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3946

大小:634.7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下图示意神州十七号发射过程中穿过的局部大气层(50~90千米高度)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完成下面小题。1.强烈的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与地球通讯,原因是()A.高纬出现极光,短波通信中断B.干扰电磁稳定,轨道运行受阻C.全球气温升高,信号传输失灵D.太阳风强度大,空间通信不畅2.图中最符合该高度气温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D2.A【解析】【1题详解】 强烈的太阳活动时,太阳风强度大,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电离层扰动影响穿过其中的空间通信电磁波信号,使得空间通信不畅,D符合题意;高纬出现极光不会影响短波通信,且空间站与地球通讯不会用短波通信,排除A;干扰地球磁场稳定,出现磁暴,但不会直接影响轨道运行,B错误;强烈太阳活动不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且全球气温升高不会导致传输失灵,排除C。故选D。【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离地面50~90千米高度大气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底部(中间层),该层大气不能大量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气温大致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只有①曲线,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地球大气圈从平流层顶到85公里高度为中间层。其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降低,中间层的顶界气温降至-83℃~-113℃,因为该层臭氧含量极少,不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氮、氧能吸收的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②出现强烈地对流运动,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或上对流层,这是由于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暖,致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但由于该层空气稀薄,空气的对流运动不能与对流层相比。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影响,通过研究地层和他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变迁。宁波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去年在新疆研学时,发现岩层中存在“日射珊瑚”化石。完成下面小题。3.该“日射珊瑚”化石形成时期,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最有可能为()A.温热干燥的荒漠B.高温多雨的雨林C.温暖湿润的浅海D.寒冷干燥的苔原4.环境变迁可能会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B.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答案】3.C4.D【解析】【3题详解】日射珊瑚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当时发生多次大的变迁,形成联合古陆。海洋无脊椎生物空前繁盛,地理环境特征为温暖湿润的浅海环境,C正确;高温多雨的雨林、温热干燥的荒漠和寒冷干燥的苔原不适合珊瑚生长,ABD错误;故选C。【4题详解】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大灭绝事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环境演化:前寒武纪:冥古宙无生命的迹象;太古宙出现原核生物;元古宙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古生代:海陆格局变迁,联合古陆形成;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时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时代;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5日,印尼默拉皮火山喷出大量熔岩、火山灰和热云,沿山坡蔓延1600米。下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完成下面小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A.甲层B.乙层C.丙层D.丁层6.火山喷发后,当地()A.太阳辐射增强B.大气逆辐射减弱C.大气反射减弱D.昼夜温差减小【答案】5.B6.D【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甲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应为地壳,乙位于莫霍界面以下一定深度,处于地幔上部,应为软流层,丙位于下地幔,丁位于地心附近,位于内核。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即图中乙层,B符合题意;甲层(地壳)缺乏产生岩浆的温度条件,排除A;丙层(下地幔)和丁层(内核)深度过大,其物质很难上升形成喷发的岩浆,排除CD。故选B。【6题详解】 火山活动释放出大量火山灰,使得空气中颗粒物明显增多,这些物质将大大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使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被直接反射到宇宙中去,使得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为减少,AC错误;火山喷发导致空气中颗粒物明显增多,从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B错误;保温作用增强,B错误;火山喷发导致空气中颗粒物明显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增强,使得白天气温不高,夜晚气温不低,导致昼夜温差会减小,D正确。故选D。【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开始熔融的固相线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图为江淮地区某湖泊示意图。有垂钓者发现,在静风天气下,湖泊边仍然清风阵阵。完成下面小题。7.该地夏季晴天的中午最可能吹东北风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8.冬季的夜晚,①地附近近地面等压面和风向为下图中的()A.B.C.D.【答案】7.D8.B【解析】【7题详解】夏季晴天的中午,湖泊水热容量较高,湖泊升温慢,气温较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湖岸热容量小,升温快,气温较高,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风由湖泊中心吹向周围湖岸;由于图中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并且结合地转偏向力(当地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为向右偏)可知,图中①地吹西北风,②低吹西南风,③地吹东南风,④地吹东北风,因此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8题详解】冬季的夜晚,湖泊水热容量较高,湖泊降温慢,气温较高,近地面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等压面较低(凸向气压较高的近地面);湖岸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较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等压面较高,风由周围湖岸吹向湖泊中心。