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40214

大小:416.3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5-01-03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三模(线下复课自评)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不得分。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1)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赤壁怀古》)(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乌鸦反哺为喻表达了回报祖母养育之恩的期望及对晋武帝“以孝治天下”这一国策的遵从。【答案】①.小乔初嫁了②.雄姿英发③.念奴娇④.乌鸟私情⑤.愿乞终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初、姿、念、乞。2.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形成对比的世界: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握住了贯穿全书的“两个世界”这条最主要的线索,就等于抓住了作者在创作企图方面的中心意义。①这两个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动态发展的②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③当这种动态关系发展到它的尽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也就升到最高点了④作者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在哪里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②④①③D.②①③④(2)小徐代表班级草拟了一封倡议书。文中画线词句表达恰当的一项是()亲爱的同学:光阴荏苒[甲],毕业临近。为了感谢母校的培育,我们向全体高三同学发出“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倡议。比如,把学习笔记留给琴瑟相谐[乙]的学弟学妹,写几句赠言分享在学校公众号上,捐一件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参加毕业义卖活动,等等。拳拳学子心,报得三春晖[丙]。以上倡议,希望同学们遵照执行[丁]。伴有你我的参与,我们的毕业季一定会更耕彩、更难忘。 高三(1)班2022年6月A.[甲]B.[乙]C.[丙]D.[丁]【答案】(1)B(2)A【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①中“这种关系是动态发展的”与③“这种动态关系发展到它的尽头”衔接紧密,应排在一起,排除A。②“譬如说……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的内容,正好是④中所说的“各种不同的象征”,是对④的举例说明,故而②应排在④后,排除CD。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光阴荏苒:指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使用正确。B.琴瑟相谐:比喻夫妻关系和谐。此处表达是同学之间的情谊,使用对象错误。C.报得三春晖:指回报母恩。此处表达的是回报母校,对象不符合。D.遵照执行:这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式口吻,用在同级的同学身上不适合。故选A。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李约瑟难题——让书目说话①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虽然众多研究者的回答都与史实保持了因果一致,但在“为什么"的回答上依然是盲人摸象。②我们将从制度变迁和科技发展两个维度来回答李约瑟难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増添新材料。③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掌权者会鼓励社会资本集中于获利能力较强的知识,如果制度发生改变,只可能是因为新制度更有利于掌权者。如果科技创新会带有失去现有权力的风险,掌权者便会利用制度设计来阻碍科技的创新。这样看来,对中国古代的掌权者——帝王的制度偏好分析便是我们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一步。④早在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政治文化的主流;公元前221 年,秦朝完成了正式统一。此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不变的是“单一权威”的政治制度,这与巩固皇权的期望以及面积辽阔而人口众多的帝国现实相适应。中国的地理结构和政治文化,都显出单一权威的取向。经过早期的试错、摸索,单一权威在政治文化上最终落实为尊崇儒家。这是因为儒家以礼治为核心的文化,有助于落实掌权者的政治制度。⑤但是,仅靠制度变迁理论推断出的结论来解答李约瑟难题说服力还不够,我们还要“让书目说话”,要拿出证据来!⑥西汉以来便有编修前代史书的传统,史书所载艺文志或经籍志记录了当时的存世文献,这是我们了解历代知识存量的可靠途径。载有书目的正史有六部,即《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每部书目都是一个横截面,通过对书目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经史子集中科技类文献的占比变化。⑦依据前述六部正史书目和清代《四库总目》,以卷(卷是我国古籍的重要计量单位,每卷的容量因书而异)为单位表述各朝代的文献总量,统计可得知识存量的总体变化(见图1)。