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9908
大小:2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0-22
《间接语言与礼貌原则及其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间接语言与礼貌原则及其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间接性言语是语言日常使用中的常用现象。语用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了解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有助于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对语用学在德语的实际教学的应用方面也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间接言语;礼貌原则;德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1 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并不总是直接
2、表达自己的意图,往往是通过言外之意来间接含蓄地表达,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弦外之音”。当说话者的言语的字面意义与其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不相符时,我们称这样言语行为为间接性言语行为。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认为,间接言语行为之所以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语言礼貌性的考虑,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对应关系。 一、语言的间接性 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Sprechakttheorie),是由J.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以同时实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
3、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在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Searle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说话者通过一种言语行为间接地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一般来说,间接言语行为是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说话者无法用直接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而被迫选择使用间接言语,另一种原因是说话者出于某种意图选择使用间接言语,以达到某种意图,而多事情况下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二、礼貌问题 礼貌用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至孩子都知道要懂得要“讲文明、懂礼貌”,但礼貌问题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日常
4、的人际交际中,人们其实都在潜意识里默默地遵循着一些准则以使交际能够得到顺利地进行。这其中就包括H.P.Grice于1976年提出的合作原则。他指出,为了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对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某些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准则(MaximederQuality):即提供的信息要真实。2.数量准则(MaximederMenge):即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需要,但又不多于需要。3.相关准则(MaximederRelation):即所说的话必须和话题有关。4.方式准则(MaximederWei
5、se):即要简洁、有条理,避免模糊、歧义。 如果这四条准则中的任何一条被违背,对话就有可能产生分歧和误会,导致对话的失败。例如:甲:你的合同我找不到了!乙:你可真够细心的啊! 此段对话中,乙明显违反了质量原则,提供了虚假信息,暗指甲不够细心,有责备讽刺的意味,这样对话就容易产生矛盾。 对于礼貌的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诠释。礼貌,以庄肃和顺之仪容表示敬意和尊重,出自《孟子?告子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而在西方世界里,礼貌一词最早源于宫廷礼仪,那些符合古代贵族宫廷礼仪的规矩和做
6、法就是有礼貌的。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莱考夫(RobinLakoff)提出了礼貌三原则:1.不要强加2.提供选择3.友好相待。在莱考夫的基础上,利奇(GeofferyLeech)1983提出以下礼貌原则的准则:1。得体准则(TaktMaxime):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2.慷慨准则(Gro?zügigkeitMaxime):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3.赞誉准则(LobMaxime):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逊准则(BescheidenheitMaxime):尽量
7、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5.一致准则(EinigungMaxime):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ieMaxime):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 利奇的礼貌原则解释弥补了合作原则某些未能解释的问题,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有互补的作用。利奇的礼貌原则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不直抒己见而是委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虽然不是全部处于对礼貌原则的考虑,但礼貌因素是影响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
8、因素。 三、间接言语行为与德语教学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与语言运用中,我们发现一些语用失误之所以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深刻地说话者选择间接言语的意图。为此在以后的德语教学中,学生应学会,同一个意图说话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表达目的,而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又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图。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对双方文化的了解,更多的关注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