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63088
大小:5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9
《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王春兰(特级教师) 语文教学倡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质朴有效。何为“有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由此看出,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质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一、用心“对话”,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它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
2、运用问题,最终还关系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但许多语文教师在设定教学日标时,往往具有随意性、盲目性,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对文本体性‘想当然’,对学生起始状态‘想当然’,结果是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想当然’。”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对话”,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牛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与学生、文本、编者进行对话,设定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符合文本特点、符合编者
3、意图的目标。 1.对话学生,是设定有效教学目标的依据。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为基础,这是学情。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也是学情。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教师将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为“学习并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学生是无法达到的,应从学生实际的识字能力出发,识、写分开,确定更为明确的日标。 2.对话文本,是设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前,认真
4、与文本、、编者对话,了解文本的文体、的情感,要深入到课文中去,置身于,理解课文写了什么,领悟课文是怎样写的,探究课文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想三个问题:(1)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2)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地方浅显易懂,哪些地方是难点;(3)应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获取新知识、提高新能力。教师应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情,再进行设定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充分、深入地与学生、文本
5、、、编者对话,设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在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执教二年级《会走路的树》的张臻老师,根据故事这一文体,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标点符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读好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好奇’和‘陪’的意思,积累词语,并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的情感,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崔峦老师在本次观摩会上所说:“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
6、要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二、优化设计,提高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1.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单、有效。 回望当前的课堂,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教学的理念变了,教学内容的领域宽了,知识的结构综合了,学习的形式丰富了……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教学中同时存在着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教学效果“虚”了等问题。我们的心情在兴奋之余又有些许沉重,语文到底如何教学是好?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
7、去掉。”语文教学也是同理,要返璞归真,要崇尚简单、质朴。教学设计要剔除花哨的、作秀的、价值不高的环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简单的、易操作的环节,扎扎实实地达到目标。 2.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和谐、有效。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桌之间、学习小组之间也有热烈的讨论。但结果却是“闻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表面上的热闹、形式上的互动,导致该完成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目标达成度不高,缺乏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
8、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1)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文本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载体。在很多语文教材中,一些关键的词或者问题,在课文中常常起着统领全文、蕴含文章主题思想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点切人,对理清文章脉络、正确把握文章的意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教师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