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对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思考 对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设计的思考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苑小学姜海庆 【摘要】小学科学概念教学是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与认知水平的生成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建立联系和表征特点这两种基本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在概念建构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其次给予学生思维与表达支持,使学生对概念产生获得性理解。 【关键词】概念教学;建立联系;表征特点 概念是科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基本类型为归纳形成概念或生活概念。教学设计时,如何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建构,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行行
2、重行行,千锤突泉得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特别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怎样的运动叫振动,另一个是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活动报告,对学生自主探究振动、振动和声音的关系这两个重要概念,起着重要的支持性作用。笔者试图从以下探究报告设计的改变,解读教学中概念建构的过程。 第一次设计:不见森林不见树木——迷雾重重。 上述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对学生实验的观察没有指导意义,对概念的形成没有指导性,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做很好的关联性观察。 反馈交流时,学生得不
3、出概念,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还存在疑虑。 第二次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遮遮掩掩。 此次实验的观察设计,重视了单独的、多角度的观察,如“对钢尺的观察和对声音产生的独立观察”,但却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因为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进行观察,也没有找到概念生成的突破口。 第三次设计: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懵懵懂懂。 此次实验的设计,关注了整体关联性,即钢尺振动和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如“钢尺运动过程中,声音的变化是怎样的?”“声音消失时,尺子是怎样的?”但忽视了对钢尺运动变化的观察,以及钢尺运动变化和声音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四次设计: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豁然
4、开朗。 本次修改后的实验设计,既关注了钢尺运动和声音产生的观察,又关注了钢尺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声音变化以及声音变化与钢尺振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你知道钢尺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这样的思考设计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更易归纳、概括出概念。 二、唧唧复唧唧,引线穿针得概念——表征特点形成概念 1.演示特点,抓住关键词理解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钢尺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老师会让学生注意观察钢尺是怎样运动的。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特点,然后总结归纳什么叫“振动”。观察后,学生反馈: 生:钢尺在动。
5、 生:钢尺动的很快。 生:钢尺动的时候,有时看不清。 生:钢尺是上下在动。 生:钢尺动的时候,开始快,渐渐慢慢,最后停下来了。 生:钢尺运动后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生:我发现钢尺运动时,它的振幅在变小。 学生的反馈有个特点,即片段式或是挤牙膏式,一点一点挤出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重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对“振动”的理解。 师:你能用“手”来演示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吗? 生演示。明显手运动的速度不够。 生再演示 全体学生都来演示,钢尺的运动方式:快速—渐慢—停止。 在学生演示的同时,教师板书关键词:快速、往返,同时顺势破题:像钢尺这样快速
6、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 2.归纳现象,用不同表达方式突破概念。小学科学课的课堂实验常常用以解释或验证现象,带有探究的趣味。简单的归纳推理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 本课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研究钢尺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第二个探究实验是研究皮筋是怎样产生声音的。 第一个实验后,得出结论:钢尺振动产生声音。 第二个实验后,得出结论: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教师接着引导: 师:还有什么物体通过振动也能产生声音? 生:××振动产生声音。 师:我们把钢尺和皮筋等统称为物体的话,上面的话可以怎么说? 生: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师:如果我们把“声音”和“物体”两个词在句中的位
7、置做个交换,可以怎么说? 师引导: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为什么在探究了钢尺振动产生声音和皮筋振动产生声音后,概念描述时需要将“声音”一词放在句首,描述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呢?本课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概念的主语,在概念的描述上往往要将“声音”放前面。 3.正反论证,在否定中强化概念。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是有的物体振动时能听到声音,却看不清它在振动,或是肉眼根本就看不见物体在振动。 在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场景:(在讲台前准备了一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