读选项图可知,只有B图符合此时等压面形态和风向,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或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上升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下沉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空气的水平运动(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充分、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岩石、水文B.地形、植被C.土壤、地形D.气候、植被10.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顺序是()A.峰丛、峰林、孤峰B.孤峰、峰丛、峰林C.峰丛、孤峰、峰林D.孤峰、峰林、峰丛【答案】9.A10.A【解析】【9题详解】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影响该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可溶性和流水的侵蚀力,即岩石与水文,A符合题意;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土壤、植被关系较小,地形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是建立在岩石和水文因素基础之上的,气候主要通过水文对喀斯特地貌形成起着间接作用,排除BCD。故选A。【10题详解】 读图可知,峰丛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接受溶蚀时间较短,表明这是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的最初阶段;峰林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长,表明这是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中期阶段;孤峰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长,表明这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后期阶段。综合上述,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顺序是峰丛、峰林、孤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2022年,长江流域进入汛期以来,降雨量严重偏少,河湖水位持续走低,发生了自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下图为长江入海口海域春、夏、秋、冬四季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表示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12.长江流域汛期气候异常干旱,导致入海口海域海水较往年同期()A.温度偏高B.盐度偏高C.密度偏低D.水位偏高【答案】11.D12.B【解析】【11题详解】长江入海口海域海水盐度受长江入海径流量影响大,夏季入海径流量最大,海水盐度最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122°E附近海域应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图中显示④曲线表示在122°E附近海域的海水盐度最低,该曲线应表示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12题详解】 长江流域汛期气候异常干旱,长江入海径流量减少,入海口海域海水盐度比正常年份增加,海水温度受影响较小,海水密度与海水盐度大致呈正相关,因此由于海水盐度增加导致海水密度也随之增大,由于海洋广阔,长江来水量减少,对入海口海域的海水水位影响很小。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河流径流注入多少、洋流、水域的封闭程度、海冰冻融等。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海蚀柱群(如图)。完成下面小题。13.芬迪湾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其形成条件表述正确的是()①外宽内窄的海湾形状②湾区海水深度浅③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大④盛行西风势力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4.上图中a海蚀柱没有海蚀凹槽的原因最可能为()A.海水侵蚀严重,基部之上石柱坍塌B.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少C.终年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D.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小【答案】13.D14.A【解析】【13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外宽内窄、呈喇叭状的海湾形态会导致海湾内部潮差越来越大,①正确;湾区海水深度浅对潮差变化影响小,②错误;天体引潮力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有时较大,有时较小,会导致芬迪湾潮差巨大,③正确。芬迪湾开口朝向西南,盛行西风势力强,风助潮涌,会加大潮势,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a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部之上的海蚀柱坍塌。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突发6.2级地震,距震中20公里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发生次生灾害泥石流,许多低洼处的房屋被泥浆掩埋,导致20人失联。下图为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5.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次灾害中使用正确的是()A.利用GIS实时监测灾害B.利用GNSS评估受灾损失C.利用RS识别受灾范围D.利用GNSS制定救灾方案16.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A朝着河流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较低处B.垂直于河谷方向跑,尽快逃往地势较高处C.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到地势最高点D.站在原地大声呼救,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答案】15.C16.B【解析】【15题详解】GIS主要用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不能实时监测灾害,A错误;GNS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评估受灾损失和制定救灾方案,BD错误;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可以利用RS识别受灾范围,C正确。故选C。【16题详解】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应选择垂直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逃跑,要避开河谷,B正确,AC错误;泥石流发生速度快,原地不动,更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D错误。故选B。【点睛】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下图是暑假期间某地理学习小组为验证某种地理原理而设计的实验装置,步骤如下:步骤1:在平底玻璃缸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没缸底5mm左右。