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7150
大小:2.25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4-09-03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阜南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联考地理试题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暑假,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我国某小流域源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将实地考察的相关信息绘制成下图。图中瀑布的高差为30米。完成下面小题。1.该研学小组考察区域的主要地形为()A.山地、盆地B.低山、河谷C.高山、峡谷D.台地、山地2.图中甲处与湖泊沿岸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10mB.170mC.350mD.450m【答案】1.B2.B【解析】【分析】【1题详解】由图可知,该区域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不超过500米,为低山丘陵,中部分布有比较开阔有河流经过的河谷,非两岸峭壁的峡谷,B对,ACD错。故选B。【2题详解】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知甲处海拔为200-300m;河谷的海拔为0-100m,湖泊位于瀑布的上游,瀑布的高差为30m,则湖泊的海拔为30-100m;则甲处与湖泊沿岸的高差为100-270m。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局部闭合等值线内的地点海拔高度的判断适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即闭合等高线数值等于两侧等高线中较大的,则闭合区域高度大于该大值;闭合等高线数值等于两侧等高线中较小的,则闭合区域高度小于该小值。阅读下列描述波浪潮水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②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过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梦梁录》3.材料①描述的海水运动形式是()A.海浪B.潮汐C.洋流D.风暴潮4.引起材料②描述的海水运动的主要力量来源是()A.风B.月球和太阳的引力C.太阳辐射D.海底地震5.依照农历历法,在潮汐运动中,当大潮出现时,日期约为()①十五、十六②初一、三十③初七、初八④二十二、二十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3.A4.B5.A【解析】【3题详解】根据材料,①中描述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风吹动海水引起的海浪,A正确;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及太阳的引潮力形成的,B错误;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C错误;风暴潮是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引发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海水涌入陆地,D错误。故选A。【4题详解】由材料“伺潮出海门”可知,他们依靠海水的潮汐出海,潮汐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由于天体是运动的,各地海水所受的引潮力不断在变化,使地球上的海水发生了周期性涨落的运动,形成潮汐现象,B正确,风、太阳辐射、海底地震与潮汐无关,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左右,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引力大就会涨大潮,①②正确;每逢农历初七、二十二左右,太阳、地球、月球相互是直角是引力最小,形成小潮,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钱塘潮指发生在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以下小题。 6.下列有关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间的关系中,说法正确的是()A.海水温度与盐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B.海水盐度和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C.海水温度和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D.海水温度与盐度之间无相关关系7.在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海面盐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降水量B.径流量C.蒸发量D.洋流【答案】6.C7.B【解析】【6题详解】海水温度总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密度总体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因此海水温度和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C正确;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高,海水温度与盐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AD错误;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海水盐度和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B错误。故选C。【7题详解】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差异不大,北半球高纬度受暖流影响更大,但盐度更低,故不是洋流因素导致。由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大,地表径流汇入海洋多,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强,故盐度小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降水量与蒸发量之差(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高低纬两侧递减)(2)径流(沿岸地带淡水注入,盐度低)(3)洋流(暖增寒减)下图为地球四大圈层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大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代表水圈的是()A.甲B.乙C.丙D.丁9.关于地球圈层的正确叙述是()①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②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③地貌景观的形成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④生物圈分别渗透于大气的底部、水圈的上部和岩石圈的全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8.B9.A【解析】【8题详解】丁有蒸腾作用为生物圈,蒸腾的水汽进入大气圈,甲为大气圈;乙通过下渗环节至丙,说明乙包含有地表径流,故乙水圈,丙为岩石圈。B正确,ACD错。故选B。【9题详解】图示为地球外部四大圈层,各圈层之间同时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岩石循环、水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故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①②正确。地貌景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它们的能力来源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风力、流水、地壳运动等,③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2023年3月19日至23日,我国出现了近年来影响范围最大、势力最强的沙尘暴天气。10.强沙尘暴的发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是()A.降低土壤肥力B.白昼时长变短 C.加剧水分蒸发D.降低农作物品质11.沙尘暴加剧了沙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是()A.气候资源破坏,沙尘暴天气频发,影响旅游发展B.土地资源退化,影响粮食安全,危及人类生存C.土壤结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资源破坏D.