图1显示,历代知识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根据书目中的分类,可以统计科技类文献(我们将农家、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医经、经方、历数、算术和医方等归为科技类文献)的数量,并计算科技类文献在所有书籍中的占比(见图2)。图2显示,科技知识在所有知识中的占比从汉朝开始一直趋于下降;尽管《新唐书》中科技知识比例略有回升(至10.95%),但与汉朝和隋朝相比仍有明显下降。从汉朝至宋朝,知识总体存量不断増加,科技知识的比例却不断下降。宋代以后,知识总体存量与科技知识比例呈现同时下降的趋势,说明了宋代之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步停滞的史实,这与李约瑟之谜的时间点基本吻合。 ⑨根据前述单一权威假说,统治阶级尊崇儒家思想,会对科技创新形成排斥,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儒家文献占比作为观察角度,考量单一权威制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观察图3,可见儒家文献的比例从西汉独尊儒术开始约占39%,此后不断攀升,到宋朝时达到71%。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的相关系数为负0.75,显示出很强的负相关。这也印证了在单一权威制度下,皇权偏好维持稳定的制度,强势推行儒家思想,抑制了科技创新,使科技革命不容易发生。⑩对李约瑟难题而言,历代知识结构的事实证据呼应了单一权威制度的理论假说,证明科技停滞是中国制度变迁的轨迹使然,维护这种制度只会排斥而不是鼓励科技创新行为。即使有好事者生产出先进的科技知识,在单一权威制度的约束下也不容易继续发展而形成体系,相反,在这种约束下,科技创新更可能的结局是悄无声息地散佚失传。⑪“让书目说话”的研究方法,其意义或许超过了对李约瑟难题的单纯回应。书目是对一个时代知识存量的盘点,可窥见当时社会各层面的知识。对比分析不同时代的知识存量,可以发现其演变的过程。这种方式所呈现由的事实可以揭示文献所记载的历史之外甚至之内的内容。如果拓展李约瑟难题的外延,“让书目说话”可以为探讨古代知识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证据。3.阅读图1,概括历代知识存量的变化,填写在第⑦段空白处。4.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图3名称的一项是() A.科技类文献占比及线性趋势B.儒家文献占比及线性趋势C.科技类文献占比D.儒家文献占比5.以下说法如果为真,可以削弱“让书目说话”实证效果的一项是()A.艺文志或经籍志都是删繁述要的结果,不代表存世知识总量。B.唐以前的书籍一卷约一千字,《四库总目》一卷万余字。C.宋朝之后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显示出负相关。D.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以功名为激励,促使人们学习儒家思想。6.第④段画线部分的推理是如何成立的?结合第③④段加以分析。7.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述,一般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等。请为本文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答案】3.从汉代稳定增长至宋朝,宋朝之后不断递减4.B5.A6.以掌权者利用制度设计来巩固权力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前提,用中国政治文化、地理结构、历史变迁为事实推出单一权威制度取向;再以儒家“礼治为核心”的事实,以“其他学说不如儒家有利于掌权者”为隐含前提,推出单一权威落实为独崇儒术的结论。7.答案示例: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推出儒家作为单一权威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主导因素,科技创新因此被阻遏;实证上,检视历代书目知识存量及其结构组成,印证了科技停滞是中国制度变迁使然的理论假设。让书目说话也为探讨古代知识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证据。【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图一来看,“历代知识存量”从汉朝的13269卷到宋朝119972卷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宋代以后则不断递减。故可概括为“从汉代稳定增长至宋朝,宋朝后不断递减”。【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根据第九段的内容“观察图3,可见儒家文献的比例从西汉独尊儒术开始约占39%,此后不断攀升,到宋朝时达到71%”“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的相关系数为负0.75,显示出很强的负相关”可见,该图表显示出“儒家文献”所占比例,根据图表中“线性(儒家文献比(%))”可见,应该还包括线性趋势。故选B。【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是删繁述要的结果,不代表存世知识总量”,故⑥⑦段和图一的历代知识存量便实证效果便削弱了,而⑧⑨段中对于历代科技类文献占比变化和儒家文献占比都是基于“历代知识存量”作出的判断,一旦历代知识存量的实证效果削弱,它们的说服力也大打折扣,从而让“让书目说话”的总论点效果削弱。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根据前文“对中国古代的掌权者——帝王的制度偏好分析便是我们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一步”可得出,以掌权者利用制度设计来巩固权力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前提。再从“早在西周时……秦朝完成了正式统一。