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2338
大小:18.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4-09-04
《整体着眼 局部咀嚼 提升阅读教学效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整体着眼局部咀嚼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文本细读指的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重视文本内部组织结构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不够深入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要组织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展开局部咀嚼,借此提升阅读效率。梳理文章脉络、比较人物形象、概括语言风格、推敲关键词句、感受留白风韵、体会情感之深,这些方法都将整体和局部结合在了一起,能让学生读得更深入。一、梳理,把握文本脉络学者朱光潜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部和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有所移动或增减。因此,文本细读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而应该尝试梳理文章的脉络,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问题。整体阅读的关键是把握好文章的综合信息系统,获得文本的核心价值,并尝试从审视的角度阅读文章。在梳理文章结构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文章各个部分相互照应,形成相对完整的意义。细读文本就是要理解并有创意地拓展这个意义[1]。在阅读《夏天里的成长》时,可鼓励学生尝试梳理文章的结构,说说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合理选择材料的,怎样体现出文章的中心。学生在阅读后发现,文章的第一句就是体现观点的句子,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则是提出新观点的句子,在中间的部分则阐述了作者的发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此后还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作者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是怎样选材的呢?”学生认为:“作者所选择的都是能体现‘迅速生长’这个主题的内容,作者写了生物和非生物,重点写了生物,而且生物中重点又写了植物。”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时应该怎样合理选材并调整文章的脉络结构。他们认识到在写作时要先设定重点,然后详略有序地开展创作,从而为高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梳理文章脉络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和文章的背景个性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作者按照何种顺序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学生发现,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整体,每一个部分之间都是相互照应的,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学生就能把握住文本脉络,更好地读懂作品,体会作者透过文本流露的潜在情感。二、比较,关注人物形象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心理,又或者对比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变化,都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把握住主人公的特质。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展开对比活动,细细分析人物形象。在比较人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找到异同之处,更要尝试还原作品动情之处,要尝试将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进行对比,这样能缩短和文本的距离,走入人物心灵深处。《穷人》一文中的人物形象很有特点。在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将其中的人物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首先对比一下桑娜和她的丈夫,看看他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表现出了怎样的不同?”学生发现:“桑娜考虑到了家庭的问题,一开始不敢告诉丈夫将孩子带回的事情,显得比较柔弱,展现出一种女性独有的优柔美。而丈夫则显示出了一种果断和阳刚美。”其次,可鼓励学生将桑娜前后的举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生发现:“桑娜在最初看到孩子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将其带回家。但是,此后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情况,越来越迟疑,害怕丈夫不同意。这说明她不仅善良,而且还是心思缜密、十分顾家的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发现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内心的挣扎展现了社会的残酷面。最后,教师还让大家将桑娜和丈夫的心理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并思考为何桑娜想的事情比较多,而丈夫则显得比较果断,这样大家就会认识到作者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让作品更生动。 展开对比的角度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对比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等方式来感受人物形象,同时也可通过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反应等侧面的角度加以理解。学生把握了这样的方式方法,才会潜入文本内在,深切读懂人物的内心。这样了解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具体,更完整,对文本才能真正领会、把握。三、概括,理解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作者丰富情感的外在表现。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先分析文章中的若干词句,感受作品的语言特点,然后由点到面,从局部拓展到整体,分析整个作品的语言风格。《只有一个地球》是论述环境问题的作品,鼓励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能让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更准确的感受。通过分析“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等词句,学生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是十分严谨的;通过分析“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等词句,学生发现其语言严谨,而且也很生动。在总结概括后,学生发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就是在严谨中展现出形象性,这样才能起到介绍的效果,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学生了解了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后,可鼓励学生阅读一下其他作者的说明文,尝试进行分析,看看不同作者是否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有学生在阅读了《苏州园林》后便觉得和《只有一个地球》相比,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还引用了诗文,更注重雕琢词汇,在语言风格上给人典雅、清丽的感觉,这可能是作者的个人风格,也可能和说明的主题是“苏州园林”有关。教师还让大家结合自己的作文思考,说说自己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是否在文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风格,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能由人及己,思考如何写出有特点的作品。