水资源短缺,干旱程度加剧,城市和乡村聚落废弃【答案】10.A11.B【解析】【10题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强沙尘暴会导致内蒙古地区表层土壤随风搬运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A正确;对蒙古地区的昼夜长短和水分蒸发情况影响不大,沙尘暴一般会导致部分地区农业减产,但并不会降低农作物品质,BC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沙尘暴加剧了沙漠化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在于土地资源退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影响粮食安全,危及人类生存,B正确;沙尘暴同时还影响了气候资源,土壤结构,生物资源以及水资源等方面,但不是最严重的方面,排除ACD。故选B。【点睛】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在云南省罗平县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发现了生存于2.44亿年前的亚洲肋鳞裂齿鱼的化石。读图“地质年代表示意(部分)”,完成下面小题。12.亚洲肋鳞裂齿鱼生存的地质年代是()A.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13.亚洲肋鳞裂齿鱼化石的发现有助于()①确定古冰川的面积②研究古地理环境变迁③研究生物演化历程④确定地层的时间顺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12C13.C 【解析】【12题详解】由材料信息“生存于2.44亿年前的亚洲肋鳞裂齿鱼的化石”结合地质年代表可以看出,亚洲肋鳞裂齿鱼生存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了解古地理环境的变迁,研究生物演化历程,确定地层的时间顺序,C正确;仅通过研究该植物化石,难以研究古冰川面积的变化,①错误,ABD错误。故选C。【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的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代表着草地的潜在恢复力。某高校研究团队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密度进行了研究。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状况。完成下面小题。14.关于该区域不同放牧强度下种子库密度垂直分布状况说法正确的是()A.种子库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B.在重度放牧条件下,随着土层的加深,物种数量减少C.在4~8cm土层中,种子库密度最高D.随着放牧程度的减弱,种子库密度呈增加趋势15.目前,该区域天然草坡退化严重,植被恢复压力大,主要原因有()①气候炎热干燥,水热矛盾突出②土壤肥沃,生产力高③新生草本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力差④载畜量大量增加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为加快干热河谷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特别是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该团队还需优先获取哪些数据()①物种相似度②物种优势度③物种丰富度④物种均匀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4.D15.C16.B【解析】【14题详解】依据材料和图示,种子库密度在土壤表层最多,在轻度放牧区8-12厘米深度的种子库密度大于4-8厘米,排除A;依据材料“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的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存活种子的总和”,不是物种数量,排除B;依据图示,0-4厘米的土壤中,种子库密度最高,排除C;在图中可以看出,从重度放牧区依次到禁牧区,种子库数量总和依次增加,随着放牧程度的减弱,种子库密度呈增加趋势,D正确。排除ABC,故选D。【15题详解】依据材料和图示,该区域天然草坡退化严重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原退化,植被恢复压力大是因为该地区为干热河谷,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自然植被一旦被破坏很难得到治理和恢复,人工植被不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较贫瘠,综上所述,②错误,①③④正确;C正确,排除ABD,故选C。【16题详解】依据材料和图示,为加快干热河谷天然草原的合理利用,特别是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该团队还需获得当地植被的各自优势,即物种优势度;对当地植被的丰富度进行调查,②③正确。物种相似度是指群落间或取样间植物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或相异程度。在该地区不能生存的植物及其相似种类也不能生存,对于当地植被的治理和恢复帮助不大,排除①;在干旱环境下,植被不可能出现分布均匀的情况,排除④。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植被在土壤形成上有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各种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间也呈现出密切的关系。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同时,随着土壤性质的变化,又能促使植被类型发生变化。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黑土地一般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宜农耕的土壤。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区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20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的大规模开垦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东北平原黑土退化严重。近年来,东北地区农民在秋季玉米收获时,将秸秆粉碎并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对土壤进行有效的修复和保护。下图为东北黑土、黑钙土分布图和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重图。(1)判读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土壤成分。(2)分析东北平原黑土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3)简述秸秆均匀覆盖、高茬留田对修复和保护黑土肥力的主要作用。【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水分(空气)。(2)夏季雨热同期,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有机质来源丰富;纬度高,气温低,生物循环微弱(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形平坦,山环水绕,有机质不易流失。(3)减少雨水、风力对土壤的侵蚀,减轻土壤肥力的流失;截留雨水,减少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秸秆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解析】【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分布图背景,结合我国东北黑土地开发利用情况,涉及了东北黑土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知识,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小问1详解】读“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重图”可知,图中①代表矿物质,比重最高,②代表有机质,③和④代表空气和水分(可以互换),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小问2详解】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因素主要从与土壤有机质形成量、积累量和消耗量、流失量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关。东北平原地区草原、落叶林广布,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河流沉积物丰富;有机质支出消耗少主要是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消耗少;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因此东北平原黑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东北地区实施农作物秸秆粉碎并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分析,秸秆均匀覆盖可以保护土壤,减轻风力及流水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腐烂后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秸秆高茬留在田地,可以可以削减风力,有利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提高土壤的肥力。