此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不变的是‘单一权威’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地理结构和政治文化,都显出单一权威的取向”可见,用中国政治文化、地理结构、历史变迁为事实推出单一权威制度取向。最后“这是因为儒家以礼治为核心的文化,有助于落实掌权者的政治制度”可见,再以儒家“礼治为核心”的事实,以“其他学说不如儒家有利于掌权者”为隐含前提,推出单一权威落实为独崇儒术的结论。【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对论文内容的概述,一般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对原文作出概括。首先是研究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研究方法是“将从制度变迁和科技发展两个维度来回答李约瑟难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増添新材料”。接着第③④段“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对中国古代的掌权者——帝王的制度偏好分析便是我们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一步……单一权威在政治文化上最终落实为尊崇儒家。这是因为儒家以礼治为核心的文化,有助于落实掌权者的政治制度”可见,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推出儒家作为单一权威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主导因素,科技创新因此被阻遏。接着第⑤段提出“仅靠制度变迁理论推断出的结论来解答李约瑟难题说服力还不够,我们还要‘让书目说话’,要拿出证据来”,接着⑥到⑩段则都检视历代书目知识存量及其结构组成,印证了科技停滞是中国制度变迁使然的理论假设。最后一段作出结论,指出“‘让书目说话’可以为探讨古代知识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证据”。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嘱咐孙犁太阳平西的时候,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家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着许多事,父亲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病;还有自己的女人,一别八年,分别时她肚子里正有了孩子,是不是都活着?房子被烧了吗?他在院子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叫了一声:“你!”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抽抽打打地哭了[甲]。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批,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愣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在前面,到屋里去点灯。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泪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水生在黑影里问:“你叫什么?”“小平。”“几岁了?”女人转身插好门,对孩子说:“别告诉他,他不记的吗?”水生看着女人。离别了八年,她并没有老多少,头发虽然乱,脸孔苍白了一些,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女人歪在炕上,笑着问:“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起过我吗?”“想过。”“怎么想法?”她逼着问。“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胡说。还有吗?”“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她突然支着身子坐起来,问:“你能在家住几天?”“就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你的。”“为什么不早些说?”“还没顾着啊!”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乙]鸡叫三遍,女人就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以后回来再去,女人坚持要去。她说: “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老人家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的照顾,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夜里一有风声,他就把我们叫醒。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的痰喘咳嗽。这些个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她连撑几竿,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过去了。水生提醒她说:“你慢一些,疯了?”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同志!我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冰床在霜雾里飞行。“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女人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才见到你,你只在家呆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的这么块?