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4545
大小:257.5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5-01-06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绵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市郫都区绵实外国语学校高2022级高二(上)12月检测历史试卷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计24道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1.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开始发掘货币的流通性与政治宣传间的切合点,铸造了“汉兴钱”等;唐朝在击败关东地区最大割据势力后仍有小股抵抗力量存在的情况下,发行了“开元通宝”。这些做法()A.旨在增强国家认同感B.表明货币铸造走向了规范化C.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D.成为古代年号钱发行的开端2.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此举旨在()A.整顿扭转吏治腐败B.打击豪强世族势力C.剥削压榨下层人民D.便利民众自由迁徙3.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所产的梨、枣等,由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说明当时()A.社会生产区域分工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较为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说明了()A.基层管理系统的无序性B.基层自治管理的封闭性C.基层自治管理的狭隘性D.基层管理组织的系统性5.宋代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明确规定了商税种类及税率。此外,政府还采取了将征税条例公布于众、维护商人正当权益、禁“伪恶”产品上市、防止牙人作弊、整顿和统一度量衡等商业政策。这些举措()A.重在保障政府财政收入B.说明重商政策成为主流 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反映社会价值观念变化6.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7.下表数据变化主要是由于()1913—1921年中国关税征收额数量(千万海关两)A.思想解放的推动B.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华民国的成立D.国际局势的影响8.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美国经常用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可说明上述现象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美国长期控制着雅尔塔体系C.美国经济依赖世界资源D.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9.1883年、1884年德国国会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不久,又通过了《伤残和老年保险法》,主要保险对象是产业工人、农业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其中规定:年满70岁并缴纳30年以上养老保险费者可领取老年保险津贴。德国的这些举措()A.进一步完善了德国君主立宪制B.标志着福利国家制度建立C.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D.推动了德国工人运动发展10.下表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这说明() A.福利制度的实施激化社会矛盾B.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C.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D.美国学者更重视对福利国家的研究11.法国人托克维尔(1805—1859)在青年时期访问考察美国,之后写下了传世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他声称在美国大城市之外发现了“美国民主的秘密”。托克维尔发现的这一秘密是()A.自管的社区B.自治的乡镇C.新教的教化D.廉洁的文官12.有西方学者说:“非洲人亲自把自己的同胞卖给欧洲人后,作为回报,得到酒和火器……南北美洲引进新的高产作物为非洲的人口增长提供保障,其数目或许会超过在奴隶贸易中失去的人口总数。”该学者的观点()A.掩盖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本质B.肯定了美洲与非洲间的物种交流C.揭示了非洲社会的原始落后D.客观论述了三角贸易的双重作用13.据下图可知,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A.基于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结B.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增加C.完全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D.已经解决全球的粮食问题14.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15.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16.1851年,英国农业投资增长200万英镑,农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约有6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农场几乎占据了30%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B.土地分配不合理C.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D.工业化进程加速17.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C.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18.春秋时,管仲回答齐桓公称霸举措时说:“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则)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A.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B.统治阶层努力适应时代大变革C.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D.一夫一妻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19.下图是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农人除草图》(摹本)。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锄头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镬状。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B.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 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0.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21.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22.1981~2010年,美国中产阶级在这30年中收入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美国民间机构统计,2010年美国中产阶级的平均年收入较2000年下降了7%;但也有调查显示,美国中产阶级在这30年间,仍然感到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出现这一反差的重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得到解决B.世界货币体系受到美国控制C.科技进步降低了生活的成本D.美国福利政策的覆盖面扩大23.18世纪后期,英国雇主在制定工厂纪律的时候,都会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见的有严格规定工作时间,禁止酗酒、打架,进行罚款、解雇、体罚和经济奖励等。这些做法旨在()A.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B.建立和完善工厂制度C.保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D.预防社会犯罪的发生24.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海外移民活动导致劳动力不足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民主政治的发展,代议制形成二材料分析题(共3道小题,共计52分)2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以后,以礼为主的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礼”作为人们取得功名利禄的必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北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范围继续扩大,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借着科举考试选拔范围的扩大,“礼”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向民间的渗透,为乡规民约的产生奠定了民间基础。