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6682
大小:37.0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9-03
《安徽省皖北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年年缅怀李冰,为的是传承先圣的精神,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都江堰水利事业的发展。自古迄今,在都江堰的保护、管理和发展上,不少人物都以李冰精神自励,为民造福。当今,我们战斗在都江堰水利事业上的同仁们,也个个争当现代的李冰,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新发展,为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李冰精神是什么?我以为:第一点,①。李冰为秦国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当时蜀郡函需发展经济,使社会稳定;亟需增加物资,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治水,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治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是面临的要务。李冰领导众人“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冰又通笮,通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会”;“又导洛通山洛水……经什邡、郫、别江、会新都大渡”;又导绵水,凿平溷崖;开稻田,修二江七桥,穿盐井及跛池等,做了大量实事,政绩煌煌。第二点,②。治水导河,必须分清“高卑之宜”,然后“趋自然之势”。考察至眠江上游的湔氏县天彭阙,这是知地理;“辟沫水之害”,也得知四季、气候引起的水量变化,何时为害,为害时洪水量的多少与洪涝现象的具体情况,这些是知天文。修都江堰考虑这些因素是尊重自然。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而“因地制宜”,这是顺应自然,之后李冰恰当地作了工程地址的选点和采取相适应的工程配套设施,达到了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第三点,③。李冰是太守,蜀郡第一高官,但为了各项工程,他身先士卒,亲身前往,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故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于亲自测量考察,李冰方能定出三石人上“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的这两个水位标尺点。第四点,④ 。李冰治水兴蜀,没有停留在前人的基础上。李冰将大禹的“东别为淀”和鳖灵的“决玉山”都纳入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李冰继承了前人业绩,但作了更新的更宏大的开拓。都江堰的功能不仅包括防水患,还包括运输、溉田、生利。李冰又对大渡河、洛水、绵远河等河道进行整治,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对蜀郡水利进行全面整治,李冰是历史上第一人,从此,川西水利的基本格局得以形成。李冰的治水,不仅富民兴蜀,而且又与秦朝统一大业紧密相关。兴蜀强国,开发西部,努力开拓创大业,这正是当今我们需要的抱负和精神。由于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发生了崭新的变化,缔造出“蜀千里沃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春水绕蜀城,江村事事幽”的“天府”“陆海”的农业文明,物阜民丰,文化昌明。都江堰引流的滑滑春水,滋润出川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都江堰文化。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都江堰文化,首先应是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同时,都江堰是水利工程,都江堰文化也是水文化。都江堰文化现象,表现在二千多年来人们举办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中。都江堰文化知识,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关的人们活动和经验的总结,主要集结在文化载体中庋藏。如《史记·河渠》《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江水》《四川通志·堤堰》《灌县志·水利》一类的历代史书;如《灌江备考》《都江堰工利病书》一类的专书;如《蜀都赋》《都江堰赋》《都江堰记碑》一类的文人名士的咏叹和题记;如出土的东汉李冰、堰工的石像和明清卧铁一类的考古文物;如二王庙和伏龙观庙宇、塑像、碑刻一类的旅游景点。伏龙观和二王庙,可以说是介绍都江堰文化知识的大众课堂。都江堰文化,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积极文化、健康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近半个世纪以来,都江堰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属于科技方面的得到了提升,属于社会文化知识方面的获得了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研究者增多,成果丰硕。《都江堰志》出版发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果。当前,正在编纂的《都江堰大词典》,将都江堰的文化知识加以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更准确地总结,并且汲取了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新成果。此部词典,易检索,易阅读,更方便于读者。它的编辑与出版,不仅是都江堰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而且更有利于都江堰的宣传,使之更为广泛地走向世界。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工程不仅有独特的体系,其所产生的文化也自成特色,在讲究知识经济和企业文化的当今,建议设立“都江堰学”。其工程体系、社会效益、文化内涵与它的世界知名度是相匹配的。都江堰学,可吸收省内外、国内外一切有关水利灌溉的研究成果,集思广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进都江堰文化进一步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李冰精神,总结和研究都江堰文化,推进都江堰水利经济发展,缔造新世纪的都江堰文化。(摘编自李映发《李冰精神与都江堰文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江堰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不少人物都以修建者李冰为榜样。B.