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8512
大小:3.16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4-09-03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3小题,共计46分)据央视新闻,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日晚,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塔河等地出现极光,不少当地居民以及游客拍摄到这一美景。据了解,本次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出现极光是因为地磁暴活动。下图为游客拍摄到的极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产生地磁暴的原因是()A.地球运动B.昼夜交替C.太阳活动D.太阳辐射2.地磁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是()①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②空间站可能因大气拖拽造成轨道高度下降③雾霾天气④航空飞行将面临通信环境变差和跨极区辐射的双重风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C正确;产生地磁暴的原因与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太阳辐射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地磁暴会扰乱地球磁场,导致导航失灵,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①正确;地磁暴会扰乱地球磁场,导致导航失灵,空间站可能因大气拖拽造成轨道高度下降,②正确;地磁暴导致航空飞行将面临通信环境变差和跨极区辐射的双重风险,④正确;雾霾天气与地磁暴无关,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B。【点睛】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A.恐龙化石——中生代B.三叶虫化石——前寒武纪C.三叶虫化石——中生代D.珊瑚化石——新生代4.研究化石,可以()①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②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③推测古地理环境④还原地貌形成过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关于图中地层的推论,可能性最大的是()A.地层①形成时期气候寒冷干燥B.地层②形成时期流水搬运作用弱C.地层③形成于温暖浅海环境D.地层④的形成时期最早【答案】3.A4.C5.C【解析】【3题详解】前寒武纪主要是藻类等原核生物时代,早古生代主要是三叶虫等软体生物时代,古生代是鱼类等脊椎动物时代,中生代是恐龙等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由上可知,恐龙形成于中生代,A正确;三叶虫形成于早古生代,BC错误;珊瑚化石形成于古生代,D错误。故选A。【4题详解】根据动植物的演化规律,其形成的化石可以判断岩石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①正确;而不能了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②错误;根据动植物化石可以判断动植物的生长习性,从而推测古地理环境,③正确,化石的形成无法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 图中①地层含粉砂和煤炭,粉砂分布于海滨、河流及湖泊沉积物中,且煤层主要由森林等植被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所以①时期气候温暖湿润,A错误;②地层含砾石,说明流水搬运能力强,B错误;地层③含珊瑚化石,珊瑚生长在温暖的浅海环境,C正确;地层⑤位于最底层,所以形成时期最早,D错误。故选C。【点睛】前寒武纪主要是藻类等原核生物时代,是重要的成矿时期;早古生代主要是三叶虫等软体生物时代,古生代是鱼类等脊椎动物时代,在此时代,联合古陆形成;鸟类繁盛于中生代,是恐龙等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联合古陆彻底解体。2023年3月23日,特大冰雹突袭江西赣州,如汤圆大小。有的汽车玻璃被打穿成马蜂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说法正确的是()①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②平原地区含量高于山地地区③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④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发生的大气层的厚度,下列各地中最大的是()A.安徽B.陕西C.海南D.北京8.飞机正常航行时所处的大气层()A.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会发生极光现象C.存在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D.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答案】6.C7.C8.D【解析】【6题详解】由已学知识可知,森林上空由于植物蒸腾较强,水汽含量较大,故裸地上空水汽含量低于森林上空,③对;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存在着固、液、气三态的转化,④对;海洋上空蒸发多,水汽较陆地上空含量高,①错;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蒸腾较强,平原地区水汽含量不一定高于山地地区,②错。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解】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随着热量的减少,对流层的高度通常也随之降低。选项四地中,海南省纬度最低,地表热量多,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 飞机正常航行时位于平流层。平流层上部的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而升温,故气温随高度增加不断上升,D正确;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旺盛,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错误;极光现象和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BC错误。故选D。【点睛】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等特征,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大气以垂直运动为主,天气多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平流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体稀薄,气体分子处于散逸状态,存在电离层,对于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下左图为“雪龙2”号(前)和“天惠”轮正在结伴穿越西风带(无人机照片),下右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分别表示大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①③②10.