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3297
大小:44.7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4-09-04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3.考生务必将答题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材料二: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B.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C.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D.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是因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B.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D.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A.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B.“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C.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倾向。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答案】1.D2.C3.B4.(1)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2)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一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3)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5.(1)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2)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3)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是因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错误,原文是“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因果颠倒。 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过于绝对。根据材料“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见,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兼职诗人只能说明诗人身份的多重性,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可知,此处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可知,此处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引用朱光潜和艾青的言论,此处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中国当代诗歌缺乏韵律的原因之二,是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根据“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可知,当代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三,是因为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根据“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一,是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①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②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③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④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⑤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⑥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是无数沉醉的耳朵。⑦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 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⑧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⑨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⑩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⑪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⑫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⑬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⑭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 ⑮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将中秋时节听秋虫的鸣叫同听孔子的讲学、法师的讲禅放在一起,让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秋虫清音对作者的洗礼。B.作者听到的秋虫声“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郁达夫从“秋蝉衰弱的残声”中听到清静悲凉,表明二者都因虫声而心情矛盾。C.文章多处提到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李清照、杜甫、李煜、海子、北岛等,让读者在跟随作者聆听秋虫清音时自然产生丰富的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D.本文作者“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与朱自清先生一个人于夏夜踱步于“曲曲折折的荷塘”边,都因环境的美好而心生喜悦。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详写了作者难以忘却法布尔的昆虫王国,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也为后文对秋虫及秋虫清音的具体叙写作了铺垫。B.文章句式富于变化,既有长短句的错落,也有整散句的变化,设问、反问杂用,行文灵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可读性。C.作者组织文章,取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多样,或详细叙述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托物言志,但仍形散神聚,紧密流畅。D.文章遣词造句富有诗韵,清新雅致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理解,让文章氤氲着浓浓的诗意。8.本文题目“流淌的秋虫清音”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并简要分析。9.付秀宏在《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中说:文字“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付秀宏是如何借助修辞技巧,让文字之美融入到作品骨子里的。【答案】6.B7.C8. ①指听到的秋虫的声声鸣叫。作者于秋夜里听到“秋虫清音”“交相共鸣”“倾倒而来”。②指从秋虫鸣叫声中感悟到的诗意。作者由秋虫清音联想到李白、杜甫、海子、北岛等古今文人及其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意。③指从秋虫鸣叫声中感悟到的文化意蕴。作者听秋虫鸣叫,仿佛听到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感到这是《广陵散》遗篇。④指作者因听到虫鸣而生的幸福感。由秋虫的各种迷人的声音,逐渐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感到了幸福。9.①大量使用比喻。如将“蟋蟀”比作“李白”,将“樱桃叶子”比作“沉醉的耳朵”,将“彻夜的虫鸣”比作“银河倾泻的水”等,不仅让散文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创设了唯美的意境,极大丰富了“秋虫清音”的情韵,让读者从“秋虫清音”中感悟到浓浓的诗意。②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如“你打扰蟋蟀作诗了”,秋虫“把深情写在纸上”,秋虫“不嘲笑什么”等,不仅让散文语言富于表现力,充满想象空间,而且生动地表现了秋虫给作者带来的诗意与禅心,从而自然得出“听懂你自己”的感悟。③多处引用。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花开后百花杀”等,不仅让本文字里行间充满诗意,而且更能突出“秋虫清音”给作者带来的诗意感受。【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表明二者都因虫声而心情矛盾”错误,无中生有。本文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但没有矛盾的心情。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详细叙述故事”错误,文章表达方式以描写、抒情为主,叙述简洁,并不详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分析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主要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深层含义主要指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①指听到的秋虫的声声鸣叫。