为了让学生对作品的语言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可组织学生展开文本拓展阅读的活动,尝试读一下同文体或者同作者创作的其他作品,看看这些作品在语言风格上面存在哪些共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概括,总结不同文体或者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特点,深度把握文本。四、推敲,品味关键词句 叶圣陶先生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整体阅读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文本细部的理解和分析,推敲作品中的关键词句就是一个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推敲词句不能和上下文语境割裂开来,而应该放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加以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关键词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掌握关键词句后,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语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逐步思考精选词句。《少年闰土》中有不少精彩的词句,分析推敲这些词句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闰土的形象,又通过“我”和闰土的对话详细地展现了闰土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分析“我”和闰土的对话,以及白描部分,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入手展现闰土形象,能否从中感受到闰土的特点。学生认为:“从作者对闰土的描写中,能感受到闰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他的身上展现出了一种勇敢、豪爽的性格特点。”以闰土叙述捉猹这段词句为例子,“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里展现出了乡民淳朴的民风;“月亮底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这里用一系列的短句展现出一种紧迫的气氛,也间接展现出闰土的灵巧。教师鼓励大家自主找出作品中最精彩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发现都能感受到闰土淳朴的形象,感受到人物的勇敢。每一篇文章的灵魂无不承载在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品析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对于学生理解和感悟文章至关重要。挖掘关键词句的方法有很多种,要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对文章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词句。例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都是重要的词句。此外,还要尝试挖掘作品中的文眼,看看作品是怎样围绕文眼展开写作的。五、留白,讲究虚实相生 留白原本是国画中的一种技巧,“知其白,守其黑”,留白的存在起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留白之处,指的是作者没有具体描写,让人能产生联想的地方。若能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留白处加以细细揣摩,说出作者的弦外之音,则能让学生对文章的局部咀嚼更为深入。学生在总结后发现,留白分结局留白和情节留白两种,前者能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有加深主题的作用,后者能让读者自由补白、随意遐想[2]。《桥》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微小说,因为其短小,所以不能展开细致的描写。“大家想象一下在洪水的面前,人们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当老汉站在众人面前,维持秩序的时候,他的内心想的是什么?小伙子被老汉抓出来的时候,内心又是怎么想的?最后小伙子和老汉相互退让,他们此时的想法是什么?”通过阅读和推理,学生已经知道,这篇故事中的老汉其实就是小伙子的父亲,所以他们在当时内心的感受必然更为丰富,可组织学生将人物的心理描写补全,展现出人物的心理矛盾。有学生便提出:“小伙子被老人揪出,心中不爽,难道你就不看在我是你儿子的面上,放我早点过去吗?可是看着父亲认真的脸,还是没有说话……”这段描写展现了儿子内心世界的波动。此外,教师还鼓励大家从其他方面入手展开补白。例如,“当其他人看到老人和儿子的对话时,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最后,当老太太来祭拜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有怎样的波澜呢?”学生围绕各自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补白创作,分别写出了独特的想法。要注意的是挖掘文章的留白处并加以分析,这也要建立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若脱离全文基础,天马行空地任意想象,那么很容易产生过度解读的问题,所得出的答案未必就是作者心中想要表达的意图。所以,感悟留白之“虚”还要和文章整体之“实”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体悟才会更准确,对文章的把握才会有真切的落脚点。六、入境,还原动情之处动情也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关键之处。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尝试挖掘文章中情感跌宕起伏的地方,并尝试和作者形成共鸣,感受到作品中激荡的情怀。对学生而言,关注整体情感不难。但是,却对作品语言怎样表达出情感有所困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有所感悟,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鼓励学生通过批注的方式将自己和作者情感共鸣的地方标注出来。 《草原》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作品,文章中有不少词句都展现出了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之间深厚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和好友见面的场景、去亲戚家做客的场景。在学生入境后,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的词句,说说哪些地方展现了两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学生从“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等词句中感受到了情感。有学生尝试标注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远迎贵客、载歌载舞、面露笑容,这是多么淳朴又真挚的情感啊。”“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是如何欢迎客人的,文章中少数民族同胞又如何欢迎客人呢?作者如何体现出情感之深呢?”学生认为:“一般来说,我会在门口等客人,还会送他到门口,但是在这篇文章中,人们骑着马儿去很远的地方迎接客人,这点让我很震惊,我觉得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展现出了主人的热情。”若能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情感生发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那么对于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才会真正与文本产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自始至终流淌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阅读、感悟。这样的阅读才会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若能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文本细读的活动,则能让学生深入涵泳文本,层层深入地解剖作品的组织结构,感受作品的情怀,分析作品的语言表现形式,从而多角度挖掘文本的内涵,主动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阅读文本,学生才会深入文本内在,实现作者、文本、读者的心灵共振,自然提升阅读的效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