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学程导航)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学程导航)

ID:8707952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5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学程导航)_第1页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学程导航)_第2页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学程导航)_第3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学程导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主备人:沈海霞施教时期 年月日教学内容识字3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柏、杨、柳、椅、秧”,认识生字“筷”,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比较“木禾”容易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3.借助图画感知古今文字的发展演变,对形近偏旁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柏、杨、柳、椅、秧”,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难点:区别形近偏旁。教学资源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2.学生学过形声字,了解偏

2、旁代表的意义。预习设计1.拼读生字,读韵文5遍,并说说感受。2.描红本课5个生字,并扩词。3.查查字典或询问家长,还有哪些生字是带有偏旁“木、禾、”?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辨别字,比较偏旁。(10分钟)学习单:出示图表,观察表中实物图形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意。1.观察比较,辨别思考。2.说说古人“木和禾”的造字演变。3.比较古文字和今文字。说说“木和禾”偏旁的演变。4.跟老师读“木和禾”两个偏旁,并书写。一.辨别字,比较偏旁。1.出示图表,观察表中实物图形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意。2.“木”的古字像什么?(像一棵树)     “木”的古文字

3、像一棵树,有树冠、树干和树根。 复习“木字旁”。      教师范读带木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像一株禾苗)      “禾”的古文字像一株禾苗,有穗、叶、茎与根。    复习“禾字旁”。      教师范读带禾字旁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  4.小结:古人很了不起,根据实物造字。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化,所以这些字都与实物有直接的联系。www.xkb1.com二、看图识字,形意印证二、看图识字,形意印证(20分钟)学习单:1、看看这一组词语中都有哪个偏旁?想想为什么?2、比较三个词语

4、,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想想为什么都有“禾”?1.看图,根据拼音读准字音。开火车读“松”,读准后鼻音。2.“柳”注意与方言区别。3.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桌、椅4.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共同点:形旁表意。5.学生回忆归类,积累字词。6.看图,跟着老师读准“秧苗”。读准“秧”的后鼻音。“苗”的三拼音。读“稻谷”和“庄稼”。知道地里的禾苗、稻谷等农作物称为“庄稼”。“稼”读轻声。7.看生字,仔细观察比较,说出这三个生字都为“禾”字旁,根据“图表”及古人造字的规律,思考讨论,明白都跟庄稼有关系。偏旁表示了词语的意思。8.小组讨论带有“禾”字的词,并记录下来,小

5、组成员推选代表汇报,其他成员补充。9.根据词卡认读6个词语。www.xkb1.com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0分钟)1.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2.仔细看清“柳”的笔顺书写练习。3.仿写练习。1.出示挂图,这些是什么树?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相机出示词卡:松柏、杨柳]  2.你们知道松树、柏树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吗?(松树、柏树的叶子常年都是绿色的)  3.出示词卡:桌椅  小结:看看这一组词语中都有哪个偏旁?想想为什么?(都有“木”字旁,因为他们都是树的名称或者用木材做成的物品。“木”字旁表示这个词的意思。)想想还有哪些字也是带有“木

6、”字旁?4.春天到了农民伯伯把什么插在田里?[相机出示词卡:秧苗]  5.秋天到了,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好喜人的景象啊!那金灿灿的一大片是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稻谷]  6.“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庄稼]7.比较三个词语,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想想为什么都有“禾”?8.说说你知道的带有“禾”的字,小组交流并写下来,看哪一组说的多。9.认读6个词语。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柏、杨、柳、椅2.指导书写“木”字旁,“禾”字旁。“木”字旁,“禾”字旁最后一笔必须为点。3.柏、杨

7、、柳、椅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4.学生仿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作业设计★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5个生字。★《补充习题》三、四★★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得越多越好。口、钅、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