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快快打走敌人,你才能快快地回家。”冰床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日本人在这里,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路,我们就能活。你记着爹的话,不要为家里的事分心,好好打仗,我等着你回来。”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吧你!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一九四六年河间8.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为甲处画线句写一段评点文字。(100字左右)9.孙犁的文字“寄至味于淡泊”。请以水生夫妻炕头对话(见乙处文字)为例对此加以赏析。10.从“鸡叫三遍”到结束,小说随时间推移切换场景,赏析其构思之妙。11.小说结尾的“嘱咐”只写了“说者”女人的言行,下面节选还详写了被“规劝”后“听者”宝玉的反应,两不相同而各尽其妙,请对此加以赏析。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袭人连忙解说道:“姑娘快别说他。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答案】8.答案示例:画线句以一怔一笑一哭瞬间变化的神态描写,透视出女人突然见到丈夫时惊讶、兴奋又委屈的复杂心情,刻画了深爱丈夫、吃苦耐劳的妻子形象。9.女人“想过我吗”“怎么想的”问得直白、具体,水生“吃鱼时想起”“打仗时不想”答得朴实、真诚,唠家常似的对白质朴平淡,饱含着水生夫妻对彼此的深情和生活情味。10.出村时女人要求去爹的坟上看看并讲述了老人家对抗战的支持;冰床滑行时两人争吵“快慢”刻画了女人的能干和乐观;水生下冰床时再次嘱咐展现女人的大义及必胜信念。三个场景顺时连贯且有层次地呈现了女人送丈夫上前线的情景,巧妙地呼应了标题且突显了主旨。11.答案示例:《嘱咐》写送水生上前线的再三嘱咐,塑造女人重情又大义、温柔又刚毅的形象,突显后方女性支持抗战这一主旨;贾宝玉以“咳”一声“走了”抵触规劝,以黛玉不说“混账话”反驳,形象地展现了他鄙弃功名利禄的叛逆性格,宝玉回应规劝的褒贬态度从侧面透视出宝黛共同的精神追求。【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鉴赏的角度,即“人物描写”,考生需要结合人物描写的方式进行评点。“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抽抽打打地哭了”,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女人”,“怔”“笑”“哭”,这连续的神态描写展现了女人突然见到丈夫时的表现;“怔”是因为没有想到丈夫会突然归来,所以流露出的是惊讶,“笑”是开心兴奋,因为一别八年的丈夫回来了,“哭”是因为委屈,丈夫一去八年,自己和公爹以及孩子担惊受怕。通过这些神态的变化可以看出女人对水生的爱、思念,塑造了一位深爱丈夫、吃苦耐劳的妻子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首先理解“寄至味于淡泊”的意思,然后结合水生夫妻炕头对话对此进行赏析。 “寄至味于淡泊”是说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寄托深远趣味、深厚情感。“淡泊”是指语言的平实,如女人问水生“你想起过我吗”“怎么想法”,语言直白、平实,而水生的回答是“想过”“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着那鱼,就想起了你”“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水生直言“想”,“吃鱼的时候想”,“打仗的时候不想”,这些话质朴而实在,没有华丽煽情的辞藻,却含有夫妻之间的深情。如女人问“想过我吗”“怎么想的”,又言“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这些朴实的言辞中包含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深爱;如水生直接回答“想过”,且直言“吃鱼时想起”“打仗时不想”,流露出在外作战时对妻子的牵挂。所以说“寄至味于淡泊”。【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构思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鸡叫三遍”到结束这部分场景切换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构思之妙。如鸡叫三遍女人送水生走的时候,先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女人讲述了老人对抗战的支持“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老人家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的照顾,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夜里一有风声,他就把我们叫醒。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的痰喘咳嗽。这些个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之后到了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冰床滑行的时候,夫妻二人争吵快慢,女人说“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可以看出女人的能干和乐观;最后在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之后,女人忍泪叮嘱“快去吧你!