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7019
大小:33.5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5-01-03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亳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周一代,根源于个人独裁的暴君专制、后妃外戚祸国、阉寺专政等祸乱较少,即使出现这类祸乱,当时人也能通过国人参政、朝议表决或辅贰大臣摄政等方式加以解决。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权未能实现高度集中B.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C.分权制衡机制逐渐确立D.天人感应思想的初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周代(中国)。西周时期,暴君专制、后妃外戚祸国、阉寺专政等祸乱较少,即使出现,部分朝臣也能通过国人参政、朝议表决或辅贰大臣摄政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是因为西周尚未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权并不集中,政治体系中对国君的制约力度较大,A项正确;原始民主制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周并非分权制衡机制,排除C项;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所述的政治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破格提拔人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采取一项主要措施,这一选拔过程奠定了几个重要的制度:官员任免制度、俸禄制、地方郡县制。这些变法措施的实施()A.表明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B.实现了对地方的全面控制C.提高了庶族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D.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这为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诸侯国对地方的全面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庶族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3.东汉光武帝刘秀信任并重用身边的侍臣——尚书,使尚书台机构职权日益强化;为对百官进行监督察劾,朝廷不再设御史大夫府,而设专门的监察机构——御史台。这说明东汉时期()A.“三公”机构地位的进一步下降B.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的阶段C.皇权与相权之间斗争趋于激化D.外朝官员的权重开始遭到抑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由材料“重用身边的侍臣——尚书,使尚书台机构职权日益强化;为对百官进行监督察劾,朝廷不再设御史大夫府”可知,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职权强化,不再设御史大夫,反映了“三公”机构地位的进一步下降,A项正确;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的阶段是在唐朝,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之间斗争,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牵制外朝,抑制外朝官员的权重并不是从东汉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A项。4.“士农工商”较自由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模式之一、它主要在晚唐到清的多数时段施行。该模式的精髓在于:将身丁管控改为财税为主的调节掌控,不搞授田,不抑兼并,徭役及兵役基本消失,鼓励农商并重和藏富于民。该模式的推行()A.说明编户齐民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B.为新经济因素的孕育创造了条件C.反映了国家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强化D.深受工商皆本等进步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士农工商”自由发展这种经济政策模式将身丁管控改为财税为主的调节掌控,不搞授田,不抑兼并,徭役及兵役基本消失,鼓励农商并重和藏富于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赋税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新经济因素的孕育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编户齐民政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将身丁管控改为财税为主的调节掌控,不搞授田,不抑兼并,徭役及兵役基本消失,鼓励农商并重和藏富于民,这些内容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弱,排除C项;工商皆本思想是在“士农工商”经济政策推动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中华”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胡人”大举入侵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与文化同“胡人”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但入唐以后,“中华”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名号。这说明唐代()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B.边疆管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向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D.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在西晋时期中华是区分中原人士和少数民族产生的称为,到了唐代中华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名号,这说明在民族交流交往中少数民族也成了中华的一部分,C项正确;秦朝时期已经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唐代边疆治理和内地也没有一体化趋势,排除B项;根据所学民族之间一直有矛盾,不能说矛盾消失,排除D项。故选C项。6.据张燮《东西洋考》记载:“(明)成(化)、弘(治)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濒海大姓私造海舰,岁出诸番市易”。万历年间有人曾感慨:“今之通番者,十倍于昔矣。”这说明当时中国()A.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B.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C.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效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初步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濒海大姓私造海舰”、“今之通番者,十倍于昔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但私人出海现象仍屡禁不止,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彻底打破了中国社会原有的这种独立封闭发展的状态,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排除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7.乾隆初,扬州诗文之会颇负盛名,诗会以酒肴珍美蜚声远近,“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矣”。这一盛况让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一时间,扬州文风极盛,时人形容:“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材料意在强调,该时期扬州()A.社会风气开放政治气氛宽松B.主流文化在蜕变中不断发展C.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昌盛D.