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87882
大小:57.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4-17
《理性的禅、平实的佛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理性的禅、平实的佛法--北医慧海社访李老师(编者按)本篇访稿是李元松老师(信佛人)1990年7月接受台北医学院慧海佛学社一群同学的访谈摘录,虽然访者大都属初学,但信佛人仍深入浅出回答各个同学的问题。--------------------------------------------------------------------------------信佛人(以下简称答):今天有机会跟同学一起讨论佛法,我觉得很高兴,你们如果有问题,就请直问,假如我知道,就跟你们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后面一、二排的同学如果口渴,这里备有茶水,请自己取用。北 医(以下简称问):请问现代禅月刊这一期(按
2、:第八期)好像提到什么金刚流、光明流?老师能不能仔细说明,为什么现代禅要有这样的分法?答:因为禅的传授,跟一般知识的传授不太一样,禅的传授,必须有充份的时间一对一问答,有充份的时间聆听他的苦闷,聆听他的疑惑,乃至于带领他一起实践。这就好像你们学校外科教授要带领学生做解剖、作临床治疗情形一样,并不是光在书本上告诉你,你就能懂的,而禅修的指导,师生间彼此更紧密的因缘,以及更深层的信赖,乃至更多的时间给对方则是更需要的。当学习现代禅的人越来越多时,会形成一种情形:虽然跟我学习,却有名无实。因为,我能给他们的时间太有限了!比如说,十个人来跟你学的时候,你也许一个月能够分别给他们十个小时;一百个人来跟
3、你学的话,则一个人你就只能给他一个小时了。那如果三百个人呢?你能给予的时间就更少了,这样会变成有名无实的师生关系。为了能够真正负起指导禅修的责任,我才在团体中,分成几个指导小组,也就是‘流派’的产生,分别由几位指导老师负责。但是无论怎么分流,现代禅是采议会制的,不论亲近哪一位指导老师学习,都是现代禅菩萨僧团的一员。问:比如说金刚流的指导老师,他是不是在外面有另属他自己的道场,或者还是一样在这里?答:它有外面专属的道场,但根本道场还是这里,就好像你们学校或许也有分校分部吧?但校本部还是在北医。问:我曾上过一期‘现代禅七’,一班有二十个,我感觉说不定老师现在只记得我的名字。我想问在外面开课时,你
4、们可不可以让一个老师指导比较少的学生,以便建立比较真实的师生关系?答:你这问题涉及教学也涉及实务。教学的问题等一下再回答,我先回答实务的问题。就实务上的运转,由于我们不是出家人,背后也没有固定财源的支持,所以现代禅指导老师出去授课必须收费,每个人每期收三千元。三千元之中有四成是给当地的道场,六成则做为指导老师的钟点费。如果一班有三十人的话,那么,指导老师一堂课,大概还可以有四千元的收入;可是如果只有十个人的话,那个老师一堂课就只能拿到一千多元,这样从台北往返中南部连车马费都不够了,所以减少每班人数暂时有实务的困难。其次是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外面开办的禅七课程,严格来讲是属于初级的、初步的教
5、学,如果你们熟悉现代禅十三个道次第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在外面主持禅七,是以前面三个次第为重点的,也就是‘在没有违背法律、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原有的情欲应尽量发挥’‘先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具备理性、民主、人道、爱心性格的人’以及‘倾全力活在眼前一瞬,培养气势磅礴的意志力和平静如水的定心’这三项,但这三项训练,师生一对一的需要性比较不是那样的迫切。就好像你们还在研读基础理论的时候,一个教授大约可以对五十个学生;而临床的时候,一个指导教授就没办法带五十个学生了。总结的说,一来我们有实务上的困难,二来在教学效果上,以指导前三次第来讲,三、四十个应不致影响太大,所以暂时就这样继续下去。问:我学佛满困难的,因为
6、我家里不太赞同我学佛,满反对的。这样就造成我一些困扰,我又不知道,在平时如何修禅定等等。父母认为我这个年龄学佛的人,很容易出家……。我没有这个准备,但是父母那种压力,确实带给我很大的困扰,我不知道怎么办?答:父母亲会这样担心,我觉得他们的反应满正常,也是应该的,这是佛教界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反省的地方。佛教本来是一个强调智慧、悲心,满活泼、自在、解脱的宗教,为什么一提到学佛,做父母的就担心儿女出家去,变得消极,或是不结婚,甚至不生小孩,为什么会这样?很久以来,佛教现代化的脚步仍然步履蹒跚,虽然科学已经日新月异,物质生活也已经很丰富,但是,我们所投注在改革心灵的资源,并没有相对的增加,我们在这
7、一方面的进步满有限的。这不仅仅是佛教界,特别是民间宗教,在这一方面更是严重。根据现代禅的理念来讲,我们认为,即使不学佛也没有关系,学做人比较重要。更进一步来讲,根本没有‘学佛’这件事情;严格来讲,只要‘学做人’--把人格建立好,不断地升华,广义言之就是佛弟子了。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执着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学问见识,就是学佛的具体内容。所以如果能够把握它的精神,形式不妨随缘而变。假如佛教界的风气,是重视人格的历练,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