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展现出女人的民族大义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这三个场景按照时间顺序连缀起来,连贯且有层次感,呈现出女人送水生上前线的情景,而夫妻之间的对话又呼应了标题“嘱咐”,凸显了小说的主旨。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如本文,这篇小说是写女人身为妻子送丈夫上前线的故事,小说标题的“嘱咐”是妻子对丈夫的嘱咐,同时也是后方群众对前线抗战的“嘱咐”,小说的重心在后方,在妻子身上,所以小说最后只写了“说者”女人的言行,通过女人“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日本人在这里,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路,我们就能活。你记着爹的话,不要为家里的事分心,好好打仗,我等着你回来”“快去吧你!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这些“嘱咐”,塑造了重情又大义、温柔又刚毅的女性形象,突显后方女性支持抗战这一主旨。 如《红楼梦》这一章节,先写湘云的“嘱咐”,之后又详写了被“规劝”后“听者”宝玉的反应,这是因为《红楼梦》一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以写了“嘱咐”的言辞之后必然要展现被规劝者贾宝玉的反应,如宝玉直接说“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这一反应凸显出宝玉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展现出宝玉不与世俗相融的叛逆性格,之后宝玉又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宝玉对湘云和黛玉的不同态度展现了宝黛二人的共同精神追求。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小出塞曲(宋)陆游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①。金络洮州马②,珠装夏国刀。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③。【注】①龙韬:泛指兵书。②洮州马:宋时由洮州输入蕃马。③熊耳高:典出《汉书·刘盆子传》,意指敌人脱下的铠甲堆集高如熊耳山。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诗写法特点的一项是()A.巧用比兴B.虚实相生C.时空转换D.起承转合13.本诗描绘了一场全景式的战斗过程,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答案】12.A13.答案示例:从军队出塞、运筹帷幄作战准备起笔,继以“洮州马”“夏国刀”写装备精良、军威强盛,再借“风破肉”“雪平壕”描写环境艰苦,从侧面写战斗激烈,最后化用“熊耳高”典故展现敌人丟盔弃甲、我方大获全胜的画面,刻画了战术高超、英勇无畏的军队群像,表达了诗人的赞美及恢复中原的渴望【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本诗未采用比兴手法,而是描写军队出塞的阵容和塞外风雪苦寒的环境,并以用典手法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期望。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一句,先写军队出塞的事实,再赞美军队身经百战,主帅文韬武略运筹帷幄;“金络洮州马,珠装夏国刀”分别写军队所骑马匹和所携刀具均十分精良,展现出强盛军威。这些都是战前准备。“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写战士们穿过风沙进攻,风如刀割,攻打营垒而雪积满壕,突出塞外环境的苦寒艰难,也展现出战士们塞外战斗的艰苦激烈,是侧面描写。 “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则写战争结束,获得胜利,敌人丢弃的盔甲堆集高如熊耳山,用典故刻画敌人丢盔弃甲,己方获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英勇作战的军队的赞美,以及渴望北伐中原取得战争胜利的心情。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王安石传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日辄无,为诸弟所费用,家道屡空,一不问。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农田水利、保甲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③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知府韩维言之,帝问安石,安石曰:“此亦不足怪。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纷然惊异;况于二十万户百姓,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帝曰:“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④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①。”作《辩奸论》以刺之。⑤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注】①奸慝:邪恶之人。②儇慧:浮浅而狡猾。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经术正所以经世务()(2)众不能诎()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家道屡空,一不问()A.同样B.一概C.始终D.一样(2)安石傅经义()A.辅导B.附会C.辅助D.陈述16.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17.第⑤段画直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18.