,7],周小明等文献中曾出现过光滑念珠菌居第二位,这与唑类药物特别是氟康的广泛应用,使用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的感染得到一定控制,而克柔氏念珠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4],其感染比例有上升趋势,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感染比例在下降。从药敏结果来看,白色念珠菌对5FC、AMB、FCA、ITR,这四种药物的敏感性普遍较高,热带念珠菌对5FC、AMB敏感性较高,克柔氏念珠菌对FCA不敏感,光滑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非常高[5,8],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得正常的有益菌大量被杀死,而条件致病菌,如念珠菌得以大量繁殖。另外一些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肜,侵入性操作,肿瘤患者,艾滋患者,粒细胞减少症的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等都属于念珠菌的易感人群,因而念珠菌感染现象日趋严重,念珠菌对上皮细胞有较强的黏附性,侵袭性[9],其感染较顽固,易反复。临床上可供治疗念珠菌的药物选择范围较小,副作用强,长期不合理使用易导致敏感性降低。因此,应积极预防念珠菌感染。做好念珠菌的鉴定与药敏,为临床合理治疗念珠菌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参考文献】  [1]韦莉萍,桂希恩,杨自成,等.医院内真菌深部感染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1):2830.  [2]代敏.医院内念珠菌感染493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5,26(9):984985.  [3] 周小明,严子禾,胡锡池.147株住院患者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1):6566.  [4]RoccoTR,ReinertSE,SimmsH.Effectoffluconzoleadministrationincriticallyillpatients[J].Archsurg,2000,135:160.  [5]余进,李若瑜,王丹,等.院内深部念珠菌感染的菌种类型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16(4):211215.  [6]吴爱武.院内感染标本分离的260株念珠菌调查与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3):172173.  [7]罗蔬薇,曹何,夏云,等.482株念珠菌感染病原菌调查和药敏结果分析[J].四川医学,2002,23(1):3435.  [8]王亚霞,魏琴,刘亚新.医院内白色念珠菌感染原因探计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885886.  [9]秦晓峰,吴建华,顾军.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3):18618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