月球引潮力是潮汐产生的重要原因,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①滩涂养殖②候潮进港③潮汐发电④农田灌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9.C10.A【解析】【9题详解】读图,大洋表层水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图中的②曲线,表层海水的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即图中的曲线③,全球大洋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则曲线①表示密度。故图中分别表示大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顺序②③①,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 由已学知识可知,利用潮汐规律,还可以进行滩涂养殖,落潮时,进行养殖,涨潮时,养殖者撤离,①正确;候潮进港,有利于大吨位船只航行,顺潮水上涨方向航行,还能节约燃料,②正确;利用涨潮和落潮的海水运动,可以发电,③正确;潮汐是一种海水运动,农田灌溉主要是利用淡水资源,④错误。故选A。【点睛】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影响红海与波斯湾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是()A.太阳辐射B.降水量C.入海径流D.与外海连通状况12.货轮从阿拉伯海经红海进入地中海,货船吃水(船舶浸在水里的深度)变化为()A.浅--深--浅B.深--浅--深C.浅--浅--深D.深--深--浅【答案】11.C12.B【解析】【11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红海几乎没有河流注入,因此盐度较高,而波斯湾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注入,稀释波斯湾的盐度,因此盐度较低,故C正确;两区域的纬度差异小,太阳辐射差异也小,故A错误;由于两侧区域内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稀少,因此不是差异原因,故B错误;两者皆是与外海连通的,故D错误。答案选择C。【1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海水的密度越大,轮船的浮力越大,吃水深度越浅,反之越深。根据题意,货轮从阿拉伯海经红海进入地中海,阿拉伯海属于外海,位于印度洋,密度较红海小,因此吃水较深,故AC错误;而红海由于范围较小,且无河流注入,蒸发量大,因此密度最大,吃水最浅,故D错误;进入地中海后,由于地中海范围较大,且有河流注入,气候蒸发较小,因此密度相对红海小,吃水较红海浅,变化为深-浅-深,故B正确。答案选择B。 【点睛】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海水温度、海水密度、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海水成分、海水的盐度、营养盐类等。海水的密度比纯水大,约为1.022~1.028g/cm3它随温度、盐度和气压而变化。海水密度越大,浮力也越大,吃水越浅,反之越深。暑假期间,小明跟随旅游团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下图为小明在甲、乙两地旅游期间拍摄的部分景观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结合甲、乙景观照,推测小明的旅游地最可能分别是()A.安徽、辽宁B.贵州、新疆C.江西、湖北D.河南、甘肃14.乙地貌形成的主要特点是()A.岩壁残缺,凹坑各异B.沟垄相间,纵列分布C.沙丘广布,形如新月D.孤岩突起,上宽下窄15.地貌考察中,观察乙地貌的正确方法有()①由整体到部分②由具体到概括③由远及近④由宏观到微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3.B14.C15.C【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甲为溶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云贵高原;乙图为新月形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典型分布,新疆位于西北地区,风沙地貌典型,B正确;安徽、江西分布在华东地区,喀斯特地貌不典型,辽宁、湖北分布在东部季风区,风沙地貌不典型,AC错误;河南位于华北地区,喀斯特地貌不典型,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读图可知,乙地貌形如新月,沙丘广布,C正确;陡峭的岩壁表面上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是风蚀壁龛的特点,A错误;沟垄相间,纵列分布是雅丹地貌的特点,B错误;孤岩突起,上宽下窄是风蚀蘑菇的特点,D错误;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在地貌考察中,观察地貌一般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由此可知,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点睛】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以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新月形沙丘在沙子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由密集的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其高度一般在5—30米。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某些地方的雨季),树就开始生长了。新的细胞长在上一年的树轮与树皮之间。刚开始的时候,新生细胞长得比较大,形成的是“早材”,随着季节的变化,以后长出的细胞就越来越小了,较小细胞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深,这时形成的是“晚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树轮”,由于它代表树木生命中的一年,所以也称“年轮”,它是大自然的记录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影响树木“年轮”出现宽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A.风力强弱B.水热条件C.海拔高低D.土壤肥力17.在自然界,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16.B17.A【解析】【16题详解】水热条件好的年份树木新生细胞长得多,树木生长快,“年轮”就宽,相反“年轮”就窄,B符合题意;风力强弱、海拔高低、土壤肥力等对“年轮”宽窄也有一定间接和直接影响,但相对水热条件,这些因素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C、D。故选B。1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在水热条件较差的季节里,树木生长缓慢,生长的细胞小,到了水热条件较好的季节时,树木生长快,生长的细胞大,因此形成明显的“年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水热条件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树木的年轮较明显,而在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季节变化不明显,树木细胞相对均匀地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点睛】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8.从图中可知()A.乙地海拔可能为1030mB.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2mC.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mD.