李冰是秦国灭蜀国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他带领当地百姓直接参与到秦的统一战争中。C.修都江堰考虑地理、天文因素是尊重自然的体现,应依高卑之宜,趋自然之势,因地制宜。D.都江堰的建成具有诸多好处,如富民、兴蜀、强国,缔造了“天府”“陆海”的农业文明。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冰治水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面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的要务。B.李冰为各项工程身先士卒,亲身前往,亲自测量、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C.李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治水兴蜀,对蜀郡水利进行全面整治,如对大渡河、洛水等河道进行整治。D.都江堰文化知识主要集结在一些历代史书、专书、文人名士的咏叹和题记、考古文物、旅游景点等中庋藏。 3.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撑“都江堰文化现象,表现在二千多年来人们举办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都江堰放水节是当地最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源于后人对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的怀念,后来逐渐演变成对进人春耕生产季节的欢庆。B.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以人为本、为普罗大众谋福的民族精神。C.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造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D.由于一代代建设者坚持把工程作为开放的系统对待,都江堰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又始终维护着经过时间检验的正确工程理念。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李冰精神的具体内涵。(4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何才能继续传承与发展都江堰文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爱喝稀粥王蒙①在我的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和河北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人们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按道理是应该喝点汤的,我们河北人也常常喝粥。②家乡人最常喝的是“黏粥”,即玉米面熬的糊糊。乡亲们称做这种粥为“馇”,他们说“馇锅黏粥”,而不说什么“熬一锅粥”。新下来的玉米,有时候加上红薯,饭后喝上两碗,一可以补足尚未完全充实饱满的胃,二可以提供进餐时需要摄入的水分,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为一顿饭收收尾,做做总结,把嘴里的咸、腥、油腻、酸、辣味去一去,为一顿饭打上个句号。③喝稀粥的时候一般总要就一点老腌萝卜之类的咸菜。咸菜与稀粥是互相提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这一点无须多说。吃惯了这种搭配,即使吃白米粥、糯米粥、牛奶麦片粥、燕窝粥、海鲜粥,如我后来有幸吃过的那样,也常常不能忘情于老腌萝卜、云南大头菜或者四川榨菜,还有天源酱园、六必居、保定“春不老”的名牌特制酱菜。咸菜也是不断发展丰富提高的,常吃稀粥咸菜也罢,食者是完全用不着气馁的。④也有属于甜点性质的粥:赤豆汤,八宝莲子粥,板栗、杏仁、花生做的羹食等等。就不就咸菜,则无一定之规了。⑤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米粥还是一种药,能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神止惊、防风败火、寡欲清心。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不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 ⑥另一种最常喝的粥就是“黏粥”了。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吸吮着玉米面熬的稠稠乎乎、热热烫烫的黏粥,真有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踏实清明。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玉米粥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乡土意识、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此话不假,笔者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有过一天只喝两顿粥的经验,玉米粥拼命喝,喝得肚子里咣里咣当,喝得两眼发直。正因为如此,笔者才由衷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繁荣经济、人民生活提高等有目共睹的伟大成绩。同时,玉米食品又是和营养学、现代化、生活选择的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那个一些小子认为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的美国,炸玉米片、崩玉米花都是深受欢迎的大众食品,少量的玉米糊糊也可以作为配菜与主菜一道上台盘,为西式大菜增色添香。近年来,国内的玉米方便改良食品也方兴未艾。呜呼,吾乡之玉米粥也,且莫以其廉价简陋而弃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的生命力还远大着呢!⑦至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薏仁米以及其他等等,均融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说下大天来,我们十多亿人口中的八九亿是在农村呀,忘了这一点可就是忘了本喽。⑧闽粤膳食中有一批很高级的粥,内置肉糜、海鲜、变蛋乃至燕窝鱼翅,食之生富贵感营养感多味感南国感,食之如接触一位戴满首饰的贵妇,心向往之赞之叹之而终不觉亲近。这大概反映了我土包子的那一面吧。⑨当然,不是说稀粥至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我们的餐桌上理应增添许多新鲜的、富有营养的饮食,饮食习惯上的保守是不足取的。其实讲到吃东西,我是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包括各种东洋西洋土著乃至特异食品。这一点使我深觉自豪,这一点使我时而自吹自擂:鄙人口味,就是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嘛。我喜欢尝试新经验,包括吃喝,这样,活得不是更有滋味吗?对身体健康不是更有利吗?⑩但是,我对稀粥咸菜似乎仍然有特殊的感情。