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3298

大小:45.93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年年缅怀李冰,为的是传承先圣的精神,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都江堰水利事业的发展。自古迄今,在都江堰的保护、管理和发展上,不少人物都以李冰精神自励,为民造福。当今,我们战斗在都江堰水利事业上的同仁们,也个个争当现代的李冰,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新发展,为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李冰精神是什么?我以为:第一点,①。李冰为秦国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当时蜀郡亟需发展经济,使社会稳定:亟需增加物资,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治水,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治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是面临的要务。李冰领导众人“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冰又通笮,通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会”;“又导洛通山洛水……经什邡、郫、别江、会新都大渡”;又导绵水,凿平溷崖;开稻田,修二江七桥,穿盐井及陂池等,做了大量实事,政绩煌煌。第二点,②。治水导河,必须分清“高卑之宜”,然后“趋自然之势”。考察至岷江上游的湔氐县天彭阙,这是知地理;“辟沫水之害”,也得知四季、气候引起的水量变化,何时为害,为害时洪水量的多少与洪涝现象的具体情况,这些是知天文。修都江堰考虑这些因素是尊重自然。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而“因地制宜”,这是顺应自然,之后李冰恰当地作了工程地址的选点和采取相适应的工程配套设施,达到了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第三点,③ 。李冰是太守,蜀郡第一高官,但为了各项工程,他身先士卒,亲身前往,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故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于亲自测量考察,李冰方能定出三石人上“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的这两个水位标尺点。第四点,④。李冰治水兴蜀,没有停留在前人的基础上。李冰将大禹的“东别为沱”和鳖灵的“决玉山”都纳入都江揠水利工程系统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李冰继承了前人业绩,但作了更新的更宏大的开拓。都江堰的功能不仅包括防水患,还包括运输、溉田、生利。李冰又对大渡河、洛水、绵远河等河道进行整治,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对蜀郡水利进行全面整治,李冰是历史上第一人,从此,川西水利的基本格局得以形成。李冰的治水,不仅富民兴蜀,而且又与秦朝统一大业紧密相关。兴蜀强国,开发西部,努力开拓创大业,这正是当今我们需要的抱负和精神。由于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发生了崭新的变化,缔造出“蜀千里沃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春水绕蜀城,江村事事幽”的“天府”“陆海”的农业文明,物阜民丰,文化昌明。都江堰引流的涓涓春水,滋润出川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都江堰文化。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都江堰文化,首先应是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同时,都江堰是水利工程,都江堰文化也是水文化。都江堰文化现象,表现在二千多年来人们举办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中。都江堰文化知识,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关的人们活动和经验的总结,主要集结在文化载体中庋藏。如《史记·河渠》《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江水》《四川通志·堤堰》《灌县志·水利》一类的历代史书;如《灌江备考》《都江堰工利病书》一类的专书;如《蜀都赋》《都江堰赋》《都江堰记碑》一类的文人名士的咏叹和题记;如出土的东汉李冰、堰工的石像和明清卧铁一类的考古文物;如二王庙和伏龙观庙宇、塑像、碑刻一类的旅游景点。伏龙观和二王庙,可以说是介绍都江堰文化知识的大众课堂。都江堰文化,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积极文化、健康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近半个世纪以来,都江堰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属于科技方面的得到了提升,属于社会文化知识方面的获得了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研究者增多,成果丰硕。《都江堰志》出版发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果。当前,正在编纂的《都江堰大词典》,将都江堰的文化知识加以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更准确地总结,并且汲取了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新成果。此部词典,易检索,易阅读,更方便于读者。它的编辑与出版,不仅是都江堰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而且更有利于都江堰的宣传,使之更为广泛地走向世界。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工程不仅有独特的体系,其所产生的文化也自成特色,在讲究知识经济和企业文化的当今,建议设立“都江堰学”。其工程体系、社会效益、文化内涵与它的世界知名度是相匹配的。都江堰学,可吸收省内外、国内外一切有关水利灌溉的研究成果,集思广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推进都江堰文化进一步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李冰精神,总结和研究都江堰文化,推进都江堰水利经济发展,缔造新世纪的都江堰文化。(摘编自李映发《李冰精神与都江堰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江堰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不少人物都以修建者李冰为榜样。B.