商贾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诗成即发刻……出日遍送城中矣”“这一盛况让两淮盐政卢见曾等也以风流主持自居,与文人交相唱和,游宴觞饮”“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及所学可知,乾隆统治初期的扬州诗文之风盛行,很多官员和商人也参与其中,体现了商业发展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说明此时扬州地区的市民文化比较昌盛,C项正确;选项中的“政治气氛宽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在蜕变中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当时商贾阶层社会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同治元年(1862年),《上海新报》刊有一段告白:“今有新做火轮船生意股份,目下将自己一股欲照股顶出。如各客商倘或合意顶者,请至公司洋行未士爹鼻臣面议价目可也。”这段告白表明当时()A.官府鼓励民间投资股市B.外国人控制了中国金融C.出现新的商业经营形式D.传媒助力股市良性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862年(中国)。材料所列的告白主要内容是出售火轮船股份,这说明随着近代企业的出现,股票这种新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出现了,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政府对于民间投资股市的态度,排除A项;告白内容只能反映出当时有股份买卖的情况,并不能表明外国人控制了中国金融,排除B项;商人在报纸上发布出售股份的信息,并不能表明当时的股市是良性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9.孙中山说,戊戌维新后,“革命运动之得到大步迈进,还得感谢光绪皇帝。在他未被慈禧太后幽禁以前,曾准许千百名年轻人离开中国,旅行世界,观摩欧洲风俗习尚,学习其文物制度……他们回国以后,很快就发生全国性的影响力”。这反映了,戊戌变法()A.实为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B.因缺乏社会力量支持而败C.客观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D.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派遣的留学生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客观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而不是性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变法失败原因,排除B项;戊戌变法属于改良运动,不是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主题。这些外交主题() 时间外交主题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战争主义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70年代初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改革开放新时期祖国统一、维护和平、现代化建设中共十八大以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旨在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环境B.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战略意志C.建构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制度D.表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据材料的不同时期的外交体现,共同的建构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制度,C项正确;表格的前两阶段的目的是A项,其他不符合,排除A项;B项的战略意识表达的不准确,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体现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11.1992年,全国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以北京为例,从2月开始,新公司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到8月底,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这主要得益于()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C.理论探索取得新突破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中国)。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关键,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锢,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而非对外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中古早期的欧洲,人们时常看到,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匪帮在各地横行,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普通民众常常成为血腥袭击的对象,整个社会为动乱所困扰,而私人之间的仇怨要么通过武力方式解决,要么诉诸领主法庭或教会法庭。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欧洲()A.中央政府软弱B.蛮族入侵社会失序C.罗马帝国崩溃D.分裂割据局面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中古时期(欧洲)。中古时期的欧洲匪帮横行,普通民众缺乏中央政府保护;私人恩怨要么通过武力方式解决,要么诉诸领主法庭或教会法庭,缺少统一的通行全国法律。这说明在中古早期的欧洲,社会动荡,中央政府软弱,A项正确;匪帮横行不等于满蛮族入侵,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的教会法庭以及领主法庭可知,这是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后出现的现象,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证明当时社会分裂局面的“加剧”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13.对于1215年诞生于英国的《大宪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倒退,有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它标志着一种前进,因为它对传统权力的支持最后导致新的权力的产生。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大宪章》的签订()A.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B.标志着议会君主制的形成C.为立宪政府的建立奠定基础D.否定了君权神授政治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215年(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为立宪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标志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排除B项;D项不属于国家治理角度对《大宪章》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A项。14.14世纪,佛罗伦萨连续出台数条法令,禁止本城市民购买“佛罗伦萨统治区域之外,以及国外生产制造的服装”。至15世纪,该法令进一步修正为禁止进口所有意大利其他地区以及法国南部制造的服装,并且对转口贸易也严加控制。这些法令的颁布()A.意在挽救日渐衰落的商业地位B.有利于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C.严重挑战了自由主义贸易原则D.损害了全球商业贸易的发展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至15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该法令进一步修正为禁止进口所有意大利其他地区以及法国南部制造的服装,并且对转口贸易也严加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罗伦萨禁止该地区居民购买其他地区生产的服装,有利于本地区服装制造业发展,有利于早期资本的原始积累,B项正确;材料主要与制造业有关,不涉及商业地位,排除A项;自由主义贸易原则出现在18世纪,排除C项;此时,美洲等地区尚未被发现,世界未连成一个整体,不存在全球商业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5.1609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这一经济政策()A.