当连续的宴请使肠胃不胜负担的时候,当过多的海鲜使我这个北方人嘴上长泡、身上起荨麻疹的时候,当一种特异的饮食失去了最初的刺激和吸引力、终于使我觉得吃不消的时候,当国外的访问生活使我的肠胃不得安宁的时候,我会向往稀粥咸菜,我会提出“喝碗粥吧”的申请,我会因看到榨菜丝、雪里蕻、酱苤蓝,闻到米粥香味而欢呼雀跃,因吃到了稀粥咸菜而熨帖平安。不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论是什么美酒佳肴,不论走到哪个地方,在不断尝试新经验、补充新营养的同时,我都不会忘记稀粥咸菜,我都不会忘记我的先人、我的过去、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哺育我的山川大地和纯朴的人民。我相信我们都会吃得更美好、更丰富、更营养、更文明、更快乐。(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不按道理喝汤而常常喝粥,是河北许多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B.作者家乡的“黏粥”不仅可以饱腹,还可以提供水分,甚至可以去除嘴里的味道,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C.作者认为粥喝得多、喝得久了,人对粥自然也就有了感情。比如人在生病的时候,会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 D.作者爱喝稀粥,原因丰富,有内心不能忘记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有思念故乡的原因。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标题“我爱喝稀粥”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直接点明中心。B.第⑥段“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热热烫烫”等口语的运用,使文章浅显易懂。C.第⑧段写闽粤膳食中高级的粥,与作者家乡的粥形成对照,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D.喝稀粥是生活中的常见小事,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在小事中寄寓情感和思考。8.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名句、谚语等,有何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王蒙曾说,要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希望更多的人活得明朗一些”。请结合文本,谈一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忠告、经验或建议。(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曰:“《春秋》‘鄅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说,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还乡里。大业九年,戊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治书辅公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柘反,授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媒无度,乃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卒,年八十四,谧曰康。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癯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沈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所撰《齐史》行于时。(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会高祖A遣使招B伏威C百药D劝朝E京师F既至G历阳H中悔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补,文中指因父李德林荫庇补官三卫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B.被,指遭受、遭遇,与《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中的“被”词义不相同。C.顾,指看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词义相同。D.望,指希望,与《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中的“望”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百药聪慧多知。父亲的朋友共读文章时,不知“刈琅邪之稻”的故事,却被李百药说出是杜预所说的,父友十分震惊。B.李百药才华出众。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李百药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又命套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C.李百药历经危难。隋末江都发生叛乱,李百药辗转寇乱,后多次被伪政权任命官职,还曾差点死于杜伏威之手。D.李百药深受推崇。他赤足护父母灵柩还乡,好奖掖年轻人,又将自己的俸禄分享给亲朋幕僚,他的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深得天下人推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炀帝和太宗对待李百药的事件中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B.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C.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D.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1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天姥山时隐时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赤城山和五岳侧面展现天姥山高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荀子《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国舅磨墨、力士脱靴的传说故事,都深刻反映着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约束和各种羁勒对他们来说,都要突破;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纵情欢乐,恣意反抗是他们的提倡。