步骤2:在缸底一侧放置缓坡斜面塑料片A。步骤3:用透明塑料纸蒙住玻璃缸,同时将不透明塑料片B放在塑料纸上(B在A的正上方)。步骤4:把实验装置放在中午的阳光下直晒。经长时间暴晒后,观察到下列现象:①小水珠在B处向下滴在A上;②塑料纸下的小水珠向B方向汇聚;③水滴沿A的斜面流动;④玻璃缸内塑料纸下发现有凝结的小水珠。(1)请将上述观察到的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____(填写代号)。(2)根据图文材料在“实验记录单”的横线处写明探究活动的主题____,以及A、B、C、D依次对应的环节名称。A____B____C____D____(3)在上述实验装置中,若先在A上均匀地撒上一层极细的沙子,再进行实验,请你推测A的坡面和坡面下方可能发生的现象。(4)请尝试列举一项该实验开展过程中缺陷。【答案】(1)④②①③ (2)①.水循环②.水汽输送③.地表径流④.降水⑤.蒸发(3)坡面上方出现被水流冲刷痕;坡面下方泥沙沉积(4)实验过程用时较长(过程较缓慢);实验过程中,无法保证天气条件稳定不变【解析】【分析】本题以水循环为考查背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小问1详解】实验装置放在中午的阳光下直晒,会使玻璃缸内的水汽凝结成小水珠;附在塑料纸下的小水珠向塑料片B方向汇聚;当B处的小水珠饱和时,小水珠在塑料片B处往下滴落,落在缓坡斜面塑料片A上;因为塑料片是倾斜放置,所以水滴沿缓坡斜面塑料片A的斜面流动,故上述观察到的现象,按发生前后的次序排列为④②①③。【小问2详解】本次探究活动主要围绕水循环这一主题进行,根据所学知识,向上箭头为蒸发(D),指向地面的箭头是降水(C),在高空的箭头为水汽输送(A),在近地面的箭头为地表径流(B)。【小问3详解】根据第(1)小题分析,A的斜面上会出现径流,若先往缓坡斜面塑料片A上均匀地撒上一层极细的沙子,坡面上方细沙层会出现被水流冲刷痕迹,且细沙会在坡面下方低处堆积。【小问4详解】该实验装置需要放在中午的阳光下直晒,然后进行观察,不能保证天气的稳定性,且实验的过程缓慢,耗费时间较长。18.下图为某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2)丙地较丁地的坡度____,原因是____。丙地较丁地的光照条件____,原因是____。(3)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地貌观察顺序,写出图示范围内地貌观察主要内容。宏观地貌类型描述(如山地、平原等)①____次一级地貌描述(如山岭、谷地等)②东西部为山岭,中部为____微观地貌特征描述(如河岸、陡崖等)③东西部坡度较缓,中部坡度较陡;北部有3个____(4)“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下列地貌成因与其相似的是____。A.沙丘B.冲积扇C.雅丹地貌D.“V”形河谷【答案】18.6.4米##6.4m19.①.大②.等高线更密集③.好④.丙位于阳坡,丁位于阴坡20.①.高原②.山谷##谷地③.陡崖21.①.流水侵蚀②.D【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相对高度、流水侵蚀地貌、地貌的观察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甲地山峰海拔为879m,乙地山峰海拔为885.4m,故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6.4m。【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丙地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丁地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小;黄土高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常年从正南方照射而来,丙地是南坡,为阳坡。丁地是北坡,为阴坡。因此丙地较丁地的光照条件好。【小问3详解】地貌观察的顺序为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更小地貌的特征,如河岸、陡崖、山体高度、坡度、坡向等。从宏观尺度看,区域内地势较高,是高原地貌。从次一级地貌来看,东西部各有一座山峰,且由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知,图示区域中部有一条山谷。从微观地貌来看,山峰附近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小,中部山谷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且区域北部有三条陡崖。【小问4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向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目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沉积(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是流水沉积(堆积)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V形谷是流水侵蚀(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故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成因相似的是V形谷,D正确。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江西省某山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呈红色、酸性、质地黏重、腐殖质含量少,代表性森林植被与热带雨林有明显区别。下左图为该地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下右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示意图。 (1)左图中甲为_____,右图中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为_____。(2)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少的原因。(3)说明该山麓(山脚)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并描述植被特征。(4)针对该地土壤特点,请给出改良土壤的建议。【答案】(1)①.淋溶层②.固体基岩(2)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降水丰富,淋溶作用显著;丘陵地形(地形起伏较大),土壤流失严重。(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热带雨林简单。(4)增施有机肥;增加砂土;施生石灰【解析】【分析】本题以江西某山区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植被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左图中甲位于腐殖质层和淀积层之间,为淋溶层;母岩层(固体基岩)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小问2详解】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分解速度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当地降水丰富,对土壤的淋溶作用显著,加快了有机质的流失;该地区为丘陵地形,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流速较快,对土壤的侵蚀力强,使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较为严重.【小问3详解】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植被的特征为:森林四季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 【小问4详解】该地土壤为红壤,腐殖质含量少,土壤贫瘠,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该地土壤土质黏重,可以增加砂土,提高疏松度。该地土壤呈酸性,可以增施生石灰,降低其酸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