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

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

ID:9379876

大小:77.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4-29

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_第1页
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_第2页
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_第3页
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_第4页
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作者:周万梅教研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908更新时间:2010/12/9一、课题题意阐释及问题提出的背景课题《通过语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延伸读写优化学生人格》,指的是教师凭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和现代文文本,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通过课内解读文本和课外有关作者及其相关内容的延伸阅读和写作,对于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优化产生正面影响。课题中有以下关键词:人格,经典文本。人格及其可教育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人格”为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状态(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

2、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格”在中国常常是“人品”的代名词,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也人格即个性的提法。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也就是说,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优化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老舍先生在剧本《四世同堂》中借人

3、物之口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于漪老师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主张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只有当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造就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提倡“全人格教育”,而“语文”课无疑是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人文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课程,它文质兼美的特性将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存在于人本性之中的人文精神。经典文本

4、以及经典的力量——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文学经典?笔者认为文学经典指的是那些揭示了人类生存和人性的某些共性、经过了悠远的时间和空间考验、能够激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精神相同或不同反应的作品。卡尔维诺曾经给出了经典的一些特征,其中有这样的描述:“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这里借用一下韦苇教授的话,他认为考量文学作品的质地的标准有:多大程度上包含了作者自己隽永深刻的思想;多大多深程度上概括了

5、生活和作家所处的时代,而又不会因为作家所处时代的逝离而减弱其观照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多大程度上包含了作家独特的观照与感受生活的艺术天赋和艺术美与文学意味的表现天赋;多大程度上独创了富于作家个性的审美空间、作品表现出来的形象能否持久地感染和吸引读者,能否持久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索,能否持久地活跃在人们地记忆里、存留在读者的心灵中;具有多少超越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力量和超越年代、世纪的力量,即超越时空的力量。周国平认为经典即是这样的书: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名著之为名著,就因为其作者如同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和蒙田的那样,是“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他们的作品触

6、及了某些人类共同感兴趣的重大问题,表达了某些最根本的思想。为什么要读经典呢?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对于经典的解读有大众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两种方式。大众化阅读倾向于共性的东西,个性化阅读倾向于独特性的东西。当然这两者也不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的原点永远只有一个。毛姆说,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从阅读者角度看,阅读的最终意义取决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共鸣和感悟。问题的提出——教育“目中少人”——“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

7、,也应该是教育的归宿”,但是反观当下的教育:分数成了教育的标尺,几乎是唯一的标尺,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没有“人”的现象十分普遍。整个世界潮流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在以“技术知识教育”为中心的世界潮流中,人文教育、素质教育陷入了困境。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人格完整”的人,但在目前一味追求分数的环境下,教育不仅无法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人格教育,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对现代中学生人格危机的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