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

ID:9072930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6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_第1页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_第2页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_第3页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阳明心学自产生之日起,便饱受訾议,被指为异端邪说、虚寂狂禅。阳明既卒,桂萼等人即上奏嘉靖帝,谓“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名,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唱和。才美乐其任意,或流于清谈;庸鄙借其虚声,遂至于纵肆;传习转讹,背谬日甚。讨捕軬贼,擒获叛藩,据事论功,诚有足录。陛下御极之初,即拜伯爵,宜免追夺以章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7页桂萼奸鄙小人,其论或有诬蔑阳明之嫌。而明末东林人士高景逸亦云“姚江之弊,始也扫闻见以明心耳,究而任心而废学,于是乎诗、书、礼、乐轻,而士鲜实

2、悟;始也扫善恶以空念耳,究且任空而废行,于是乎名、节、忠、义轻,而士鲜实修。”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24页景逸明末大儒,其议实可表一时之风气。然其所论数语,谓阳明后学则可,若以此来评价阳明本人学说,则略有失真。阳明在答顾东桥之“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於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时,已谓“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在与罗整庵论学书中,阳明亦谓“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

3、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又谓“执事所以教,反覆数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说。若鄙说一明,则此数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说,而释然无滞。”由此可见,阳明并不认为其良知之学是空守此心之良知,而于外物之物理不察不问,更非枯槁虚寂之学,他人的非议只是于其学说不甚了解而已。东桥问“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试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於知致而德明乎?纵令静而有觉,稍悟本性。则亦定慧无用之见。果能知古今,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否乎?”阳明

4、云“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九经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明人施邦曜读及此段,下断语曰“格物者,原合修身正心诚意致知而言者也。究此身心意知所历之物,原非舍天下国家而别自为物者也。是格物也者,诚成己成物,内圣外王之工夫。第其用力,自有头脑,不在耳目见闻上求。是则先生致良知之说也。”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阳明不仅不承认其良知学为狂禅虚寂,反而认为其学说能经济家国、治平天下,而其要则在于格物致知。要明格物致知何以能经世致用,先要于阳明所谓之天理

5、良知有所了然。阳明谓:“道无方体,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只如此,所以不同。”“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在阳明看来天理是“中”是“易”,它无方所、无定向,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若认得天理,则万物皆为天理流行,然拘泥于文义,执定于一隅之见,便是索察愈精离道愈远,就是“执一”。“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天下之物,如名物数度、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但它们都是天理变化流行、神妙发用的

6、产物,而化生这万事万物的则是“太极生生之理”的“常体”,这个“不易”的“常体”只能是生生不息之本、变动不已之机,这便是天理本体。名物数度和天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显则万物皆是天理,隐则天理之中固已“万象森然”。神化发用、流行不息的天理本体即是阳明所谓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它自无做好做恶之意,只是自然流行,化生天地万物,这个层面上的天理是一种纯自然的、没有任何道德属性的本体。但在儒家的传统中,天理不能只是这种自然的本体,当它下灌到人类社会中时,它还是人类道德的来源,是道德的本体,而其作为道德来源的精义亦在于它的生生不息。故而阳明在提到天理良知时,不仅说“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

7、不息”、“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又认为“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阳明在解“止至善”时谓:“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在这里阳明提到了“天命之性”的“灵昭不昧者”,认为良知不仅仅是仁,而且是天理“感而遂通”的“昭明灵觉处”,是自然的“真诚恻怛”之情,在“昭明灵觉”前加上天理的限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