旨在打击英国的霸主地位B.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体现了重商主义经济思想D.符合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9年(荷兰)。根据材料“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可知,荷兰对于其他地区进口的毛麻织品和本国出口的羊毛征收高关税,政府减少进口,发展制造业,鼓励出口,符合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C项正确;此时英国没有确立霸主地位,排除A项;B项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B项;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16.如表为1977—1982年苏联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例统计数据(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年份机器设备燃料电力化学制品、肥料、橡胶木材、纸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半成品食品及原料1977年38.1364.41.82.620.81979年38.03.84.71.51921.9 1981年30.23.65.21.81.727.71982年34.44.64.41.51.623.7A.国家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仍未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局面有所改善D.市场化的改革导向已初现端倪【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77—1982年(苏联)。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苏联主要进口商品中,机器设备占比最高,其次是食品和原料,而且食品和原料进口比例在上升,燃料电力、化学制品以及纺织原料占比较低,这说明当时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仍未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B项正确;通过商品进口数据并不能看出当时经济改革的成效,排除A项;苏联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进口机械设备,说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局面并未改善,排除C项;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以市场化为导向,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徽州人继承宋元谱牒纂修传统,掀起了纂修谱牒的热潮。明代徽州谱牒的纂修宗旨主要是“序昭穆、辨尊卑、萃涣散、联属人心、志事实也者,使后世子孙知宗派源流,不忘所自”。在修家谱过程中,徽州人将个人、家庭、宗族与国家统一起来,形成宗族与国家相呼应的良性互动局面。徽州宗族还一再强调谱牒与国史的相通相同关系,为史书善恶并书和谱书隐恶扬善异同辩护。谱牒“忠”“孝”都恪守封建统治者倡导的“礼法”,两者又统一起来。谱牒规范的家与国、忠与孝的关系,是徽州宗族一向标榜的“家国虽殊,忠孝则一”的道理。——摘编自卞利《明代徽州谱牒的纂修、管理及其家国互动关系研究》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谱牒学研究和家谱资料整理工作蓬勃发展。1984年7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这一通知推动了谱牒研究的开展,尤其是民间修谱。民间修谱走在前面的当推福建省,后遍及全国各地,修谱新浪潮出现。——摘编自王鹤鸣、王澄著《中国家谱史图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徽州谱牒修订的特点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谱牒研究、修谱新浪潮出现的历史背景,说明民间修谱的社会价值。【答案】17.特点:注重家国情怀;儒家伦理思想渗透。作用:加强族人间的血缘观念;规范子孙行为。18.背景:改革开放;政府引导。社会价值:保留了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增强了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徽州人将个人、家庭、宗族与国家统一起来,形成宗族与国家相呼应的良性互动局面”可分析出注重家国情怀;根据材料“家国虽殊,忠孝则一”可分析出儒家伦理思想渗透。作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加强族人间的血缘观念;根据材料“都恪守封建统治者倡导的‘礼法’”可分析出规范子孙行为。【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背景:根据材料“1978年以来”可分析出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可分析出政府引导。社会价值:根据材料“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可分析出保留了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增进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增强了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事实上,五千年来,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的进程可概分为三个阶段:夏商周“三代”酋邦制及宗法封建的松散统一、秦汉以降郡县制“中国一统”和元明清“华夷一统”。在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既有汉族及其先进文明的基础性贡献和积极进取,又有诸兄弟民族的文明基因增益和历史主动性。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顺应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潮流,且用行动昭示:汉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携手创造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携手推动缔造多民族复合共同体之“巨大中国”。由是,“古代华夏渐渐成了近世中国”。——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形成”为话题,谈谈你对材料中相关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论述详细,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秦汉以来,各民族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论述: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建立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仅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由此可见,在中国封建社会阶段,各民族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材料主旨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这在一过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据此可以得出观点:秦汉以来,各民族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论述中结合中国古代各民族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说明,比如孝文帝改革、元朝大一统、清朝的改土归流等,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可进行论述如下: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建立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仅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由此可见,在中国封建社会阶段,各民族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