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之后,乡里领袖已由原来的乡官沦为州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其在乡里社会中承担的教化功能也日渐丧失,这使得一些士大夫们试图重新以儒家的礼治观念重整乡里社会的秩序。吕大钧创建《吕氏乡约》,并将其在家乡推行,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儒家思想付诸实践,且以此来弥补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的空白,并号召乡绅们自觉地以儒家的礼治思想来组织和治理乡里社会。材料二从根本上说,宋代乡约构建起来的是一种民间基层教化组织,其目的在于树立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习俗标准,使乡约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所遵守。中世纪,英国村庄共同体成员参与村规、村法的制定,他们不将统治者的意志或规定认定为法律,而是认同在长期的村庄共同体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法。从村规、村法的制定来看,英国村庄共同体成员对村庄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主要通过立法来实现。村规、村法的制定不仅是村民法律权利的体现,而且在内容上更多地维护了村民利益。——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兼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乡约组织相比,中世纪英国乡村共同体的不同。26.(18分)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民们,所有陆上和海上的外敌都被我们震慑了,但是国内存在着敌人。他们中的第一类人欠下巨额债务却拥有大量的土地、房屋、金钱、奴隶,企图靠拥护喀提林来发布取消债务的新法令。他们中的第二类人认为能在动乱中取得那些在和平时期无法得到的官职——难道在公民的血泊中他们能成为执政官或独裁官甚或是国王吗?既然喀提林把这样一批邪恶的人纠合在身边,那么,公民们,把你们的军队摆出来,去对抗喀提林这支臭名昭著的军队吧!——根据西塞罗公元前63年10月30日在公民大会上的演说整理(注:公元前63年,执政官西塞罗发表了旨在挫败政敌喀提林叛乱的四次著名演说,这是第二次演说)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材料三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根据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整理(1)材料一中西塞罗的演说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在挫败喀提林阴谋的过程中,公民大会能发挥决定性作用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3)材料三中演讲的主旨思想来自毛泽东的哪一篇文章?请阐述这次会议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地位及相关史实。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由材料“货币的流通性与政治宣传间的切合点”可知,统治政权在发行货币时不仅关注货币的经济功能,还在于论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货币制造的工艺、流程、制度等,无法体现出货币铸造的规范化,排除B项;“小股抵抗力量存在的情况下,发行了开元通宝”可知货币发行重在进行政治宣传,而非发展商品经济,排除C项;年号钱是以皇帝年号命名的钱币,“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的豪强地主,为偷税漏税而隐瞒土地和人口数目,所以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赋役来源,打击豪强地主与国争利的行为,故选B;材料“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说明隋朝的“大索貌阅”通过清查人口的办法来保障国家赋税、徭役等,而不是整顿吏治腐败,排除A;材料“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说明隋朝“大索貌阅”主要目的是清查人口,而不是剥削压榨下层人民,排除C;古代户籍制度有助于限制人口流动,不便利民众自由迁徙,排除D。3.【答案】A【解析】据材料“山东所产的梨、枣等,由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等可知当时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特色的农产品,说明社会生产的区域分工,故选A项;唐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可知,果子是在国内贸易,排除C项;南宋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可知,中国古代加强基层管理,以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以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体现了基层管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故选D项;材料“用乡亭什伍保甲……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反映了基层管理系统的有序性 ,而不是无序性,排除A项;材料“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反映了基层自治管理在纵横管理基础上还有纵横管理的交叉点,说明基层自治管理具有一定开放性,而不是封闭性,排除B项;材料“乡亭什伍保甲”“宗族组织、村落组织”“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反映了基层自治管理运用了乡亭什伍保甲、宗族组织与村落组织、兵籍制度、赋役、治安、教化等多种方法,说明基层自治管理并不狭隘,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制定了完整的商税制度,并将规定公布于众,保护商人合法权益,结合所学,古代王朝税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而不是重商,排除B项;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而不是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仅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没有涉及社会价值观问题,排除D项。6.【答案】B【解析】由材料“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可知朱元璋通过采取对社会百姓邻里之间的相互监视的措施,从而达到加强对民间社会控制的目的,故选B;朱元璋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排除A;材料中朱元璋的做法意在通过对社会成员从事职业的掌握来达到强化社会控制的目的,材料中并没有禁止人口流动的信息,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朱元璋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法推出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结果,排除D。7.【答案】D【解析】据材料,1913年至1918年中国关税征收额下降,反映出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1918年以来中国关税征收额迅速增加,则反映了一战后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故选D项;材料无法反映思想的解放,排除A项;民族工业的进出口关税征收额大大低于列强的进出口额,数据变化主要同列强有关,排除B项;中华民国1912年成立,无法解释中国关税征收额由下降到上升的变化,排除C项。8.【答案】A【解析】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元,是因为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的规则,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故选A项;雅尔塔体系强调的是美苏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史美国经济实力强,不是依赖世界资源,排除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的构成部分,排除D项。