结合第②③段内容,概述能印证第⑤段王安石“不足”论的事件。19.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第④段苏洵的论断能成立吗?请对此加以评析。【答案】14.①.治理②.使……屈服15.⑴B⑵D16.答案示例:王安石的见解高深新奇,能凭借雄辩渊博来自圆其说,敢于按自己的意思办事,慷慨激昂有矫正世风、改变陋习的志向。17.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18.答案示例:创立新法并推广实施,印证“祖宗不足法”;有百姓以自残方式躲避保甲新法,仍坚持推行新法,印证“人言不足恤”。19.答案示例1:王安石生活节俭,不讲卫生,这被苏洵认为有违人情。以生活细节推断待人处事“不近人情”不合逻辑,何况不近人情的人未必就是品行不端的人,其实“友爱诸弟”的王安石是有人情味的。答案示例2:王安石认为所谓有学问的人其实见识浅陋;有人为抗拒新法断腕,认为是被人蛊惑;固执己见、不讲卫生,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有依据的,但不近人情的人未必一定是邪恶的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1)经:治理。句意:经术学问正是用来治理政务世事的。(2)诎:通“屈”,使……屈服。句意:大家都不能使他屈服(驳不倒他)。【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1)一:一概。句意:家境多次空竭,他一概不过问。故选B。(2)傅:陈述。句意: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议论”,见解;“高奇”,高深新奇;“济”,对……有益,此处指弥补自己的观点;“果”,果敢;“自用”,宾语前置,用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矫”,矫正。【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 “强忮”是“性”的谓语,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可否”是“无”的宾语,不管对错,在其后断开;“所见”是“自信”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最终划分为: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是指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要求在②③段中找到印证内容,即展现王安石不惧天变、祖宗之法和人言的事件。第二段中“变风俗,立法度,方今之所急也”“于是农田水利、保甲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可见,他要求变法,创立新法并在天下推广实施,体现他不畏祖宗之法。第三段中,“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知府韩维言之”,王安石认为“此亦不足怪”,连士大夫看到新法尚且惊讶难以接受,那么多百姓中难免有愚蠢而被迷惑鼓动的人,“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怎能因为这种人而不敢有所作为呢?可见他不畏人言,仍旧坚持推行新法,敢于作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要求分析苏洵“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的论断是否成立,开放式作答,可认为成立也可认为不成立。这句话意思是:这是不近人情的做法。像这种人很少有不奸慝大恶的。所谓不近人情的做法是“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生活节俭,衣服和脸脏了都不清洗。这种做法不符合普通人的习惯,所以苏洵认为其“不近人情”。但单从个人卫生习惯来推论人的品性是片面的,故而学生应该从前文中找出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来作为例证,证明他的推断是否合理。若从“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日辄无,为诸弟所费用,家道屡空,一不问”来看,他对弟弟们十分友爱,自己的俸禄都被弟弟们用了也并不过问,可见他也有人情味,并非完全地不近人情。若从“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可见,他是个自恃才能、固执倔强的人,“自信所见执意不回”,为说明自己才能而批驳“有学问的人其实见识浅陋”,自视甚高;变法时,“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这是一桩令人震惊的惨事,但他却“此亦不足怪……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认为这是被人蛊惑,不必为此而停下变法的作为,可谓冷静到无情的地步;这种固执从为人处世到个人习惯上皆有体现,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也有依据。但“不近人情”者未必就是奸邪之人,故而苏洵的推论仍不能完全成立。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对诸位弟弟十分友爱,他的俸禄拿回家中,几天就没了,被诸位弟弟所耗费使用,家境多次空竭,他一概不过问。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农田水利、保甲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在天下颁布执行。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有切掉自己手指、砍断自己手腕的人,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神宗问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说:“这些事我固然还没有知道,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今天士大夫对于新政,尚且吵吵嚷嚷感到惊异;何况二十万户百姓,必然会有由于愚蠢而受到别人蛊惑煽动的人,怎能因为这种人而不敢有所作为?”