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

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

ID:9576787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_第1页
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_第2页
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引言  我国文化深厚,历史悠远,古典诗词文章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古代诗歌中,很讲究含蓄美,通过各种手法创造诗歌文字之外的意境,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唐五言绝句篇幅短小,是一种简约的体现,是语言的高度凝练,言尽意未尽,以弦外之音烘衬出一种美的意境。在书画艺术中,有留白的说法,即以有限的内容创造出无胜于有的境界,使得诗文言简意深,荡气回肠。  1.意与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术语,意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思维,包括感觉和理性,对外界的感受

2、和理解;境指的是客观世界或某些事物的形神状态,是诗人借以抒发感情而凝练的精神本质。两者互融,情景共存,达到一个浑然天成的完美境界,言尽意未尽,意在言之外,便是意境的基本特点。  意境的提出,最早见于唐朝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司空图在《诗品》中言道:境生于象外。到宋朝,严羽

3、在《沧浪诗话》中对此做了进一步探讨,言有尽而意无穷。至明清时候,意境成了诗格及美学的核心,关于意境的理论论述趋于成熟,从各个方面来剖析意境的概念和延伸、构成、创作及鉴赏,在理论逐渐完善的同时,也成为了对文本文由.L.收集整理学艺术内在本质的最高概括。  王国维对意境的研究鞭辟入里,他对意境做了严谨的规定,完善了关于意境说的理论,使其被自觉地运用于分析文学本质上。在之前,虽然意境说早已被提出,但与神韵、气质、格调等词都有所混淆,不少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其实只停留在技巧和形式上,而王国维将意境独立划分开

4、来,并推崇其为最高美学标准。此外,王国维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人间词话》中描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可见,意境是在诗人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引起诗人和读者共鸣的一个纽带,通过这种意境,读者能够从中感受诗人的弦外之音,在其陶冶之下,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享受。意象和意境是不同的,意境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思考加工,它不能单独存在,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而意象则是这种载体,当某些意象刺激到作者的内心情

5、感时,诗人的思维(即情)和意象(即景)猝然融通,达到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境界,即为意境。所以,意境的产生,必须要有真实的情感,其次是形象思维,眼光敏锐,想象丰富,具备将抽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能力,然后与某些意象产生摩擦,灵感突显,从而生出意境。  在现代化社会,许多新元素不断出现,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应很好的继承传统诗歌,将其发扬光大。唐诗是传统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形式优美,语言含蓄,韵律和谐,感情丰富,具有极强的精炼性和含蓄性,往往以小见大,叶落知秋,运用一定的手法,以虚衬实,以无生有,言虽尽,

6、意无穷,使整篇的意境更上一层,欣赏诗歌中的意境,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章的美感,同时有利于提升审美修养和艺术水平。  2.唐诗五言绝句中的意境  诗歌的含蓄美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含蓄,即包含有一定的意境。五言绝句在唐诗中占据着很大部分,其中不乏名家大师。在此对其中几首较为著名的诗歌进行赏析。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是一首及其简练却又不是纯真可爱的诗,以白描手法、朴素无华的言语刻画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的场面,虽只短短的二十个字,其中蕴含的信息却相当丰富,给人

7、联想的空间十分广阔。可将这首诗看作是问答诗,和民歌中的对唱相似。作者对两个主要人物并没有任何描写,外貌、衣着、身份等都没有费笔墨,只是简短的四句问话,却让人觉得一个无邪天真略带青涩的少女,一个纯朴善良的男子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作者没有交代两人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也没有说两人对话后发生了什么事,只留下了四句话,留下了大量空间,让每个读者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一首很精致的五言诗,题目中是寻隐者,而隐者全篇

8、都没有出现,也没有任何正面的描写,却给人印象极其深刻,将其清雅高逸的形象渲染出来。松下、采药,只用了两个词,却可以获知关于隐者的高雅性情,作者连续发问,却一直没得到肯定答复,最后的答复依然没有结果:云深不知处。作者没有描写为什么寻隐者,最终也没有寻到隐者,只是经过简短的问答,不但描绘出了一个隐者的形象,还将作者那份沉重的心情带入进来,表达了作者厌倦仕途想要归隐的志向。结尾以虚无飘渺的想象让读者在其中回味良久,感触颇多。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