①处陡崖相对高度为10~20m19.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一定可以看到的是()A.①⑤B.③⑤C.③④D.①④【答案】18.D19.A【解析】【18题详解】由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米,可推断山峰海拔为1035-1040m,B错误;根据等高线特征,乙地海拔高度大约为1030~1035米之间,但不能等于1030米,A错误;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该图,d=5,①处n=3,可得出相对高度为10~20m,D正确;该图最高处海拔在1040-1045m之间,最低处海拔在990-995m之间,区域内最大高差为45-55m,C错误。故选D。19题详解】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不能通视,上密下疏为凹坡,可通视。由图中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间为凹坡,故①②可通视;②③之间为凸坡,②看不到③;②⑤之间有谷地且无山脊阻挡,在②地可看到⑤;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且不知道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不能判断两地能否通视,A①⑤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不能通视。通视问题既可以通过看等高线的特征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新疆绿洲普惠农场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下图示意普惠农场农田土壤有机碳随垦殖年限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20.农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于()A.矿物质B.生物体C.土壤水D.腐殖质21.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开垦后()①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②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③实施了秸杆还田措施④土壤中二氧化碳增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20.B21.A【解析】【20题详解】根据材料“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可知,土壤有机碳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B正确;有机碳与矿物质、土壤水无关,AC错误;腐殖质是有机碳的一部分,不能说是有机碳的来源,D错误。故选B。【21题详解】 新疆绿洲处于干旱荒漠区,未开垦地受水资源等条件限制,生物积累少,有机碳初始值低;开垦后土壤水分等条件得到改善,进而改变土壤理化性状,随着垦殖年限的延长,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①②正确;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增加了化肥和有机肥投入,且实施秸秆还田措施,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③正确;二氧化碳是无机物,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与有机碳无关,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12月19日13时,此次地震已致113人遇难,536人受伤,房屋损毁155393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此次地震造成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有()①震源较浅②地震震级大③发生时间在夜间,逃生困难④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3.救灾队员要迅速、准确地掌握受灾范围和面积,可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A.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数字地球和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数字地球【答案】22.A23.C【解析】【2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并不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④不符合题意;本次地震震级达到6.2级,地震震级大,释放的能量大,破坏性强,造成的损失严重,②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处于深夜,人们不易反应,逃生困难,造成的损失严重,③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震源深度10公里,震源较浅,容易造成重大损失,①符合题意。故选A。【23题详解】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迅速获得受灾地区的影像,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而迅速、准确地掌握受灾范围和面积,因此C符合题意;数字地球不能直接获取受灾范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排除ABD。故选C。 【点睛】遥感(RS)是借助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它是一种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二、综合题(共3大题,共计54分)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3年7月29日,北京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本次降雨过程极值已显著超过北京地区记录到的降雨极值,造成多地严重内涝和交通堵塞。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⑨表示水循环环节)。材料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不断聚集,造成城市气候呈现出多种“岛效应”,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等。在大气环流对区域影响较弱时,会出现一种城区降水多于郊区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雨岛”,“城市雨岛”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与当前温度下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的比值。城区的相对湿度往往小于郊区,被称为城市的“干岛效应”。(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地表性质改变导致城市温度升高的原因。(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北京市主城区多地出现严重内涝与图中哪些环节发生变化有关(写出序号及其变化),并提出解决措施(至少三条)。【答案】24.城市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相比郊区大面积的绿地和水面,城区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吸收多;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城市地面大部分透水性差蒸发量小,导致热量散失少。