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59062
大小:58.9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9
《语文教学四原则摭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四原则摭谈曹长顺(怀宁中学安徽怀宁246100)【摘要】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深堂教学的终级目标。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感知一合作探究一反思质疑一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倡导。【关键词】整体感知一合作探究一反思质疑一拓展延伸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
2、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深堂教学的终级目标。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一合作探究一反思质疑一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我把它称为四原则。我认为它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侣导。尽管也有许多老师在实行之,似在操作中总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因此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于是摭拾浅谈
3、。1.整体感知原则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感知过程中一个客观对象被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在阅读中,每篇课文都以其独特的异质成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作者心灵的描述和摹写,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外在显现,因此,课文是有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效益的综合体。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思路及材料的特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运用整体感知教学法,能避免过去割裂课文的简单分析的毛病,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具体操作上要做到
4、了解大意、整理线索、发掘主旨、熟悉形象、明确中心、特点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指导思想,但并非是在阅读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实际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面面倶到”。“整体感知”它不排斥讲授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冇重点地安排和区别对待,有吋抓住点晴之笔,能起到高屋建瓴、一语胜千言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在教学中若抓住了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把握住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就能从整体的角度观照全文,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1.合作探究原则0前,正轰轰烈烈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它特
5、别强调改变学生学^」方式,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所谓“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信息,整合知识,完成课程教学0标,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如果说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那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而合作探宄学4过程即是演员的表演过程。我认为,在开展合作探究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至少要注意两个方面:2.1要面向全体学生。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合作探宄,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探宄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
6、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冇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让每一个人都对合作探宄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合作探究的权利和义务、成功与收获。2.2要重视教师指导。合作探究学习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合作探宄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有效地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如果教师介入得过早,会阻碍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若介入得过晚,又让学生一吋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困境。因此,在开展合作探究学d之前,老师应考虑周到。1.反思质疑的原则爱因斯tt说过
7、:“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从情入手,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敌意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有质疑的基础——敢问;其次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授《边城》这篇作品时,首先让学生堂上预AI,其次播放了视频,接着就湘西一带的习俗作一介绍,学生兴趣激发后,纷纷提出问题:翠翠为什么喜欢唱歌?翠翠父母生前有何情形?翠翠为什么有吋又怨恨爷爷?边城人与当代人有哪些不同之处?边城人有哪些不足?面对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一方面为自己的诱导成功而高兴,又另一方面又为学生能
8、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欣喜。欣喜之余,我又想到,实际操作中,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由于太小心、太顾虑了,不敢放手发挥,不轻易相信学生,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淸,语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在让学生质疑时,不要只留在理解教材的最初层面上,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