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德国通过法律给予工人、手工业雇佣者和公务员群体社会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阶级矛盾加剧,政府采取一定的社会保障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和封建专制色彩,并不完善,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出现于二战后,时间不符,排除B项;德国的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减缓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两个诺贝奖获得者对“福利国家”的认识,分别体现了“福利国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这就要求在“福利国家”的创建中,应寻求社会效益和公平间的新平衡,故选B项;据材料“实行了公平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可知,福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两位诺贝奖获得者对“福利国家”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贫富差距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不能全面说明美国学者的研究状况,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美国大城市之外发现了‘美国民主的秘密’”可知托克维尔描述的对象是城市之外的乡村,乡镇是美国的农村基层自治机构,美国乡村自治机构的主体多为民选代表机构,符合材料中“美国民主”的特点,故选B项;社区兴起于二战后,排除A项;宗教信仰在欧美国家具有普遍性,不存在区分城市和乡村,排除C项;文官是欧美国家处理政务的事务官,主要集中于国家各级部门,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题干中“南北美洲引进新的高产作物为非洲的人口增长提供保障,其数目或许会超过在奴隶贸易中失去的人口总数”,与选必二所学“奴隶贸易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相悖,可知该学者将奴隶贸易的责任推给非洲人自身,而夸大新航路开辟时欧洲人的作用,故选A项;“美洲与非洲间”不合逻辑,题干只提及了南北美洲的作物引进非洲,排除B项;“非洲社会的原始落后”不合题意,题干未见非洲与欧洲等洲的经济水平的比较信息,排除C项;“客观论述”“双重作用”不合题意,题干中该学者在夸赞三角贸易的贡献,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涉农企业为重要载体和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横跨一、二、三产业”、 “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等信息可知,现代农业涉及多个领域,是基于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结的行业领域,故选A项;对工人需求增加应为现代工业特点,并不是现代农业的的突出特点,排除B项;“完全采用”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已经解决”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虽然与美国同一阵线,但却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反映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符合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故选D项;苏联粮食的紧张主要在于长期实行的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不惜以牺牲农业的方式支持重工业的发展,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挫,排除A项;材料介绍的是冷战形势下的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展,并非全球性粮食危机,排除B项;材料中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主要是指美国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而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恰恰反映的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超越了冷战思维,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高达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B项;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约有6000个小型农场被合并成为大规模农场,农场几乎占据了30%的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农场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出现大规模农场经营,这体现出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没有涉及对土地分配的评价,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农业经营方式,没有涉及工业化进程加速,排除D项。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冷链物流可以使“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减少食物腐烂,保证食品新鲜、质量安全,故选B项;冷链食品监管是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获知本法规定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材料未见相关信息,排除A项;“走上了”不合题意,材料中“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与冷链物流运行的成效相差甚远,排除C项;“满足了”为最后的结果,与材料“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相悖,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统治者处于争霸需要,纷纷开展变法,管仲引导各行业的人掌握和使用铁制工具,商鞅推行“分异令”,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这都适应了时代的大变革,故选B项;此项不能解释商鞅“分异令”,排除A项;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C项;“一女必有一针……事立。”说明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据题干材料对锄头信息的描述,可知汉代农民在稠密高粱地里锄地,非常注重对幼苗的保护,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环境,排除A项;画像石仅反映了农民耕作的信息,没有说这是政府的刻意安排,无法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生产,排除B项;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在画像石中无从反映,排除C项。20.【答案】C【解析】据材料“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可知通商口岸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工业企业和工人更容易集中在通商口岸地区,所以新设民族企业更容易在通商口岸地区招募工人,故选C项;新设企业招募工人的待遇只是相对较高,不代表所有产业工人待遇都很丰厚,选项忽略了阶级剥削的本质,排除A项;新设民族企业招募工人只是用于工业生产,材料也并未说明当时的民族资本家参与相关的救亡运动,排除B项;《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才逐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而且招募工人是民族资本家的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密切关系,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据材料“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未曾处于劣势”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故选A项;“未曾处于劣势”“年年盈利”说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当时促进了轮船招商局的良性发展,排除B;清政府给与轮船招商局的资金支持确实主要用于企业经营,也更加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排除C;轮船招商局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只有洋务企业才能享有,无法带动同行业其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2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受科技水平提升的影响,商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这使得美国的中产阶级能够在收入水平停滞甚至下降的情况下,获得生活质量的提升,故选C项;“解决”说法错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解决,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虽然美元仍是主流国际储备货币,但美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控制在削弱,并非完全受到美国的控制,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福利开支,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英国雇主采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使他们在机器化生产中协同劳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故选C;工厂制度的严格管理促进了人们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形成属于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建立完善的工厂制度才能对工业生产纪律进行严格规范,选项存在逻辑颠倒的错误,排除B;只有法律和社会规范才具备预防社会犯罪的功能,材料中的纪律要求只适用于工厂内部,排除D。