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7292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着眼整体,着力深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着眼整体,着力深入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呢?基本策略是:以问题探讨为引领,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可是,在语文课堂上如何通过问题的展开来引导阅读教学,让学生受益,让课堂高效,是大有学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2、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1-02 新课程改革后,不少语文课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老师不断提问题,学生不停找答案,忙得不亦乐乎!乍一看,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老师眉开眼笑,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合理彰显,但这种貌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难易失当,偏离学生的认知实际4 根据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那些通过自身努力或借助同伴帮助能够解决的问题
3、,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太易或太难的问题都是无效的。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活力和张力,用孙绍振教授的话说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问题一出,学生便能既快又准地从文本中找到答案甚至不必找就能得出答案。黄厚江老师把这种课概括为“四个一”: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呼百应,一答了之。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不会的知识,对于那些“一望而知”的内容,教者仍然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去“思考”,甚至去“探究”,岂不是对课堂资源极大的浪费?这种课堂只能让学生一无所获,更谈不上
4、对文本有效解读。长此以往,这种“一问一答”的低级游戏,只能耗散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消弭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必将走向歧路。 与此相反,有些老师只顾深挖文本,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设计偏深偏难,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老师站得太高,学生够不着,这样的教学又有何意义?我们的教学既要考虑自己的认知能力,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正如海德格尔说,所谓教,就是让学生学,我们的教,首先应当考虑学生学的水平。 二、问题设计低级细碎,违背阅读的基本规律 整体性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听过一节公开课,这是
5、一堂名副其实的“问答课”,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细碎的问题,这些细碎的问题支离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割裂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学生成了解决问题的机器,整节课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晕头转向,疲惫不堪,又怎能结合自己人生经验感悟文本呢?更有些课堂,问来问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什么都是对的。说《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是对的,说他“不潇洒”4也是对的。事实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会变成李尔王。这种表面上大家说了都算,其实谁说了都不能算的局面,说到底是教师的失职,因为教师有着把学生向当代学术
6、水准的高度引导的重要职责。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设计问题呢?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不仅要问得好,而且要问得巧。余映潮老师说:教师要彻底抛弃“碎问碎答”的教法,善于提炼整合课文中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学生活动的“抓手”。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课不妨以“主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力避那些学生一看就懂、一问即答的问题,在教者精细解读文本和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进行教学。这样既可减少大量的低级无效的提问,又
7、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笔者执教《背影》一课时,就是通过设计适切的“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本课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原因。”我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段落第6小节,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么把这个背影写得让人感动的呢?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怎么写背影”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让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探究刻画人物的方法。课堂中,学生通过“换词比较”、“
8、感情朗读”、“表演体会”很好地掌握了刻画人物可从外貌、动作等细节描写入手的写法。接着我又以问题“文中2-5小节写了哪些事?能否删去?为什么?”让学生掌握作者除了抓住背影这样一个细节,还另外创设特定环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典型,更丰满,中心也更突出。4 这两个主问题,环环相扣,既能一步步牵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又让学生扎根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且简化了教学环节,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受到了大家的好评。究其成功的原因,正得益于课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