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用穴统计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用穴统计

ID:9496517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用穴统计_第1页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用穴统计_第2页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用穴统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用穴统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用穴统计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40%,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的增加,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为眩晕范畴,有关眩晕的记载,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最具代表性的有3家,即金刘完素的《河间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的无虚不作眩论。《灵枢海论》中有髓海不

2、足,则脑转耳鸣的描述;《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记载;《灵枢卫气》则提出上虚则眩的理论。而后世医家张介宾在《眩晕论》中不但提出无虚不作眩的理论,并着重指出上虚则眩。其《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则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  针刺能够促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从而达到治疗或者缓解症状的目的。针刺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且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潘颖华等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取针刺治疗,选穴:百会、双侧晕听区、风池、肝俞、脾俞、膈俞、肾俞,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情况。结果:有

3、效率为86.67%。陈希平等观察眩晕者60例,针刺取穴风池、天柱穴,并与尼莫地平等药物对照。结果针刺治疗对改善颈性眩晕症状的总有效率为针刺1次后93%,6次后98%,并能显著增加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在急性期给与第1次治疗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尼莫地平药物治疗(P<0.05)。张圣良等利用脑血管超声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组和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组,采用项九针针法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后即刻、30min、24h进行椎基底动脉的多普勒探查,结果治疗组共30例,有效2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张若燕选择60例,采用头针针刺晕听区及平衡区,并与药物

4、组丁咯地尔注射液对照,发现头针针刺组:痊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痊愈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7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  笔者翻阅针灸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文献并参考以上各医家的临床经验,却发现其立论不同针灸处方差异也较大,尤其在大量的报道文献中,各文献报道所选用的主穴或配穴差别很大,那么产生这样差别的原因是什么?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究竟是哪些穴位?是否在主穴和配穴的选用上有规律可循?本着以上的疑问,笔者对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用穴做了如下的统计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文献以针灸和颈

5、性眩晕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国知X自2001年以来近10年文献,排除综述、实验研究、机理探讨及单个病例报道文献,纳入既有主穴又有配穴治疗或单有主穴治疗的针灸治疗文献55篇,针灸加药物治疗文献19篇,针灸加推拿治疗文献12篇,其他12篇,共获得针灸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症文献98篇。  1.2统计方法将文献中明确标明所选主穴进行统计,配穴以辨证分型取穴进行统计,文献中未标明主穴、配穴的将取穴归入主穴统计;将分型取穴的归入配穴统计,1篇文献所选主穴按每穴1次计算,配穴以每个分型所用穴位按每穴1次计算,用人工统计每个穴位的选用次数及选用频率,得到表1、表2及在表2基础上汇总得到的表3。  2、结果 

6、 共统计得到主穴77个,配穴80个,见表1、表2、表3。  主穴选用频率最高的是风池,选用频率达81.63%,但在77个主穴中只有夹脊、百会的选用频率达到50%以上,见表1,配穴的选用频率最高的是足三里,选用频率为25%,其次为丰隆、太冲、三阴交,见表3。   3、小结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围,眩晕多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或脑髓不充,脑窍失养所致,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为神明之府,所以肾虚精亏,气血亏虚不能上奉,髓海不足;肝风内动,肝阳上扰;痰浊阻滞,阳气不升等均会影响于脑,而产生眩晕。从现代生理病理学角度上,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部软组织损伤病变产生的异常应力导致颈椎力学平衡结构

7、破坏,进而引起颈椎节段性失稳,尤其是中上颈段的失稳,使颈交感神经及椎交感丛突然或持久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痉挛而引起供血不足导致发病。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选穴可归纳为:主穴:风池、夹脊、百会;配穴:肝阳上亢加太冲,痰湿中阻加丰隆,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肾精亏虚加肾俞。该配伍体现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配穴的规律性:即辨经、辨证、辨病相结合、以局部循经配合远端辨证取穴。辨经主要以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风池为足少阳胆经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