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为例

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为例

ID:8931761

大小:6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2

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为例_第1页
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为例_第2页
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为例_第3页
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为例_第4页
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以《童趣》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以《童趣》为例  文言文教学中的咬文嚼字以《童趣》为例    陈治勇1,杨雪乐2    摘要:只有咬文嚼字,细细地品、慢慢地赏,学生才能充分感觉文言文本身所拥有精美、典雅、丰厚的美感,逐渐爱上文言文。《童趣》一课中有4个文字亮点:两个“或”字、一个“唳”字、三个“以”字、一个“拔”字,对它们的“另类”的解读,能够折射出的生活情趣,让文章情感、内容的多重性有更立体的呈现,让学生领略到一种为文的态度、享受生活的态度、珍爱生命的态度。    关键词:文言文咬文嚼字文字亮点    文言文的考查,基本上以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理解文意为主,文言文教学若窄化为分数,一味地

2、围绕应试的字词句讲解,学生必然感觉味同嚼蜡,学习兴趣丧失殆尽。只有咬文嚼字,学生才能充分感受文言文本身所拥有的精美、典雅、丰厚的美感,逐渐爱上文言文。细细地品、慢慢地赏,本文以《童趣》一课为例,对其中的4个文字亮点细细“咀嚼”。    一、两个“或”字折射生活情趣    对《童趣》中“或千或百”的翻译,所见译文均是“成千成百”。我们认为,译为“有时”更显佳境,其潜藏含义极其丰富:它透露出沈复“观蚊”并非一次,而是无数次。因为,有时他看到的蚊子较多——“或千”,有时他看到的蚊子较少——“或百”。这表明在那个孩子玩耍器具贫乏的年代,少年沈复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一个在别人看来丑恶的蚊子,

3、他竞能将其视为白鹤。以众人眼中的丑为美,对众人所嫌弃的蚊子却欢喜,两相对比,情感分明。如若一次观蚊如鹤还可理解,那么无数次“或”,则有点匪夷所思了。没有高超的审美情趣是难以达到此境的。这与沈复成年后豪放白适、不贪慕官宦生活、以卖画维持生计的生活姿态是相承的。“或”中早就埋下了沈复的生活理念和人生价值观的因子。    细细咀嚼两个“或”字,不仅品出了沈复对自然万物的痴迷,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还解出了其今后的人生轨迹与生活密码。小小两“或”字,玄机万丈深。    二、“唳”与“叫”的对比,趣味盎然    对于“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一句,教师则采用了换词对比和朗读表演的手法——

4、    师“鹤唳云端”可以换成“鹤叫云端”吗?    生不可以。因为“唳”专指鸟鸣,但“叫”可以用在很多场合,如人叫、狗叫、鸡叫等,所以用“叫”字不如用“唳”字精准。    师遣词析意,很有分量。    生从文体而言,“叫”也不如“唳”字得当。因为“唳”古文气息浓厚,而“叫”是大白话。从音韵而言,“唳”字更具美感,成语就有“风声鹤唳”,“叫”则显粗俗。    师从文体与音韵美感上甄别,说得真好!让我们用心地读,去感受文体与音韵之美吧。    (学生读。)    师“怡然称快”的意思是?    生高兴得拍手叫好。    师如果你是沈复,你会怎样表现这个词呢?(学生拍手,发出“哦——

5、哦——”的声音)仅此而已吗?如果你是导演,要为这个场面设计几句台词,你会怎么说?    生哦——哦——好好玩啊!    生啊!果然像一群白鹤。    生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妙哉!妙哉!    生善哉,善哉!妙极了,妙极了!    生小鹤鹤,再陪我玩会嘛,再陪我玩会嘛,不要走,不要走——    师沈复是如此神醉,他写“怡然称快”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很激动、兴奋的心情。    师但是课文的标点——    生我觉得该用感叹号,不该用句号,因为这里表达的是畅快的心理,声音该是很高亢的!    师有道理,你能示读一下吗?    (该生读得很不错,教师再让全班读。)    

6、生我觉得该用一种感叹的语气,声音可以轻一点,但要读出陶醉的感觉。    师请示读。    (该生读出陶醉之感,全班再读。)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朗读,你明白什么了吗?    生一句话的读法要根据感情来确定。    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同一语言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只要符合人物的情感。    这一环节,通过字词辨别、留白想象以及句末标点的探究,使学生懂得:要用想象与联想去丰满文字的空间,只有潜入文字,放飞思维,才能捕捉到文字发出的迷人光芒;文字是有生命的,但它需要用生命去滋润、去浇灌;对文言文的重新标点,会让文章情感、内容的多重性有更立体的呈现。如此,学生不仅获得了读书的乐趣,懂得

7、了读书的方法,更感受到了用心读文的价值所在。    三、三个“以”的句式之妙    当课堂关注“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的“以……为……”句式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数不同的三个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以凹者为壑……    师同学们,古文讲究一字千金,你们看我把句子这样变换之后妥不妥?为何不只用一个“以”?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