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60267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2
《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摘要:学生是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为改善课程实施的成效,丰富我们对课程实施的认识,我们有必要把学生纳入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之中。学生具有参与课程实施的能力;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有利于促进课程变革走向成功;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研究也具有方法论上的优势。从理论上说,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具有四种形式,即学生作为数据来源、学生作为积极反应者、学生作为共同研究者和学生作为研究者。我国的新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研究;学生一、学生:课程实施研究
2、的盲区课程实施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出现以来,课程实施研究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其研究者几乎遍布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的富兰(Fullan,M.)与利思伍德(LEithan,A.),荷兰的范登堡(VandenBerg,R.)与范德伯(Vandenberghe,R.),澳大利亚的沃(arsh,C.)等人。课程实施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展,逐渐将其触角延伸到学校重建、学校改善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时至今日,课程实施已经成为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相当成熟的领域,其
3、地位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同。例如,古德莱德(Goodlad,J.I.)将课程探究划分为实质性的、政治—社会的和技术—专业性的三个范畴,其中技术—专业性范畴即指课程实施和评价;[1]贝哈(Behar,L.S.)也将课程实施作为课程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2]尽管如此,一些问题仍然是课程实施研究的盲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便是其中之一。理查逊与普莱瑟(RichardsonPlacier)指出,课程实施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3]第一阶段即课程专家富兰所谓的“采用时期”,[4]它以20世纪60年
4、代的课程改革为代表。这些改革把焦点集中在课程包(curriculumpackage)的开发上,极少考虑教师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第二阶段的实施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伯曼与麦克劳夫林(BermanMcLaughlin)等人主持的兰德计划为开端。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的组织结构是决定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5]在这一阶段中,研究者认识到教育情境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并且日益关注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在后来出现的第三个阶段中,课程实施研究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关注影响教师转变的个体因素,另一个
5、则关注学校的组织和结构变革。在他们描绘的这幅发展脉络中,虽然课程实施的研究重心在不断接近学校甚至课堂情境,学生却始终处于研究者的关注区域之外。对课程实施实证研究的回顾也印证了这一问题。富兰与庞弗雷特(FullanPomfret)曾归纳了20世纪70年代中的十五项代表性的课程实施研究,提出了忠实与相互调适两大研究取向。[6]辛德等人(Snyder,BolinZumoran,A.)总结了美国和苏格兰两地的课程变革成效,证实了课程变革对学生的影响。他研究发现,一方面,丰富而严格的学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
6、就;另一方面,将课程标准化可以减少学业成绩的不平等。这些都是课程变革产生的直接结果。[10]因此,通过优化学校课程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是完全可行的。然而,即使是设计完美的课程也不能确保课程变革的成功,因为这套课程有可能并未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深入的实施,甚至它们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根本没有进入学校和课堂;或者教师尽管采用了变革建议的课程内容或教学策略,但对其做出过多的调适,新课程已经在学校和课堂中彻底走了样。课程实施,尤其是大规模课程变革的实施是发生在多个水平上的,这就意味着课程实施中可能存在着多种中
7、介效应。例如,富兰认为课程变革是在国家、社区与学校三个水平上同时发生的,每一个水平都会受到来自其他水平的阻力或推动。[11]其实,除了这三个水平之外,课堂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发生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最直接地决定着课程变革的成效。由此看来,采取自上而下策略的大规模课程变革方案在作用于学生之前,至少经过四面筛子的过滤──国家、地方、学校与课堂,从而在四个水平上形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因此,课程实施必须充分关注这些因素,尤其是学生在学校与课堂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如果说是学校和课堂中发生的一切而不是外部
8、预定的课程是有效变革的关键的话,那么学生就应该至少受到与教师、校长等学校人员同等的关注。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课程变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课程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出现正面的、合意的(desirable)变化,而学生是造就这些变化的主角,即使是教师也无法替代学生投入学习,因此成功的课程实施需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此外,近年来的课程变革都提倡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等教学策略,主张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应用等高级思维技能,这些更加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