李冰是秦国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他带领当地百姓直接参与到秦的统一战争中。C.修都江堰考虑地理、天文因素是尊重自然的体现,应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因地制宜。D.都江堰的建成具有诸多好处,如富民、兴蜀、强国,缔造了“天府”“陆海”的农业文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冰治水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面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的要务。B.李冰为各项工程身先士卒,亲身前往,亲自测量、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C.李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治水兴蜀,对蜀郡水利进行全面整治,如对大渡河、洛水等河道进行整治。D.都江堰文化知识主要集结在一些历代史书、专书、文人名士的咏叹和题记、考古文物、旅游景点等中庋藏。3.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撑“都江堰文化现象,表现在二千多年来人们举办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都江堰放水节是当地最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源于后人对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的怀念,后来逐渐演变成对进入春耕生产季节的欢庆。B.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以人为本、为普罗大众谋福的民族精神。C.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造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D.由于一代代建设者坚持把工程作为开放的系统对待,都江堰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又始终维护着经过时间检验的正确工程理念。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李冰精神的具体内涵。5.如何才能继续传承与发展都江堰文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B2.C3.A4.①勤于职守②做事的科学精神③实干的作风④开拓进取创大业的气概5.①保护好都江堰文化的载体,积极宣传、介绍都江堰文化知识;②设立“都江堰学”,吸纳更多学者对都江堰文化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推广; ③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吸收省内外、国内外一切有关水利灌溉的研究成果,推进都江堰文化的进步发展;④继续弘扬、发展都江堰文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直接参与到秦的统一战争中”错误,原文表述是“李冰为秦国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当时蜀郡亟需发展经济,使社会稳定;亟需增加物资,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不等于李冰“直接参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李冰在前人的基础上……如对大渡河、洛水等河道进行整治”错误,根据原文“李冰又对大渡河、洛水、绵远河等河道进行整治,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可知,对这些河道的整治不属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介绍了与都江堰有关的节庆活动,可以支撑“都江堰文化现象,表现在二千多年来人们举办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中”这一观点。B.体现的是都江堰蕴含的文化和精神。C.是对都江堰的介绍。D.虽然体现了对保护完善都江堰的思考,但不属于都江堰文化现象的表现。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结合“李冰为秦国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当时蜀郡亟需发展经济,使社会稳定:亟需增加物资,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治水,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治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是面临的要务。李冰领导众人……”可知,李冰作为蜀郡太守,担起了治水的职责,他勤于职守; ②结合“治水导河,必须分清‘高卑之宜’,然后‘趋自然之势’。考察……也得知四季、气候引起的水量变化……之后李冰恰当地作了工程地址的选点和采取相适应的工程配套设施”可知,李冰治水充分调查研究,制定适宜的策略,他具有做事的科学精神;③“他身先士卒,亲身前往……亲自测量考察”,他具有实干的作风;④“李冰继承了前人业绩,但作了更新的更宏大的开拓……对蜀郡水利进行全面整治,李冰是历史上第一人,从此,川西水利的基本格局得以形成……兴蜀强国,开发西部,努力开拓创大业,这正是当今我们需要的抱负和精神”可知,他具有开拓进取创大业的气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都江堰文化知识,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关的人们活动和经验的总结,主要集结在文化载体中庋藏。如《史记·河渠》……可以说是介绍都江堰文化知识的大众课堂”可概括出,保护好都江堰文化的载体,积极宣传、介绍都江堰文化知识;结合“在讲究知识经济和企业文化的当今,建议设立‘都江堰学’”可概括出,设立“都江堰学”,吸纳更多学者对都江堰文化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推广;结合“《都江堰志》出版发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果……《都江堰大词典》,将都江堰的文化知识加以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更准确地总结,并且汲取了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新成果……它的编辑与出版,不仅是都江堰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而且更有利于都江堰的宣传,使之更为广泛地走向世界”“都江堰学,可吸收省内外、国内外一切有关水利灌溉的研究成果,集思广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进都江堰文化进一步发展”可概括出,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吸收省内外、国内外一切有关水利灌溉的研究成果,推进都江堰文化的进步发展;结合“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李冰精神,总结和研究都江堰文化,推进都江堰水利经济发展,缔造新世纪的都江堰文化”可概括出,继续弘扬、发展都江堰文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爱喝稀粥王蒙①在我的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和河北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人们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按道理是应该喝点汤的,我们河北人也常常喝粥。