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文学的意与境

浅谈古代文学的意与境

ID:46750083

大小:6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古代文学的意与境_第1页
浅谈古代文学的意与境_第2页
浅谈古代文学的意与境_第3页
浅谈古代文学的意与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古代文学的意与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古代文学的意与境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5)班谢卓辰摘要:意境,在我国的古代文学诗词中,一直被作为审美追求的评判标准,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意境是其风格与成就的垂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具冇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与作川。所以,要想学好古代文学就要深入研究与把握作品韵味,了解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是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古代文学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Z冇境界。否则谓Z无境界。”一意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含义与地位文学艺术都要

2、冇意境的,艺术的门类不同,它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而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等作品是通过文字来表现意境的,故称为文学。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缺乏意境就缺乏生命与灵魂。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讨论古代文学创作屮的意境。在占代文学作品中,意侧重于作者想要抒发的主观情感,其思想情感会在境中表现,简言之,意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代表境,而是境更高形式的体现。“意”和“境”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意通常是客观事物的再现,也是主观思想的一种体现。著名诗人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

3、外”,然而司空图也曾经说过:“彖外Z彖,景外Z景”,此二人话语不同,却都传达出了意的重要性。意境中的“意”在我国占代文学中,也被理解和解释为意蕴,司空图曾经说过:“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这足以证明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屮,作者通常以含蓄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意,从而使人们产生共鸣。严羽也曾经说过:“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屮Z月,镜屮之彖,言冇尽而意无穷。”这也代表了明代诗人对意的最好理解与表现。1意美在环境描写中的体现《婴宁》约三十余里,乱石合沓,空翠爽肌,既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

4、,从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屮。”这篇散文出自蒲松龄的《聊斋》,描写的是一个名叫婴宁的人,他所居住的山村屮的环境,在该文屮“空翠爽肌”屮的“空翠”写的恰到好处,其中“空”字写出了当时天空晴阴,万物清新,此处不仅描绘出了该山村的幽静,犹如世外桃源,也体现了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摒弃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而“翠”字则描绘出了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在山间雨雾缭绕屮若隐若现

5、,山屮的青松,绿草在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中越发显得青翠,令人心旷神怡。文屮“豆棚花架满庭中”也给静静的山野增添了鲜活的生命气息,由此也表现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文中“满庭中”,也表现了人们在休息放松Z余喜欢养花,体现了人们生活惬意,无忧无虑。陶渊明诗句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过是对美丽自然的留恋,融入自然,与大自然浑为一•体。而“皆茅屋,而意甚修雅”,也体现出了人们高雅的情操。简短的言语不仅勾勒出了一副欣欣向荣的山间美景,也更为突显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内心世界,意境中的“意”应该也就如

6、此吧,这篇散文用简短的几个词就将重山、乡间小路、村庄、茅屋以及花架描写的极为优美,瞬间就将一副欣欣向荣、恬静、和谐的意展现给读者。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在古代文学创作屮,作者常把意赋予一种人生韵味,通过描写山河美景来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人生感悟等。在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屮,这一特点被表现的淋漓尽致。2意美在人物中的体现“累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是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屮。“盈盈秋水”是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此处是--种近景的描写,而文中通过“目穿北斗”四个字,

7、刻画了在黑夜之中,一个人终日以泪洗而,遥望远处的天边,期盼心中思念的人,作者用了短短四个字就表现出了悲凉、忧郁、凄切的感触。此文着重刻画人物内心期盼思念Z人的殷切心情,同时也对意的美进行了更深刻的阐述。出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学的创作屮,不仅有意的灵活运用,更有对境的形象表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并不是意凌驾于境之上,而是通过意来表现出人生的意蕴。更准确的说,意是在古代文学创作上应运而生,而境则可以超脱于作品,甚至超脱于文学。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境意境中的“境”在古代文学中既可以是具体的某一个形

8、象,也可以是抽彖的思维形式。而“境”的原意则是疆土的边界,后来人们将其延仲为某一个区域里的事物。《庄了•逍遥游》“定乎内外Z分,辩乎荣辱Z境呗J是将“境”的意思作为最早延伸之用的。但是“境”的新意还是来自于僧人,当佛教进入中国后,僧人们用“境”来指代人们意识的等级高低。这也最后成为了古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学的批评术语。在王昌龄的《诗格》中,分别是“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右云峰Z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屮,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