点睛】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沙漠温室在传统温室的基础上后墙加厚,并加装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大大提升了效益。研究表明,沙漠温室后墙白天接收的太阳辐射占温室接收的总太阳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会通过墙面和地面进行放热,其中墙面放热量约占1/3,地面放热量约占2/3。图示意新疆某处沙漠温室,该温室还有选择性通过不同波长辐射的功能,以达到最佳保温效果。(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该温室对不同波长辐射的影响。(2)与传统温室相比,简述该沙漠温室后墙加厚及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的作用。【答案】(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入射至温室内,温室对短波辐射没有阻挡效果;地面和墙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产生长波辐射;室内大气吸收长波辐射后升温,也产生长波辐射;为使大部分热量保存在温室内,温室对长波辐射有阻挡效果。(2)温室后墙厚实,蓄热能力强,夜间释放热量多,保温效果好;白天墙体获得的热量,通过循环水泵传递给地暖管,由地暖管给土壤增温;夜晚土壤能释放更多热量,减轻冻害。【解析】【分析】本题以沙漠温室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大气受热过程、温室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 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温室外表是透明材质,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入射至温室内,温室对短波辐射没有阻挡效果;地面和墙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产生地面辐射(长波辐射);温室四周的建筑材质对长波辐射的热量有效阻挡,可阻挡温室内长波辐射的热量散失,从而达到保温作用。【小问2详解】温室后墙加厚能使墙体的蓄热能力增强,白天能保存更多的热量,在夜间释放热量多,保温效果更好;白天墙体获得更多的热量,通过循环水泵传递给地暖管,由地暖管给土壤增温,从而使夜间土壤温度不至于太低,从而减轻冻害。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光伏电站设计与建设需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左图为中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右图为地球表面各纬度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量图。(1)比较我国西北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并说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2)说出影响右图中太阳辐射量的主要因素。(3)说出你认为我国适合建立光伏发电厂的地区,并分析原因。【答案】(1)西北地区太阳辐射量大于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能较丰富,东部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晴天少,云量大,日照时间较短,太阳辐射能较少。(2)纬度因素。(3)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晴天多,降水少,可利用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西北植被较少,荒漠面积广,建设光伏电站占用耕地少。东部沿海:滩涂地区面积广阔,无遮挡,日照时间较长;交通便利,可加快建设并降低运输成本。【解析】【分析】本题以光伏电站为背景材料,涉及太阳辐射能分布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量大于东部沿海地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气候差异造成的。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全年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能较丰富;东部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晴天较少少,云量较大,日照时间较短,太阳辐射能较西北地区少。【小问2详解】读右图可知,地球表面各纬度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量分布规律是自低纬向高纬递减,说明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因此全年获得太阳辐射能更少。【小问3详解】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若答西北地区,优势是晴天多,降水少,可利用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多,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表植被少,荒漠面积广,在荒漠中建设光伏电站可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若答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是东部沿海滩涂地区面积广阔,没有遮挡,日照时间相对较长,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可加快建设并降低运输成本。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贵州省位于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典型且分布广泛。贵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平均气温22℃-25℃,冬季平均气温3℃-6℃,年降水量大于1100mm。下图示意贵州境内某喀斯特峰丛山地。(1)描述图示地区的地貌景观特点。(2)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分布广泛,解释其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3)说明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的原因。【答案】(1)山峰数量多,成片分布,构成峰丛,山峰间分布着洼地;山峰呈锥状耸立,坡度大,相对高度小,植被覆盖率高;洼地地形坡度小,是耕地和聚落的主要分布区。(2)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夏季湿热,冬季温和,年降水量大。(3)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严重;旱涝灾害多发;土层薄,土壤贫瘠;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且耕地分散,人多地少;地形崎岖,对外交通不便。【解析】【分析】 本题以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为背景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特点、发育条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描述地貌景观特点一般从主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空间排列方式及海拔状况、地貌类型等方面描述。由材料可知,图示景观为贵州境内某喀斯特峰丛山地,图中群峰竞秀,山峰数量多,山峰呈锥状耸立,坡度大,相对高度小,植被覆盖率高;其中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构成峰丛;山峰间地形坡度较小的洼地是耕地和聚落的主要分布区。【小问2详解】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岩石的可溶性,这种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石灰岩中不溶性的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湿热的气候更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由材料可知,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石为石灰岩。贵州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量大,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小问3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