②家乡人最常喝的是“黏粥”,即玉米面熬的糊糊。乡亲们称做这种粥为“馇”,他们说“馇锅黏粥”,而不说什么“熬一锅粥”。新下来的玉米,有时候加上红薯,饭后喝上两碗,一可以补足尚未完全充实饱满的胃,二可以提供进餐时需要摄入的水分,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为一顿饭收收尾,做做总结,把嘴里的咸、腥、油腻、酸、辣味去一去,为一顿饭打上个句号。 ③喝稀粥的时候一般总要就一点老腌萝卜之类的咸菜。咸菜与稀粥是互相提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这一点无须多说。吃惯了这种搭配,即使吃白米粥、糯米粥、牛奶麦片粥、燕窝粥、海鲜粥,如我后来有幸吃过的那样,也常常不能忘情于老腌萝卜、云南大头菜或者四川榨菜,还有天源酱园、六必居、保定“春不老”的名牌特制酱菜。咸菜也是不断发展丰富提高的,常吃稀粥咸菜也罢,食者是完全用不着气馁的。④也有属于甜点性质的粥:赤豆汤,八宝莲子粥,板栗、杏仁、花生做的羹食等等。就不就咸菜,则无一定之规了。⑤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米粥还是一种药,能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神止惊、防风败火、寡欲清心。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不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⑥另一种最常喝的粥就是“黏粥”了。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吸吮着玉米面熬的稠稠乎乎、热热烫烫的黏粥,真有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踏实清明。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玉米粥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乡土意识、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此话不假,笔者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有过一天只喝两顿粥的经验,玉米粥拼命喝,喝得肚子里咣里咣当,喝得两眼发直。正因为如此,笔者才由衷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繁荣经济、人民生活提高等有目共睹的伟大成绩。同时,玉米食品又是和营养学、现代化、生活选择的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那个一些小子认为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的美国,炸玉米片、崩玉米花都是深受欢迎的大众食品,少量的玉米糊糊也可以作为配菜与主菜一道上台盘,为西式大菜增色添香。近年来,国内的玉米方便改良食品也方兴未艾。呜呼,吾乡之玉米粥也,且莫以其廉价简陋而弃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的生命力还远大着呢!⑦至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薏仁米以及其他等等,均融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说下大天来,我们十多亿人口中的八九亿是在农村呀,忘了这一点可就是忘了本喽。 ⑧闽粤膳食中有一批很高级的粥,内置肉糜、海鲜、变蛋乃至燕窝鱼翅,食之生富贵感营养感多味感南国感,食之如接触一位戴满首饰的贵妇,心向往之赞之叹之而终不觉亲近。这大概反映了我土包子的那一面吧。⑨当然,不是说稀粥至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我们的餐桌上理应增添许多新鲜的、富有营养的饮食,饮食习惯上的保守是不足取的。其实讲到吃东西,我是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包括各种东洋西洋土著乃至特异食品。这一点使我深觉自豪,这一点使我时而自吹自擂:鄙人口味,就是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嘛。我喜欢尝试新经验,包括吃喝,这样,活得不是更有滋味吗?对身体健康不是更有利吗?⑩但是,我对稀粥咸菜似乎仍然有特殊的感情。当连续的宴请使肠胃不胜负担的时候,当过多的海鲜使我这个北方人嘴上长泡、身上起荨麻疹的时候,当一种特异的饮食失去了最初的刺激和吸引力、终于使我觉得吃不消的时候,当国外的访问生活使我的肠胃不得安宁的时候,我会向往稀粥咸菜,我会提出“喝碗粥吧”的申请,我会因看到榨菜丝、雪里蕻、酱苤蓝,闻到米粥香味而欢呼雀跃,因吃到了稀粥咸菜而熨帖平安。不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论是什么美酒佳肴,不论走到哪个地方,在不断尝试新经验、补充新营养的同时,我都不会忘记稀粥咸菜,我都不会忘记我的先人、我的过去、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哺育我的山川大地和纯朴的人民。我相信我们都会吃得更美好、更丰富、更营养、更文明、更快乐。(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不按道理喝汤而常常喝粥,是河北许多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B.作者家乡的“黏粥”不仅可以饱腹,还可以提供水分,甚至可以去除嘴里的味道,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C.作者认为粥喝得多、喝得久了,人对粥自然也就有了感情。比如人在生病的时候,会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D.作者爱喝稀粥,原因丰富,有内心不能忘记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有思念故乡的原因。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我爱喝稀粥”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直接点明中心。B.第⑥段“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热热烫烫”等口语的运用,使文章浅显易懂。C.第⑧段写闽粤膳食中高级的粥,与作者家乡的粥形成对照,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D.喝稀粥是生活中的常见小事,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在小事中寄寓情感和思考。