24.【答案】A【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劳动力过剩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德国劳动力短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导致德国劳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排除B项;据材料“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可知,一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的短缺,局部战争是德国劳动力短缺的原因,但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可知,外国劳工进入德国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民主政治的发展,代议制形成与德国劳动力短缺无关,排除D项。25.【答案】(1)背景: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的形成;“礼”在民间的渗透与普及;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缺失,乡里社会承担的教化功能日渐丧失;士大夫的推动;宋代书院的繁荣。影响: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稳定地方秩序;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官民矛盾);推动了乡村文化发展和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宗法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2)不同:强调法治;自治水平相对较高;村民主体性较强;重视保护村民切实利益。【解析】(1) 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一“以礼为主的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考试选拔范围的扩大”可得,科举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宋代文化发展的史实可得,理学的形成;由材料一“‘’礼‘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民间基础”可得,“礼”在民间的渗透与普及;由材料一“弥补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的空白”、“在乡里社会中承担的教化功能也日渐丧失”可得,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缺失,乡里社会承担的教化功能日渐丧失;由材料一“一些士大夫们试图重新……社会的秩序”可得,士大夫的推动;结合所学宋代书院的知识可知,宋代书院的繁荣。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自觉地以儒家的礼治思想来组织和治理乡里社会”可得,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稳定地方秩序;由材料一“以儒家的礼治观念重整乡里社会的秩序”、“乡绅们自觉地以儒家的礼治思想来组织和治理乡里社会”可得,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官民矛盾);由材料一“将自己的儒家思想付诸实践”可得,推动了乡村文化发展和风气转变;由材料一“吕大钧创建《吕氏乡约》,并将其在家乡推行”可知,乡规民约的推行,就有了制度化治理的色彩,从而削弱了传统宗法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2)由材料二“英国村庄共同体成员参与村规、村法的制定”、“对村庄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主要通过立法来实现”和材料一“吕大钧创建《吕氏乡约》”对比可得,强调法治;由材料二“认同在长期的村庄共同体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法”、“对村庄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主要通过立法来实现”可得,自治水平相对较高;由材料二“村民法律权利的体现”、“英国村庄共同体成员参与村规、村法的制定”可得,村民主体性较强;由材料二“在内容上更多地维护了村民利益”可得,重视保护村民切实利益。26.【答案】(1)问题:债务危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尖锐。不能。因为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2)内容:设边区政府;设立各级参议会;“三三制”原则;民主集中制,人民选举产生领导人。意义: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有利于保证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政协制度的形成)提供借鉴。(3)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地位: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史实: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如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也可。【解析】(1)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一“欠下巨额债务……发布取消债务的新法令”得出债务危机;据材料一“能在动乱中取得那些在和平……去对抗喀提林这支臭名昭著的军队吧!”得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尖锐。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得出不能。因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2) 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二“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结合所学得出设边区政府、设立各级参议会;据材料二“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得出“三三制”原则;据材料二“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得出民主集中制,人民选举产生领导人。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材料二“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有利于保证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政协制度的形成)提供借鉴。(3)第一小问文章,据材料三“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武器”结合所学得出《论人民民主专政》。第二小问地位及史实,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7.【答案】示例: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西亚、北非和欧洲特有的农作物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主要为蔬菜水果,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未改变中国主食结构。明清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除蔬菜、水果外,番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由于中外农业交流的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国农产品(食物种类),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完善了中国的食物结构。【解析】首先,据材料设问,明确主题,即: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其次,围绕给予的主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据材料“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结合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知识,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为角度,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其传人的过程和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