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讲的禅修和印度的禅修的区别

佛陀讲的禅修和印度的禅修的区别

ID:8984424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4

佛陀讲的禅修和印度的禅修的区别_第1页
佛陀讲的禅修和印度的禅修的区别_第2页
佛陀讲的禅修和印度的禅修的区别_第3页
资源描述:

《佛陀讲的禅修和印度的禅修的区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佛陀讲的禅修和印度的禅修,这两项是完全不同的。印度禅专注就是把精神集中,达到精神集中的作用。他的作用就是什么?就是要来满足他的生活。但是佛陀的禅不同,佛陀的禅即是在生活中培养正念,从正念当中完成正知,从正知中发现五蕴无我、无我所,然后再对过去错误的对五蕴的爱染、爱染的欲贪而生起厌离。如果没有欲贪就没有祸患了。厌离欲贪时你才有出离的心。佛陀所教导正念正知的修行,最主要就是要让你不要再从过去的无明,来欲贪五蕴产生爱染、产生忧悲恼苦。佛陀讲的禅修和印度的禅修完全是不同的,不论是修法的角度,或从种种佛门角度,或目的上的角度,要怎样对照都无法契合的。所以佛教所说的禅,是和八正道中的“

2、正念”和“正定”有关。正念就是四念处,正定就是四禅。但是在四禅中,佛陀说初禅即培养有觉有观。培养有觉有观的意思,就是离五盖,欲恶不善法的五盖。有觉有观即是觉察到我的心已经生起五盖,觉察到了五盖生起就要离。另外他从初禅教的就是要如何进步、进道上升来完成正念正知。初禅不是教大家都达到头脑无想无念。这两种是不同的观念。你想我们若达到用禅定把头脑止静下来,都没有观察当下,我们要如何照见五蕴?要如何落实在生活中,六根触六尘不被境转?有可能吗?印度的禅定,随时都要静静地坐在那边,若这样就是真理吗?那这样修行成功的人,不都要静静地坐着吗?真理是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培养的。佛陀所教的正念正知

3、是在行住坐卧中,是任何士农工商阶层都可以活用的,可以情绪管理,达到情绪管理。第二步就是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达到可以透视身心的本质,然后发现身心的本质是无常的,所以他对过去错误的欲贪,那个欲贪爱染生起厌患。厌患时你再训练力行,力行当中训练六根触六尘时不会产生爱染。佛陀的整个结构非常明白,从修行到解脱都交代的很清楚,完全都和定境没有关系。那么谈到定我再向你介绍“定”。定有两种角度,一种是精神集中到无想无念的定;一种是精神集中修四念处的人,行住坐卧从身念处清清楚楚,当下的精进在身念处的当下,你身体的一举一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时候,当下没有被外境牵着走,也没有生出五盖,这

4、样就叫做禅定了。这种禅定是活的,是生活中的,不是一直在静态中如如不动、让头脑达到某种静态才是定。佛教所说的正定是不染、不爱染。正定就是说六根触六尘生活在世间上,眼睛看到喜欢的不会贪,看到不喜欢的不会起嗔恨,这样叫做中道的生活。中道生活就是正定的生活。这正定的生活,是任何人在生活上都可以运用的。这样佛教对人类才有帮助,对现在实际上才有帮助,对社会也才有帮助。因为一个正定的人,他六根触六尘时,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自己都很清楚了,他也不会因为种种问题而起情绪反应,他可以把情绪调整的很和谐。所以佛教的禅定,与过去印度所说的禅定,里面有很大的出入,可是很少有人去用心了解。学佛就是要

5、断贪嗔痴、忧悲恼苦的。那我只靠暂时打坐,要灭贪嗔痴忧悲恼苦有可能吗?有,但那是压抑的,那叫做“忘我”而不是“无我”。我晚上睡觉也会“忘我”啊。那变成佛法没有办法落实在生活中了吗!“忘我”跟“无我”是不同的哦!“无我”就是活在这个世间上,清清楚楚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其实找不到一个“我”和“我所”,他只限于体证五蕴来做应该做的事,展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的内心没有任何的爱染,你没爱染就不会感招后有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