8.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名句、谚语等,有何作用? 9.王蒙曾说,要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希望更多的人活得明朗一些”。请结合文本,谈一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忠告、经验或建议。【答案】6.B7.C8.①第六段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述玉米粥使人懂得忧患意识的道理。②第六段最后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动地说明了伴随着国内玉米方便改良食品的方兴未艾,家乡的玉米粥也具有了远大的生命力。③第七段引用“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形象地体现了腊八时家家户户熬腊八粥的场景,寄寓丰收的喜悦之情。④引用这些古诗、名句、谚语等,使文章语言更显典雅,富有文学气息。9.①第三段写咸菜与稀粥的关系、咸菜不断发展丰富提高,作者鼓励常吃咸菜稀粥的人不用气馁,暗示人与人、外物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紧密联系,人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不必为当下的困境所局限。②第五段写米粥对生病之人的抚慰、作用等,告诉我们要培养宁静致远、清心寡欲、善良退让的品质。③第六段写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实在,使人记得家乡、具有忧患意识和安贫乐道意识等,启示我们做人不可忘本,要有忧患意识和安贫乐道精神等。④第九段写作者乐意尝试新事物,从中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勇于体验、兼收并蓄的精神,形成开阔的眼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并未说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错误,应是体现闽粤粥具有高级感,与作者记忆中家乡的粥有很大不同,但作者更怀念家乡的粥。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及语句作用的能力。首先,引用这些古诗、名句、谚语等,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学底蕴,使文章语言更显典雅。 此外,从内容上分析,结合后文的“乡土意识、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此话不假,笔者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有过一天只喝两顿粥的经验,玉米粥拼命喝,喝得肚子里咣里咣当,喝得两眼发直”可知,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所以会更懂得艰苦奋斗的意义。所以作者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阐述玉米粥使人懂得忧患意识的道理。结合“玉米食品又是和营养学、现代化、生活选择的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那个一些小子认为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的美国,炸玉米片、崩玉米花都是深受欢迎的大众食品,少量的玉米糊糊也可以作为配菜与主菜一道上台盘,为西式大菜增色添香。近年来,国内的玉米方便改良食品也方兴未艾”可知,曾经“廉价简陋”的玉米粥,伴随着国内玉米方便改良食品的方兴未艾,越来越受欢迎,甚至走出了国门。作者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动地说明了伴随着国内玉米方便改良食品的方兴未艾,家乡的玉米粥也具有了远大的生命力。民间有“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的谚语,所以家家户户会争先恐后的熬腊八粥。所以作者引用“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形象地体现了腊八时家家户户熬腊八粥的场景,寄寓丰收的喜悦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的意蕴的能力。“咸菜与稀粥是互相提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这一点无须多说”,咸菜和稀粥是互相促进的,而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与人、人与外物之间也是这样;“咸菜也是不断发展丰富提高的,常吃稀粥咸菜也罢,食者是完全用不着气馁的”,粥在不断发展,咸菜也是不断发展丰富提高的,常吃稀粥咸菜的食者同样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可见第三段写咸菜与稀粥的关系、咸菜不断发展丰富提高,作者鼓励常吃咸菜稀粥的人不用气馁,暗示人与人、外物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紧密联系,人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不必为当下的困境所局限。“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大米粥还是一种药,能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神止惊、防风败火、寡欲清心。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不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简单的米粥对生病之人的抚慰、作用,“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长期食用会令人起腻,而清淡、简单的粥却可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所以第五段写米粥对生病之人的抚慰、作用等,告诉我们要培养宁静致远、清心寡欲、善良退让的品质。“真有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踏实清明。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玉米粥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乡土意识、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第六段写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实在,使人记得家乡、具有忧患意识和安贫乐道意识等,启示我们做人不可忘本,要有忧患意识和安贫乐道精神等。 “其实讲到吃东西,我是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包括各种东洋西洋土著乃至特异食品。这一点使我深觉自豪,这一点使我时而自吹自擂:鄙人口味,就是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嘛。