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

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

ID:9537602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_第1页
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_第2页
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_第3页
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_第4页
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的主体性:一种认识论视域的探讨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主体作用日渐凸现,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本文以"人的主体性"这一转型期中国当前较为关注的问题为主题,分析主体性问题的时代特征,以认识系统结构中主客矛盾为中心,紧紧把握实践的灵魂作用,探讨人的主体性在认识论中的表现,以期进一步发掘其价值意义。认识论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虽然很多人说现当代哲学已不再是认识论的舞台,但柳暗花明,代表着新时代哲学精神的"实践"为认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把人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并以认识系统结构为写作框架。本文采用的

2、论证方法是正反合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据丰富,除了自然界在人类之前就存在着,但这个自然并不是认识的客体。独立于人之外的对象是不存在的,客体是人的客体。所谓自然客体,"是人的认识所及的自然界"[6],是人化了的自然。人化了的自然不仅指人改造过的自然,也指人所看到的自然,而且是仅属于人的自然。  之所以对认识客体作如此规定,有两个原因。第一,自在自然无法被我们直接认识。我们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感觉经验又是人类感觉器官作用的结果。举例说来,生物和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树叶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树叶能够反射特定波段的可见光,我们的视神经接收后便在大脑中产

3、生"绿"的信息,或者说错觉。色盲患者就是把所接受到的信息转换成了其它信息,所以我们无法苛责他们的判断是错误的,也无权说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毕竟只是不同人产生的两种不同假象而已。这便告诉我们,我们所感受、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所织就的现象世界,是人的世界。  第二,人的世界有其独特性。按照恩斯特·卡西尔的观点,"每一件生物体都是一个单子式的存在物:它有它自己的世界,因为它有着它自己的经验。""两类不同的生命体的经验--因此也就是这两类生命体的实在--是彼此不能比较的。""随着他们解剖学结构上的不同,这些生命体也就各有一套观察之网(Merk

4、z)。""对于统辖一切其他有机体生命的生物学规律来说,人类世界并不构成什么例外。然而,在人类世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看起来是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特征。[与动物的功能圈相比]人的功能圈不仅仅在量上有所扩大,而且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7]还举上面的例子,一片树叶在一只蜻蜓眼中会变成千千万万片树叶,而且它永远不会知道何谓"绿色"!更为重要的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不仅能感觉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认识现象。"千江流水千江月,万里流云万里天。"月映万川,现象世界有三千,而人类所特有的属性决定了我们现在所感觉到的世界,它必然是唯一的、人的世界。当代人类社会中出现

5、的"虚拟世界",更完全是人创造出的专属人的世界。  "不能使他成为一个人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能称为人的东西。他们无权自称为是属于人的东西;人的本性与他们无涉,他们不是那种本性的完成。"[8]自在自然透过我们的感觉加入了属人的属性,故认识的客体(自然客体)是而且只能是人化自然。  (二)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关系  既然我们的认识所涉及到的只是人化的自然,那么自在自然还有意义吗?唯心主义者多给予否定的回答。或认为这种自在自然与我们的认识没有任何关系,或认为它根本不存在,唯心主义者们把自在自然作为形而上学排除在了人的认识之外。而旧唯物主义者们则忽视了

6、主体的局限性,要么认为人可以毫无障碍的认识客观自然,要么把所感觉到的现象当成了本体。  成就了一场哲学革命的康德,第一次从逻辑理性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认识问题。"一旦把感性世界的对象当做自在的东西,而不是事实上是什么就把它们当做什么,即不是把它们当做仅仅是现象,那么从这里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9]"这样一个结果"指陷入二律背反。康德清楚地批判了那些混淆现象与客观存在本体的认识方法。康德肯定客观存在,并且认为正是因为它们的刺激才产生了人的认识。他还进一步说明我们认识到的只是客观存在表现出来的、反映在我们认识中的表象;未表现出来的我们认

7、识不到。正是这一观点开启了黑格尔、马克思的认识论,开启了人类后来对自然重新认识的思想。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认识的主客关系大体上用这样一个图式来表达:    人化自然是由人一手构建出来的,人们可以无障碍的认识。这一点,即使是不可知论者也承认。但两种自然间怎样联系呢?我们何以知道自己正确地反映着外界自在,而不是虚幻呢?二者之间真有一个看不见的鸿沟吗?  "无论唯我论者(即主观唯心主义者)或唯物主义者,都可以承认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源泉。"[10]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发展了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指出在都承认认识论第一个前提的情况下,唯物主

8、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差别在于"搞混了第二个重要前提",即唯心主义认为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事物的屏障,而唯物主义者认为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事物的联系、桥梁。这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