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98842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3
《儒家心学的奠基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儒家心学的奠基问题摘要:本文通过对以孟子、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心学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探索儒家哲学在现代阐释中的重建之路。儒家心学与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在致思进路上是高度一致的,但这种先验进路却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困难;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虽然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但这种思路可以为解决上述困难提供借鉴。通过基础存在论的奠基,儒家心学的先验现象学建构得以成立。关键词:儒学;现象学;孟子;王阳明;胡塞尔;海德格尔在当今世界的哲学语境下,现象学与儒学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可比较性。这不仅因为某种现实的
2、契机,更因为它们之间本然地存在着很大的可融通性:现象学乃是一种彻底的先验哲学;而儒学、尤其是作为儒学正宗的心学无疑同样是一种先验哲学,因为它据以建构其意义世界的出发点,虽然并不是西方先验哲学式的某种先验的知识理性,但又与西方先验哲学一样是某种先验的内在意识,这种内在先验意识就是良知、良心、良能。唯其如此,儒学与现象学在其作为先验哲学的“方法”上、即哲学之思的进路上是高度一致的;区别只在于他们的“哲学”不同。本文意在寻求儒学与现象学的融通,以此就教于海内外同志。上篇儒家心学与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孔子之后,由
3、孟子确立、王阳明集其大成的儒家心学,一向被认为是儒学的正宗;而现象学的正宗,则无疑是胡塞尔(E.Husserl)的先验意识现象学。儒家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虽然产生于截然不同的文化的、时代的背景,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之处:首先是他们的“直观”或“直觉”方法。[i]胡塞尔的本质直观虽然主要是在知识论维度上的,而儒家心学则不然,其直觉更倾向于伦理的维度;但无论如何,心学的直觉与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都是对本质的直接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它们都是“本质直观”。其次是他们所寻求的原初的(ursprünglich)自明的(e
4、vidente)根据。胡塞尔所通达的是理性的纯粹先验意识,而儒家心学所确立的是作为本体的良心。纯粹意识的设定首先指向知识建构,而良心的设定则首先指向伦理建构。但是无论如何,良心与纯粹意识同样是先验进路的原初的“自身所予”(theself-given),即是作为先验进路的原始出发点的奠基性观念。最后是他们所导向的意向建构。胡塞尔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ät)是为了解决主体与对象之二元对置的内在根据问题,从而解决西方“认识论困境”问题,这种二元对置是西方知识论传统的一个根本架构;而
5、心学、如王阳明所谓“意之所在便是物”[1](上)的意向建构,其根据是孟子的“四端”(仁义礼智)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为了解决伦理问题、制度建构问题的。但是无论如何,两者都是先验的建构,即是为先验的观念所奠基的意义建构。因此,儒家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具有明显的可融通性。我们知道,孟子通常所讲的是“心”“本心”“良心”;然而同时,他又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说法:“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2](《尽心上》)这样三个观念,人们通常以为它们只是一个意思;其实,它们并非同一概念。良
6、知不是作为本心的良心本身,而是良心的呈现或者显现,同时也是对这种呈现的一种反思性的直观或者直觉;良心就是这种直觉所把握的先验本体;而良能则是这种本体的发用流行,这种良能涵盖着良知。阳明心学即是如此,他的“良知”概念是分别在三种意义上使用的:作为反身直观的(狭义)良知,作为本体良心的良知,作为本体的发用流行、亦即一种良能的良知。由于“良知”概念具有良知、良心、良能三重含义,相应地,阳明的“致良知”就有了以下三个层次的展开:发动良知,这可以跟胡塞尔“本质直观”(ind)(此即真正的先验论)。良心的发现,意在
7、良能的发挥,因为只有通过发挥良能,才能重建意义世界。儒学所谓“良知”的第三层含义,即作为本体良心所“发”之“用”的良能。良心作为“体”,自然有其“用”,此用便是所谓“良能”。但是正如良知并不是一般的知,良能也不是一般的能。孟子把良能规定为“不学而能”,表明这种能力不是外在地经验的获得;但它们也不是动物那样的本能、即并非告子讲的“食色性也”[2](《告子上》)那样的能力,而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2](《离娄下》)。总之,良能就是凡人即能、非人不能的那种能力,即是人之为人的充分必要条件。良心所
8、具有的这种良能、即先验的能力,类似胡塞尔所谓“意向性”。胡塞尔根据“意识总是对某对象的意识”,通过对本质直观所发现的纯粹意识的分析,更进一步发现了纯粹意识作为意向体验的内在结构:意向活动(Noesis)和意向相关项(Noema)。这是纯粹意识固有的先验能力,它是为作为知识论构架的根基的“主/客”结构奠基的内在根据:Noesis谓纯粹的“思”,而Noema谓“所思”。前者意指意义的给予(Sinngeben),后者则指所予的意义(Sinngeh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