我喜欢尝试新经验,包括吃喝,这样,活得不是更有滋味吗?对身体健康不是更有利吗”,第九段写作者乐意尝试新事物,从中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勇于体验、兼收并蓄的精神,形成开阔的眼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说,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戊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治书辅公柘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柘反,授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媒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谧曰康。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B.被,指遭受、遭遇,与《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不相同。C.顾,指看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词义相同。D.望,指希望,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望”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百药聪慧多知。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邪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B.李百药才华出众。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C.李百药历经危难。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D.李百药深受推崇。他赤足护父母灵柩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他的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深得天下人推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伏威治书辅公柘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2)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14.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10.CFH11.C12.B13.(1)杜伏威写信给辅公袥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2)你为什么身体衰弱但才华横溢,年老但想法更新呢?14.隋炀帝忌恨李百药不听从他的招引,将他贬到边远地方,说明隋炀帝心胸狭隘;唐太宗赞赏李百药,看了李百药对太子的劝谏,唐太宗认为李百药尽职尽责,说明唐太宗知人善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恰巧高祖派遣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劝说杜伏威去京师朝见,(杜伏威)到历阳后,心中懊悔。“招”的宾语是“伏威”,C处断句;“百药劝朝京师”的主语是“百药”,“既至历阳”的主语是“杜伏威”,且“至”的宾语是“历阳”,所以应在FH处断句。故在CFH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遭受、遭遇/介词,表被动。句意:遭受谗言诋毁。/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C .“词义相同”错误,“赢得仓皇北顾”中“顾”的意思是“回头看”。句意:炀帝看着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落得仓皇逃命,回望追兵。D.正确。希望/向远处看。句意:正是希望这样啊!/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错误,依据原文“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可知,应是李百药“奉诏”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而不是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命令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治书”,写信;“为”,被;“免”,幸免。(2)“何”,为什么;“齿宿”,年老;“意”,想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大业九年,戊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可知,隋炀帝忌恨李百药不听从他的招引,即使李百药有功,也要将他贬到边远地方,由此可见隋炀帝心胸狭隘;“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媒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向任卿,固所望耳!”的意思是“此前任用你为此官,正是希望这样啊!”,由此可知唐太宗早就看出了李百药的才华,又高度肯定了李百药的《赞道赋》,认为李百药尽职尽责。可见唐太宗知人善用。参考译文: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是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的儿子。因生来体弱多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百药七岁懂得做文章。父亲的朋友陆乂等(曾到李德林家中聚宴),共读徐陵的文章,有“收获完了成周的粟子,将要收获琅邪的稻谷”的话,都不知道说的什么事。百药当时侍立在旁边,走上前说:“《春秋》上说‘鄅子藉稻’,杜预注解说在琅邪。”客人感到非常惊奇,称他为奇童。李百药因祖上的功德补官为三卫长。他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喜欢畅饮。开皇初年,(李百药)被授任为太子通事舍人,兼任学士。因遭受谗言诋毁,于是托病请求辞去官职。开皇十九年,皇帝在仁寿宫召见他,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封他为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他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李百药奉诏修订了五礼、律令、阴阳书。 当初,李百药托病辞去太子通事舍人一职,那时炀帝在扬州,召他前往而他不去,炀帝因此怀恨在心。等到炀帝即位,削夺了他的封爵,让他担任桂州司马。官爵被撤销后,他返回乡里。大业九年,李百药前去戍守会稽,遇上管崇作乱,他守城有功,炀帝看着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把他贬斥到边远偏僻之地。”于是授任他为建安郡丞。