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①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毫无规范可循,②,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里有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拟的节奏音调……尽管时代的原因使李白缺乏庄周的思辨力量和屈原的深沉感情,但庄周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白的作品中确乎③,奏出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交响诗的最强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为整句,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特定时空范围的民俗文化,有的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有的是设计引导产生的。这些传统民俗,初衷多是解决现实问题,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总之,民俗能潜移默化地通过集体活动影响人们,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随着乡村传统社会关系变化,①。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传统民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出契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新民俗,成为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一种选择。很多传统民俗活动都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其精美的道具场景、讲究的仪式动作、感人的情绪氛围、和谐的互动方式,②。正因为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吸引大家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才形成③ 。当代艺术塑造新的审美风尚,是促进未来乡村文化的动力源之一。增强新民俗“活动的艺术感,更好地让村民在交际互动中体验到信任、快乐、归属感等,才能增进团结、促成共识,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加点的“大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个大家架子。B.所谓大家文章,除掉卫道的门面话,抄袭而来的虚浮话,还剩什么?C.他们相谈甚欢,直到晚上,大家才意犹未尽地走了。D.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消息,大家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了乡村传统民俗的保护,也提到了乡村新民俗的打造,这些对于倡导文化认同、增强乡村文化活力和振兴乡村文化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乡村民俗”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直接参与到秦的统一战争中”错误,原文表述是“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不等于“直接参与”。)2.C(“李冰在前人的基础上……如对大渡河、洛水等河道进行整治”错误,根据原文“李冰又对大渡河、洛水、绵远河等河道进行整治,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可知,对这些河道的整治不属于“在前人的基础上”。)3.A(A项,介绍了与都江堰有关的节庆活动,可以支撑“都江堰文化现象,表现在二千多年来人们举办的与之相关的活动中”这一观点。B项,体现的是都江堰蕴含的文化和精神。C项,是对都江堰的介绍。D项,虽然体现了对保护完善都江堰的思考,但不属于都江堰文化现象的表现。)4.①勤于职守②做事的科学精神③实干的作风④开拓进取创大业的气概(每点1分,意对即可)5.①保护好都江堰文化的载体,积极宣传、介绍都江堰文化知识;②设立“都江堰学”,吸纳更多学者对都江堰文化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与推广;③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吸收省内外、国内外一切有关水利灌溉的研究成果,推进都江堰文化的进步发展;④继续弘扬、发展都江堰文化。(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B(“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错误,原文表述是“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但没有说“黏粥”比水果、甜食、冰淇淋更美味。)7.C(“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理解有误,这里应是体现闽粤膳食中高级的粥有富贵感,与作者记忆中家乡的粥有差距,但作者更怀念家乡的粥。)8.①第六段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述玉米粥使人懂得忧患意识的道理。②第六段最后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动地说明了伴随着国内玉米方便改良食品的方兴未艾,家乡的玉米粥也具有了远大的生命力。③第七段引用“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形象地体现了腊八时家家户户熬腊八粥的场景,寄寓丰收的喜悦之情。④引用这些古诗、名句、谚语等,使文章语言更显典雅,富有文学气息。(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①第三段写咸菜与稀粥的关系、咸菜不断发展丰富提高,作者鼓励常吃咸菜稀粥的人不用气馁,暗示人与人、外物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紧密联系,人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不必为当下的困境所局限。②第五段写米粥对生病之人的抚慰、作用等,告诉我们要培养宁静致远、清心寡欲、善良退让的品质。③第六段写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实在,使人记得家乡、具有忧患意识和安贫乐道意识等,启示我们做人不可忘本,要有忧患意识和安贫乐道精神等。④第九段写作者乐意尝试新事物,从中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勇于体验、兼收并蓄的精神,形成开阔的眼界。(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CFH(原文标点为: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11.C(词义不同,“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指回头。)