如“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作者于秋夜里听到秋虫的低吟浅唱,与天籁声形成大自然的交响乐,美妙而和谐。 ②指从秋虫鸣叫声中感悟到的诗意。如“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作者由秋虫清音联想到李白、杜甫、海子、北岛等古今文人及其作品,这流淌的秋虫清音蕴含着诗意,在古今诗坛唱响,“秋虫清音”蕴含了浓浓的诗意。③指从秋虫鸣叫声中感悟到的文化意蕴。“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作者听秋虫鸣叫,仿佛在文化记忆中驶入梦境,引发心灵的共鸣,感悟文化中的禅意。④指作者因听到虫鸣而生的幸福感。“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由秋虫的各种迷人的声音,逐渐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路历程,不仅领悟到美妙的声音,还能听懂自己的心声,从而感到了幸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修辞技巧的分析,首先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①大量使用比喻。如“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将“蟋蟀”比作“李白”,将“樱桃叶子”比作“沉醉的耳朵”,将“彻夜的虫鸣”比作“银河倾泻的水”等,不仅让散文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创设了唯美的意境,极大丰富了“秋虫清音”的情韵,让读者从“秋虫清音”中感悟到浓浓的诗意。②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如“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文句说“打扰蟋蟀作诗”,写秋虫“把深情写在纸上”,秋虫“不嘲笑什么”等,把秋虫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动作,使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让人产生联想,丰富了散文的语言表现力,也使秋虫清音给作者带来的诗意与禅心更具形象感。③多处引用。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花开后百花杀”,这些诗文名句,典雅优美,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散文语言意蕴丰富,不仅让本文字里行间充满诗意,突出“秋虫清音”给作者带来的诗意感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金判。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涂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②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③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④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⑤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10.下列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B.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C.时虞允文当国/帝锐锐意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D.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弃疾间与之游”中的“游”与《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游”意思相同,都是“游玩”的意思。B.“京益壮之”的“益”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思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C.“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中的“以”是“用”的意思,和《登泰山记》中“余始遁以入”中的“以”意思不同。 D.迁,文中指升迁或调动官职,古代代表升迁的词除了“迁”之外,还有擢、拔、进、陟等。12.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年轻时与党怀英同学,二人因占卜的结果不同,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B.辛弃疾在耿京军中时,因追捕并斩杀了叛徒义端,被耿京大加赞赏。C.在恢复中原问题上,辛弃疾态度坚决,言辞激烈,但因当时宋金和谈已定,最终建议不被采纳,D.辛弃疾在滁州任职时,能够安抚百姓,轻徭薄赋,加强地方治安,铲平了大盗赖文政,造福一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14.范开在《稼轩词序》中称赞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本文中哪些事迹可以体现出来?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A12.D13.(1)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预料发生变故,凭什么复命呢?”(2)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14.①积极投身于地方抗金事业,在山东、河北等地抗击金人,并先后追捕处决了叛徒义端、张安国等人;(即劝京决策南向,弃疾斩其首归报,即众中缚之以归)②积极向朝廷献策,表明自己的抗金决心;(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③在地方任职期间,恢复经济、整顿治安、训练地方抗金力量。(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毫不迎合,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弃疾”是“因论”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讲和方定”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交往;游玩。句意: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苏先生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 B.正确。句意: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C.正确。介词,用;连词,而,表修饰。句意: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辛弃疾在滁州任职时……铲平了大盗赖文政”错误,由原文“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可知,辛弃疾剿平赖文政并不是在滁州任职之时,是在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之时。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缘”,因为;“期”,预料;“何以”,凭什么。(2)“薄”,减轻;“议”,提议;“乃”,于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义端一夕窃印以逃,……弃疾斩其首归报”“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可知,辛弃疾积极投身于地方抗金事业,在山东、河北等地抗击金人,并先后追捕处决了叛徒义端、张安国等人;(即劝京决策南向,弃疾斩其首归报,即众中缚之以归)②由原文“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可知,辛弃疾积极向朝廷献策,表明自己的抗金决心;(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③由原文“出知涂州。……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可知,辛弃疾在地方任职期间,恢复经济、整顿治安、训练地方抗金力量。(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问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适逢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预料发生变故,凭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毫不迎合,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释: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此诗劝阻。②扑枣:打枣。③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15.下列对这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以前一直听任邻妇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B.颔联紧承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因为生活太贫困,此举多少怀着些恐惧心理,所以希望吴郎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C. 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D.尾联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16.本诗中作者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答案】15.C16.一个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说话委婉含蓄的诗人形象。(1)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邻妇打枣,还写诗劝慰吴郎对妇人亲善,体现诗人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2)通过一个穷苦的邻妇打枣这件事,诗人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体现了诗人关注社会,忧国忧民。(3)诗人用自己实际行动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说话委婉含蓄,入情入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错。