到了乌程,江都发生了叛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一个个相继灭亡,李百药辗转于寇乱之中,多次被伪政权署任官职,虽经历危难而得以不死。恰巧高祖派遣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劝说杜伏威去京师朝见,(杜伏威)到历阳后,心中懊悔,想要杀掉李百药,让他喝下石灰酒,李百药因此大泄不止,差一点死去,后来他的所有旧病都痊愈了。杜伏威写信给辅公柘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辅公柘反叛,授任李百药为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李百药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封安平县男。第二年,授任礼部侍郎。当时朝中商议分封土地给皇族子弟和功臣一事,李百药敬上《封建论》,论据翔实确切,太宗听从了他的话而终止了此事。贞观四年,授任他为太子右庶子。太子多次行事轻悔怠慢,于是他写了《赞道赋》来劝谏太子。后来有一天,太宗说:“朕见到你所作的《赞道赋》,详细叙述了古来太子所做的政事之外的事情,劝谏、勉励很是详细恳切,此前任用你为此官,正是希望这样啊!”于是赏赐给他彩色布帛三百段。太宗曾与李百药一同创作《帝京篇》,赞叹他的文章作得工巧,下亲笔诏说:“你为什么身体衰弱但才华横溢,年老但想法更新呢?”后李百药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康。李百药,是名臣之子,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被天下人推重。他护送父母的丧柩还乡,赤足步行几千里。丧服虽已除去,但容貌仍连年消瘦。李百药喜欢奖掖、引荐年轻人,得到的俸禄和亲朋幕僚共同分享。他的文辞深沉蕴藉,尤其擅长作诗,连樵夫、厮役都能吟诵他的诗作。他所撰修的《齐史》在当时很流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B.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C.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D.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1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案】15.D16.(1)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作者借老翁的形象表达了自己闲散无事、孤寂淡泊的心境。(2)“寒”字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思想情感的能力。D.“反衬”错。“灰宿温瓶火”,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此处是“正衬”而非“反衬”。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晓晴寒未起”,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老翁”“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故表达了作者闲散无事、孤寂淡泊的心境。“晓晴寒未起”,“寒”字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环境的寒冷,也指作者心境的寒冷,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霜叶满阶红”,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揭示了诗人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时隐时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通过赤城山和五岳侧面展现天姥山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荀子《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纵一苇之所如②.凌万顷之茫然③.云霞明灭或可睹④.势拔五岳掩赤城⑤.锲而不舍⑥.金石可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苇、顷、睹、拔、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深刻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约束和各种羁勒对他们来说,都要突破;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纵情欢乐,恣意反抗是他们的提倡。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①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毫无规范可循,②,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里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拟的节奏音调……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思辨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周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白的作品中确乎③,奏出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最强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为整句,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欣欣向荣②无拘无束③合而为一19.他们突破约束、各种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他们提倡纵情欢乐,恣意反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所填成语修饰“历史时期”,再结合“走上坡路”,这里可填“欣欣向荣”。欣欣向荣: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第②空,“毫无规范可循”即不受约束,所以可填“无拘无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限制,不受约束。 第③空,这里是说庄周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白的作品中兼有,可用“合而为一”。合而为一:合并在一起或合并为一个整体。【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将画线句子改成整句就是要求将三个分句改成相同的句式。结合语段内容,为了凸显陈述主体“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可让“他们”做主语,即将第一、三个分句改成与第二个句子相同的句式。