25.⑥增多③变慢,④变弱。措施: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疏浚河道等。【解析】【分析】本题以上海城市内涝景观图等相关资料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的环节、热岛效应的原因、城市内涝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城市建筑物密度大,通风条件差,热量不易散失,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沥青和水泥比热容小,增温增 快,相比郊区大面积的绿地和水面,城区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吸收多;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高,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得快;城市地面大部分透水性差,水分蒸发量小,由于水分蒸发、蒸腾而导致热量散失少。【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城区多地出现严重内涝主要是降水⑥增多,地表径流③变慢,下渗④变弱。措施:增加城市绿地,增加下渗;使用透水砖,增加下渗;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强排水能力;建雨水花园、海绵城市,增加下渗环境;疏浚河道,增强排洪能力等。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会对其流经的河谷不断进行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河流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地貌亦不相同。下左图为河流地貌景观图,下右图为河流地貌模拟图。(1)左图所示景观主要分布在右图①②中的哪个区域?说出该区域河流的主要作用力及形成的河流地貌特征。(2)阐述甲地貌的名称及特征。(3)说出乙地貌的名称及形成位置。【答案】(1)①。作用力:以侵蚀作用为主。地貌:易形成“V”形河谷,谷底狭窄,两岸陡峭,河床多见大块石头和卵石。(2)地貌名称:冲积扇。特征:近似扇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3)地貌名称:三角洲。位置:河流入海口处。【解析】【分析】本题以河流地貌模拟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河流地貌的名称、位置、成因、特征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读左图可知,所示景观两岸陡峻,河床较窄,位于山区,应分布在右图中的①位置。该区域是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地势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强,流水的下切侵蚀使河谷谷底狭窄,两岸陡峭,形成“V”形河谷;由于流速快,河谷底部的沉积物颗粒大密度大,常见大块石头和卵石。②位于河口,沉积作用强,常形成“U”形谷,河床浅而宽。【小问2详解】 读图,甲地貌呈扇形,位于河流出山口,为(山麓)冲积扇。该处地势较平坦,从扇顶到扇缘海拔逐渐降低;流水搬运上游山区侵蚀的泥沙,到山麓地带,由于地形落差变小,河水流速减缓,泥沙就在河流的出山口处扇形沉积下来;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小问3详解】乙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河流进入海洋,地势低平,又受到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23年8月23日22时起,四川甘孜州海螺沟辖区普降暴雨,24小时最大降水量高达45.5毫米(杉树坪站)。强降雨导致海螺沟辖区内多处发生泥石流。由于当地提前避险转移群众240户729人,无人员伤亡。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下图甲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乙为我国部分地区泥石流与地震分布示意图。(1)干旱灾害影响我国范围广,其中华北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____,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____。(2)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其有益的方面是____。(3)简述西南地区泥石流产生的自然原因。(4)说明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答案】26.①.春季(或3~5月)②.7、8月27.带来降水,缓解伏旱28.地势起伏较大;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断层,岩石破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疏等。29.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挡墙、拦砂坝等;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来保持水土,预防泥石流;建立泥石流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普及泥石流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等。【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和我国部分地区泥石流与地震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设置4小题,涉及干旱发生的时空特点、台风的影响、泥石流的成因和防范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已学知识可知,华北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春季(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强烈,但降水少;冬小麦返青用水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7、8月受副高控制,易发生伏旱。【小问2详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其有益的方面是带来降水,缓解伏旱和高温酷暑。【小问3详解】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从降水、地形、地质构造、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势起伏较大;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断层,岩石破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坡陡土薄,植被稀疏等。【小问4详解】对易发泥石流的山坡,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挡墙、拦砂坝等;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来提高植被覆盖率,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预防泥石流;加强对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泥石流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泥石流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宣传普及泥石流的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