神宗说:“听取百姓的各种意见就能取得成功,百姓的意见也不能不畏惧。”王安石还没有显贵时就已经名震京师。他不好奢华,自称是最为节俭,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换,脸上脏了也不洗,人们都认为他这样很贤达。蜀人苏洵则说:“这是不近人情的做法。像这种人很少有不奸慝大恶的。”并作了《辨奸论》文以讥刺他。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重建平山堂记(清)魏禧①平山堂距扬州城西北五里许,宋欧阳文忠公所建。公守郡时当庆历末,天下太平。公治尚宽简,故获兴是役,与宾僚饮酒赋诗其中。自堂建后,扬州数遭兵祸;今六百余年,废兴不一,至于荡为榛芜,盗披为浮屠;□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登临者,慨然有岘首之思①焉!②今金公②前守斯郡,政既成,慨先贤之不祀,郡之最胜地久废,与乡大夫汪君蛟门谋廓然新作,不以一钱会诸民,五旬而堂成。有堂有台,其后有楼翼然,以祀文公。轩敞巨丽,吐纳万景,视文忠当日不知何如,而金公化民善俗之意,亦因可以推见。 ③盖扬俗五方杂处,鱼盐、钱刀之所辏,仕宦豪强所侨寄,故其民多嗜利,好晏游,以相夸耀。非其甚贤者,则不复以文物为意。公既修举废坠,时与士大夫过宾饮酒赋诗,使夫人耳而目之者,皆欣然有山川文物之慕,家吟而户诵,以文章风雅之道,渐易其钱刀驵侩之气。而扬土洿曼平衍,惟此山差高,足用武之地。公建堂其上,又习以俎豆③之事,抑将以文事靖兵气焉?④公名条之山阴人。丁巳仲秋,余客扬州,公适自江南来摄盐法,乃停车骑,步趾委巷,而揖余以记见属。余惟平山堂以欧阳公名天下。嗟乎!地以人重,其自此远矣!【注】①岘首之思:晋布羊祜在襄阳有政绩,当地人在晚首山建庙立碑纪念他。②金公:指金镇,曾任扬州知州。③俎豆:古时祭祀用的礼器,泛指礼乐仪式。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且B.则C.然D.而21.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述了欧阳修在扬州治政的业绩。B.欧阳修宴请宾客庆祝平山堂建成。C.平山堂几成废墟甚至强占为寺庙。D.登临平山堂故地的人睹物思先贤。22.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23.结合文末“地以人重”的寄语,评析金镇公重修平山堂的意义。【答案】20.D21.B22.答案示例:紧承开篇平山堂废坠现状,记述了金、汪二人不取民财将平山堂修建一新的惠政,引出下文金公重修平山堂用意的叙议。23.答案示例:欧阳修治尚宽简,扬州因他更闻名;金镇追慕先贤践行“地以人重”的理念,重建平山堂期望以文治教化改造扬州市井嗜利的陋习,这一行为揭示了愿惠政、有作为才能流芳后世的道理,对后人有启示意义。【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前句“堂建后,扬州数遭兵祸;今六百余年,废兴不一,至于荡为榛芜,盗披为浮屠”,写是平山堂建成后的种种遭遇,而后句“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说的是这个地方因为欧阳公的原因而更加名闻天下。前后形成对比、递进关系。A.表并列或递进等;B.表承接、假设、条件等;C.表转折;D.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递进等。D.“而”既有递进又有与前面对照的意思。故选D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宴请宾客庆祝平山堂建成”错,原文是“公守郡时当庆历末,天下太平。公治尚宽简,故获兴是役,与宾僚饮酒赋诗其中”,只是说“饮酒赋诗其中”,没有说宴饮是为了“庆祝平山堂建成”。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二段结构上承上启下,第一段末尾写到平山堂废坠现状,“自堂建后,扬州数遭兵祸;今六百余年,废兴不一,至于荡为榛芜,盗披为浮屠”;而第二段写到平山堂的重建,“今金公前守斯郡,政既成,慨先贤之不祀,郡之最胜地久废,与乡大夫汪君蛟门谋廓然新作,不以一钱会诸民,五旬而堂成”,记述了金、汪二人不取民财将平山堂修建一新的惠政,接着写“而金公化民善俗之意,亦因可以推见”,引出下文金公重修平山堂用意的叙议。【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段写“公治尚宽简,故获兴是役,与宾僚饮酒赋诗其中”“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欧阳修治尚宽简,扬州因他更闻名;第二段写“今金公前守斯郡,政既成,慨先贤之不祀,郡之最胜地久废,与乡大夫汪君蛟门谋廓然新作,不以一钱会诸民,五旬而堂成”,“而金公化民善俗之意,亦因可以推见”,金镇追慕先贤践行“地以人重”的理念,重建平山堂;第三段写“盖扬俗五方杂处,鱼盐、钱刀之所辏,仕宦豪强所侨寄,故其民多嗜利,好晏游,以相夸耀”,扬州市井嗜利,“公既修举废坠,时与士大夫过宾饮酒赋诗,使夫人耳而目之者,皆欣然有山川文物之慕,家吟而户诵,以文章风雅之道,渐易其钱刀驵侩之气”,金公期望以文治教化改造扬州市井嗜利的陋习。这一行为揭示了愿惠政、有作为才能流芳后世的道理,对后人有启示意义。参考译文:①平山堂距离扬州城西北五里左右,是宋朝欧阳文忠公所建。欧阳公做守郡时正值庆历末,天下太平。欧阳公治理崇尚宽大简便,所以得到兴建平山堂的这个差事,他与宾客同僚在其中饮酒赋诗。自从平山堂建后,扬州多次遭受兵祸;到如今六百多年,废掉重建这样的情况很多次了,以致于被洗劫为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被强盗拆分做寺庙;然而这个地方因为有欧阳公的原因,更加在天下出名。那些登临的人,情绪激昂慷慨像襄阳人思念羊祜那样思念欧阳公! ②如今金镇金公先前治理这个郡,政事已经大成,慨叹先贤没有得到祭祀,郡里最美好的地方长久荒废,就与同乡大夫汪蛟门君商量扩大其规模重新建造,不从百姓那里搜刮一钱,五个月平山堂就建成了。有堂有台,平山堂后面还有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守护,来祭祀欧阳文公。平山堂宽敞美丽,吞吐万景,与文忠公当日相比不知怎样,而金公教化百姓使风俗向善的心意,也由此可以推想看见。