即将“约束和各种羁勒对他们来说,都要突破”改为“他们突破约束、各种羁勒”,将“纵情欢乐,恣意反抗是他们的提倡”改为“他们提倡纵情欢乐,恣意反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特定时空范围的民俗文化,有的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有的是设计引导产生的。这些传统民俗,初衷多是解决现实问题,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总之,民俗能潜移默化地通过集体活动影响人们,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随着乡村传统社会关系变化,①。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传统民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出契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新民俗,成为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一种选择。很多传统民俗活动都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其精美的道具场景、讲究的仪式动作、感人的情绪氛围、和谐的互动方式,②。正因为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吸引大家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才形成③。当代艺术塑造新的审美风尚,是促进未来乡村文化的动力源之一。增强新民俗“活动的艺术感,更好地让村民在交际互动中体验到信任、快乐、归属感等,才能增进团结、促成共识,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加点的“大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个大家架子。B.所谓大家文章,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什么?C.他们相谈甚欢,直到晚上,大家才意犹未尽地走了。D.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消息,大家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 总之,民俗能通过集体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起到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21.D22.①很多传统民俗在逐渐消失②无不闪烁着艺术的光芒③长期滋养人们的乡村文化【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1.“潜移默化地通过集体活动影响人们”语序不当,应将“潜移默化地”移至“影响”前;2.“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成分残缺,可在“倡导”前加“起到”。【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大家”意为“大伙儿”,代词,泛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A.指世家望族;B.指著名的专家;C.特指,指前文出现的一起谈话的人;D.“大伙儿”,代词,泛指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本句陈述的对象是“传统民俗”,结合后文“成为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一种选择”可知,传统民俗在逐渐消失。所以可填:很多传统民俗在逐渐消失。第②空,所填句子是在肯定传统民俗活动的价值,再结合前文“浓厚的艺术氛围”、后文的“正因为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这里可填:无不闪烁着艺术的光芒。第③空,结合后文“当代艺术塑造新的审美风尚,是促进未来乡村文化的动力源之一”“才能增进团结、促成共识,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可知,这里是说传统民俗对乡村文化的作用。所以可填:长期滋养人们的乡村文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了乡村传统民俗的保护,也提到了乡村新民俗的打造,这些对于倡导文化认同、增强乡村文化活力和振兴乡村文化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乡村民俗”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则材料借助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相关内容,引出了两个话题,即“乡村传统民俗的保护”和“乡村新民俗的打造”,这两者都与“乡村民俗”有关。对于乡村民俗,我们应该认识到,它既蕴含着乡土文化要素,凝结着无数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之人的浓浓乡愁;更是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乡村民俗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凝结着我们的乡愁,而乡愁正是我们每个人行走世间的底气和起点,是我们披荆斩棘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根。如果乡土文化荒芜,就意味着我们的来处变得模糊,一个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民族,自然也无法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在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强,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过去的一些乡村民俗未必都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当下的年轻乡村人也未必都会喜欢过去的乡村民俗。因此,我们应当学会与时俱进,在继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打造出适合当下发展、体现时代进步的乡村新民俗。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思考。如对于“是什么”,可以通过具体的举例说明,帮助读者明白乡村民俗包括哪些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展开意义层面的论述,如:为什么要保护乡村传统民俗?打造乡村新民俗有哪些好处?最后,则可从行动论的角度,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民俗,怎样打造乡村新民俗,等等。立意:1.乡村传统民俗记录和承载了乡愁。2.民俗文化演绎乡村“蝶变”3.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4.讲好村落故事,打造新民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