12.B(“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后来又命李百药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奉诏定五礼、律令、阴阳书”可知,李百药是奉诏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不是杨素、牛弘让李百药做的。) 13.(1)杜伏威写信给辅公袥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诒”“书”“免”各1分,句意通顺1分)(2)你为什么身体衰弱但才华横溢,年老但想法更新呢?(“壮”“齿宿”“意”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隋炀帝忌恨李百药不听从他的招引,将他贬到边远地方,说明隋炀帝心胸狭隘;唐太宗赞赏李百药,看了李百药对太子的劝谏,唐太宗认为李百药尽职尽责,说明唐太宗知人善用。(3分,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是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的儿子。李百药幼时体弱多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李百药七岁时就会写文章,父亲的朋友陆乂等人一起读徐陵的文章,其中有“刈琅邪之稻”这样一句话,大家都不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李百药走上前说:“《春秋》上说‘鄅人藉稻’,杜预注解说鄅国在琅邪。”客人感到非常惊奇,称他为神童。李百药因祖上的功德补官为三卫长。他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喜欢畅饮。开皇初年,(李百药)被授任为太子通事舍人,兼任学士。因遭受谗言诋毁,于是托病请求辞去官职。开皇十九年,皇帝在仁寿宫召见他,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封他为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他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李百药奉诏修订了五礼、律令、阴阳书。当初,李百药托病辞去太子通事舍人一职,那时炀帝在扬州,召他前往而他不去,炀帝因此怀恨在心。等到炀帝即位,削夺了他的封爵,让他担任桂州司马。官爵被撤销后,他返回乡里。大业九年,李百药前去戍守会稽,遇上管崇作乱,他守城有功,炀帝看着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把他贬斥到边远偏僻之地。”于是授任他为建安郡丞。到了乌程,江都发生了叛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一个个相继灭亡,李百药辗转于寇乱之中,多次被伪政权署任官职,虽经历危难而得以不死。恰巧高祖派遣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劝说杜伏威去京师朝见,(杜伏威)到历阳后,心中懊悔,想要杀掉李百药,让他喝下石灰酒,李百药因此大泄不止,差一点死去,后来他的所有旧病都痊愈了。杜伏威写信给辅公祏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辅公拓反叛,授任李百药为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李百药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封安平县男。第二年,授任礼部侍郎。当时朝中商议分封土地给皇族子弟和功臣一事,李百药敬上《封建论》,论据翔实确切,太宗听从了他的话而终止了此事。贞观四年,授任他为太子右庶子。太子多次行事轻悔怠慢,于是他写了《赞道赋》来劝谏太子。后来有一天,太宗说:“朕见到你所作的《赞道赋》,详细叙述了古来太子所做的政事之外的事情,劝谏、勉励很是详细恳切,此前任用你为此官,正是希望这样啊!”于是赏赐给他彩色布帛三百段。太宗曾与李百药一同创作《帝京篇》,赞叹他的文章作得工巧,下亲笔诏说:“你为什么身体衰弱但才华横溢,年老但想法更新呢?”后李百药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康。李百药,是名臣之子,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被天下人推重。他护送父母的丧柩还乡,赤足步行几千里。丧服虽已除去,但容貌仍连年消瘦。李百药喜欢奖掖、引荐年轻人,得到的俸禄和亲朋幕僚共同分享。他的文辞深沉蕴籍,龙其擅长作诗,连椎夫、役都能吟诵他的诗作。他所撰修的《齐史》在当时很流行。15.B(“夜雨无眠”错,从“睡美”“晓晴寒未起”来看,诗人是“安闲”而眠。)16.①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气未消,诗人不想起床,看到秋雨把霜叶打落得满阶浸红。②面对这样的寒秋景色,诗人以“未起”应对,透露出漫不经心的意味,衬托出诗人清静冷淡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孤寂闲散之情。(每点3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7.(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云霞明灭或可睹势拔五岳掩赤城(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18.①欣欣向荣②无拘无束③合而为一(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19.他们突破约束、各种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他们提倡纵情欢乐,恣意反抗。(4分,酌情给分)20.总之,民俗能通过集体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起到倡导文化认同、内化伦理规范、增进社会团结的柔性治理作用。(画波浪线部分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潜移默化地”置于“影响”之前;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倡导”前加“起到”。每处修改2分,酌情给分)21.D(文中加点词语“大家”意为大伙儿,为代词,泛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A项,指世家望族。B项,指著名的专家。C项,是特指,指前文出现的一起谈话的人。D项,指众人,大伙儿,泛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22.①很多传统民俗在逐渐消失②无不闪烁着艺术的光芒③长期滋养人们的乡村文化(每空2分,意对即可)23.【写作指导】本则材料有两个话题,即“乡村传统民俗的保护”和“乡村新民俗的打造”,都与“乡村民俗”有关。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思考。如为什么要保护乡村传统民俗?打造乡村新民俗有哪些好处?怎样继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民俗?怎样打造乡村新民俗?等等。【参考立意】①乡村传统民俗记录和承载了乡愁;②民俗文化演绎乡村“蝶变”;③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④以村落口头传统、乡土表演艺术,讲好村落故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