③大概扬州风俗居民复杂,鱼盐等商贩、钱财等都储存在这里,有很多高官豪强都寄居在这里,所以那里的百姓大多贪图利益,喜欢宴饮游乐,来互相夸耀。不是其中那些很贤德的人,就不会把文章风物放在心上。金公已经修建了将要废弃的平山堂,时常与士大夫和拜访的宾客饮酒赋诗,使那里的人耳听而眼见,都高高兴兴地有游览山川喜好文章风物的羡慕之情,家家户户吟诵,用文章的风雅之道,渐渐改变了那些金钱市侩的习气。而扬州土地低洼平坦,只有这座此山最高,足够成为施展才华的地方。金公在上面建造平山堂,又熟习礼乐仪式等事,或许是用文事压制兵气吧?④金公名条上写的是山阴人。丁巳年的仲秋,我客居扬州,金公正巧从江南来整顿盐法,于是停下车马,走到趾委巷,而拜托嘱咐我作记。我只知道平山堂因为欧阳公名闻天下。哎!地方因为人而被看重,平山堂从此更会声名远播了!三、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争论对错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有人认为解决问题最明智的方式是不争对错。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争与不争波涛与波涛之间的碰撞,会产生美丽的浪花。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争论呢?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家人之间的争论,同学之间的争论常常发生,有些争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有些却有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我要说:我们要争论,更要正确、合理地争论。争论“争”字体现了一种勇气,一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们平时不是遇到很多疑难、困惑吗?这时候,我们要敢于争论,打破迷信的束缚和权威的压抑,努力发表个人的见解。当欧洲正处于牛顿的“微粒说”一统天下的时候,一位普通的物理教师玻尔却敢于对此提出疑问,坚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后来闻名全球的光的“波动说”。试想,没有勇气的人又怎能向权威挑战,为寻求真理而不顾一切呢?当然,我们在争论时还要注意方法的正确与合理,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以理服人——有理不在声高嘛。事实上,光凭一时的冲动是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的。勇气只是火箭的动力,要把火箭发射到宇宙还需要正确的操作与合理的方法。所以,我们在争论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注重方法,讲究风度。假使只顾向前冲,不懂争论的策略,那么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事情办糟,甚至会撞得头破血流。 争论的前提是争论的问题有可“争”之处。我们要避免无谓的争论,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如果你多想想别人的好处,对于因关心自己而表示反对的人心存感谢,那么,你就不会因别人的意见与你不合而懊恼了。因为任何肯花时间对你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必然和你一样对同一件事情表示关心。把他们当作帮助你的人,或许就可以把别人的反对升华为真诚的友谊。因此,如果明明自己不对,就不要为了个人面子和尊严而固执己见。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勇于因自己的错误而向别人道歉。避免无谓的争论,同时,我们还需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面对别人的挑战——尤其是态度比较蛮横的挑战,人有一种天然的自卫心理。这时我们需要冷静,需要自制,千万不能让冲动之火,烧毁理智的缰绳。我们的时代为青年人创造了畅所欲言的环境,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特别是对一些原则问题,我们要敢于争论。没有“争论”的时代是可悲的,没有争论的民族是可怜的。“争”出成果,“争”出进步,将争论引进我们的学校、社会,我们的国家将步步强盛,日日繁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出了一对看似矛盾的观点,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应当争论对错,但是有时候争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最明智的方法是不争。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争论,何时争何时不争,如何争等等,就是考生需要思考并辩证分析的问题。首先,遇到原则问题,我们要敢于争论对错,尤其是面对“权威”“专家”,我们要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亲人、朋友相处中的一些小问题、小碰撞,真的没有必要非要分出对错,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有些事也没有对与错的标准;还有,面对一些胡搅蛮缠之徒,或者根本不明事理的人,有时争论是没有意义的,还不如置之不理。当然,即使是有必要的争论,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采用合理的方法去争论,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可以说,如何处理好争论,既能达成共识,又能收获尊重和友谊,真的是一门学问。考生在论述时,既要从不同角度辩证分析“争与不争”,也应当认识到争论的意义,无论对个人成长、发展,国家兴旺,还是真理的出现,正确而必要的争论都是必不可少的。立意:1.勇敢挑战,该争则争。2.不争是大智慧。3.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