这两句诗意思:她素来就提心吊胆,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结合“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不但自己任她扑枣,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月,大家要互敬互爱,对于弱小,杜甫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诗歌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诗人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2)《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3)月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用它来营造绝妙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______,_____”。【答案】①.驽马十驾②.功在不舍③.舞幽壑之潜蛟④.泣孤舟之嫠妇⑤. 明明如月⑥.何时可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驽、驾、幽壑、嫠、掇、舫、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代文宗,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虽然朱自清性格温和内敛,但他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却有一种剧烈的张力,他有独善其身的自清精神,又具心忧国难的爱国之情。朱自清笔下的文章,折射出民国的血雨腥风和战争硝烟。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政变,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这年仲夏,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引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清贫大约是朱自清一生的底色。1920年夏,朱自清用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从北大提前毕业。毕业时他原本想去西方留学,迫于囊中羞涩,这个梦想变得①。当时江浙一带中学教师奇缺,朱自清和好友俞平伯结伴南下执教,双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②!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们凭吊朱自清,寄托哀思,是在尊崇一种气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1948年8月20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刊登题为《朱自清不愿做官》的短文:“朱氏年来备尝清苦,家累又重,常捉襟见肘,但朱氏淡泊明志,不以为苦……”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遥不可及②每况愈下19.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触发了文学家锐敏的情思,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朱自清写下不朽名篇《荷塘月色》。【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梦想难以实现,可用“遥不可及”。遥不可及: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②根据前文“巨大的压力、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使得朱自清的身体”,应该用“每况愈下”。每况愈下:愈下愈甚,表示情况越来越坏。【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月色中清华园的荷花池”语序不当,“清华园”为领属性定语,放在前面,应为“清华园月色中的荷花池”;第二处,“引发……情思”动宾搭配不当,应为“触发……情思”;第三处,“有感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不合逻辑,“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是对象状语,不是宾语,应为“有感于军阀征战的国内时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今天,全国各地健身热潮涌动,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科学的运动健身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医疗开支,是实现全民健康积极有效的手段。①,于增进健康并无益处,值得大家重视。游泳、跳绳、跑步、打球、太极……不同的人体质和健身需求不同,②,尽管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如果选择不适宜的运动形式和强度,③,反而会“伤身”。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运动是保持健康的“良药”,个性化运动“处方”需考虑多项维度,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等,可以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个性化运动“处方”,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负责人。20.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他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大家。B.小刘的演讲很精彩,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C.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D.他们家已经没落,但还是喜欢摆出个大家架子。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案】20.C21.(1)而一些非科学的运动健身方式(2)适宜的运动形式和强度也有所不同(3)不仅达不到健身的功效 22.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的健康的重要性。将健康比作数字1,将生活中其他方面比作0,生动地论述了健康对每一个人一生的巨大影响,强调了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泛指所有的人。A.指著名的专家;B.指听演讲的人;C.泛指所有的人;D.指世家望族。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段第一句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接着说了运动的好处,后面说的“于增进健康并无益处,值得大家重视”应当是针对“不科学的运动”而言的,据此可以写“而一些非科学的运动健身方式”。第二空,前面说“不同人体质和健身需求不同”,此处应强调具体的运动方式等也会不同,应填:适宜的运动形式和强度也有所不同。第三空,前面“如果选择不适宜的运动形式和强度”是假设的情况,后面是假设结果,首先影响的是健身效果,应填:不仅达不到健身的功效。【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运用比喻论证,将健康比作数字1,将生活中其他方面比作0,没有“1”,则后面的“0”都没有意义,可见健康对于人的重要性。这个比喻句强调了全民健身的意义,使“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这一论述更具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把道理讲的通俗易懂。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材料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是一个深水良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外交和贸易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拿到瓜达尔港的主导权,便能极大程度地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还能在印度洋开辟一条后路。建成后,可以基本实现西部地区的自由贸易,多一个出海口,油轮可以从霍尔木兹海峡出发,停靠于此,然后石油通过输油管道运往新疆,大大降低了石油运输的成本。巴基斯坦一直比较落后,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帮扶下搭上了发展的快车。他们跟中国签了43年的租借合同。中国投入巨额资金,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在2015年完成对瓜达尔港的援建。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出自《诗经·小雅·鹤鸣》,这句话的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现在人们常用其喻指多借鉴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能够让自我进步。材料二介绍了中国援建瓜达尔港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意义。对中国来说,可以让中国在海上交通、贸易方面获得利益;对巴基斯坦来说,可以让落后的巴基斯坦搭上发展的快车。由此可知,中国对瓜尔达港进行的援建,既于中国有益,又于巴基斯坦有利。综合两则材料,它们共同说明的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扶助,助人的同时也能助己,利己并不排斥利他,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写作时,可以把论证建立在逻辑推导的基础上,比如,先强调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在此基础上指出,彼此联系的个人抑或集体,只有相互借鉴、相互扶助,这样才能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接下来可得出结论:一加一大于二,助人亦能利己。在文章的最后可以呼吁大家合作共赢,共同为人类创造福祉。立意:1.君子善假于物。2.合作共赢,共创美好。3.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