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82002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1
《王僧虔神采论对书法理论与创作的重要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王僧虔神采论对书法理论与创作的重要意义 一、神采说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其书学论着《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倡明了其美学主张且对神采形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交代,形质为表象,神采为本质。神采与形质相较,神采为上,形质则居于次要位置。然僧虔并未忽略形质的重要作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书法作品的神采是通过笔墨语言(形质)来实现的,但最终需由形质层面上升到神采层面,形质是手段,神采为目的,这神采包含了书法作品之神以及创作主体之神精神风貌,才情品味、人格魅力。僧虔之所以推重神采论,与魏晋时期重神的时代语境有很大的联系。人物品藻方面,唯才是举的
2、人才制度使得个性、风度、气质、容貌等人物之神采进入了品藻视野,重人物风度、风神便成自然的追求之一,神姿、神气、神情、神色、神意等美学词汇频频使用;在绘画领域,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之说,其实质是强调神似,把传神视为艺术创造的目的,或者说将神似看作是艺术形象创造的至高标准。而谢赫则提出气韵生动论,其实质与神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宗炳则以畅神说来表达欣赏山水以及对山水画的感受,进而由畅神上升到悟道,畅神亦即悟道的愉快。在文学领域,刘勰提出神思神与物游论,神驰于眼前的物象与内视的物象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之中。在书法艺术品评方面,则出现了神采、神骏、神力、神明、爽爽有神等描绘书
3、法作品之神和创作主体精神风貌的美学意味浓厚的术语。 魏晋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变动渐而摆脱汉代独尊儒术思想意识上的羁绊,逐渐接受并融入道家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哲学,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人的自我价值;又有释家自觉无我、超脱等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渗透,三股思潮并存于魏晋时代且相互碰撞、磨合渗透、互相吸取,共同构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百花齐放的魏晋文艺时代。因此,在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领域,重神是时代审美趣尚所趋,亦具有可能性。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由美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而开掘人的神采气质,其艺术旨归是一致的,更体现出对人的主题的关注以及人文精神的凸显。 二、坚守
4、二王传统经典 自从太宗李世民评价羲之书尽善尽美,羲之书法的正统地位便以官方的首肯而确定下来且不可动摇,当然,羲之书法由于其在当时书坛所产生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以及对书法演变发展的推进作用,其地位和影响本就位高声远,后世学者无不以之为楷模。二王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座巅峰,是传统文化艺术经典。当下书坛,虽万马争奔、万花齐发、各具异态、各擅胜场,然而学帖者,二王之书总是不能避而不谈、避而不学,学二王书,可谓当下之风尚,正如马宗霍先生所云: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业师张荣庆先生之书更是从二王中走出,得二王神髓,化二王面目为自家风貌,先生云:二王书是中国
5、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沾溉后世,既深且远。二王书法的魅力是永恒的。先生一语道破二王书法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二王书法所达到的那种至高艺术境界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和精髓,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精神。这种至高境界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王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高格调和高境界是其成为传统经典不朽之作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其所展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特质亦是世所公认的。其艺术魅力和影响力,我们可以从先贤大量的品评中得见,梁庾肩吾在其《书品论》中如此评价羲之书法:探妙测深,尽形得势;烟华落纸将动,风彩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惟王右军其人也。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评羲之云:逸少尤善
6、书,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张怀瓘品评献之云: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观其逸志,莫之与京;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峭峻不可量也。尔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藏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或大鹏搏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而南朝袁昂则评曰: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从以上众家品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二王书法之所以传之久远、被世代习书者以及书评者推崇备至,首先在于其完备的笔墨语言和精微的传达技巧,即庾肩吾所谓尽形,亦即太宗所言尽善尽美。具体而言便是王僧虔所提到的笔
7、力惊绝骨力媚好笔道流便风流趣好等,即如若要传达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既需要有内在的骨力,又需要有华美流便的外表。因此,尽善尽美的外在形式与完善的笔法、墨法、结字法、章法是分不开的,在熟练地掌握这些笔墨技巧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传达出所设想的艺术意象。 其次是书法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的充分体现。魏晋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品藻人物和品评艺术作品之时,逐渐出现了用自然美来比喻人物的美、人格的美、艺术的美以及艺术的境界格调。我们从以上众家品评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