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3697
大小:453.3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5-01-06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限∶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等信息可知,被分封的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统治,形成了自己封国的民众,与周天子的联系逐步削弱,说明封国有一定的自身地缘政治的性质,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一个诸侯国,没有与其他诸侯国纷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不能说明失去作用,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诸侯国的状况,体现不出挑战王室,排除D项。故选B项。2.阅读下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最恰当的是()史料结论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鞅变法限制贵族特权,实现富国强兵B(唐)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C隋氏……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隋朝粮食和物资的积储以官方为主D汉兴以来,相与同编户齐民……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选项有关的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唐)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知,唐高祖李渊汇集儒、释、道各种学派一起讲论学术,儒学方面有徐文远讲《孝经》,佛教方面有和尚惠乘讲《波若经》,道教方面有道士刘进喜讲《老子》,说明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B项正确;根据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可知,体现了商鞅变法通过什伍连坐等凡是对民众的控制,不能限制贵族特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赠赉勋庸,并出丰厚”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隋朝时期天下义仓积储丰富,粮食充裕,经济发展,还赏赐特殊贡献的人,没有强调隋朝粮食和物资积储的主导力量,排除C项;根据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豪强地主力量强大,而不是诸侯王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3.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发展B.社会政治环境C.儒学地位动摇D.士人群体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清谈、追求洒脱的魏晋风度是在士族阶层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残杀,政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大夫逃避现实政治黑暗、崇尚玄学时形成的人生观,即魏晋风度的形成主要是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魏晋风度的形成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学动摇是魏晋风度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士人群体扩大并非这个时代形成魏晋风度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4.《辽史》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大一统局面最终形成B.猛安谋克制势在必行C.南北面官制的合理性D.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可知北方的游牧民族,习惯畜牧和草原生活;根据材料“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可知居住在靠南疆域的汉人,依赖农耕生存。面对南北的巨大差异,提出了分开管理的要求,这说明南北面官制的具有合理性,C项正确;辽政权并没有统一中国,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5.南宋时期,刻版印书业发展较快。南宋时期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作坊的刻工多至百人,还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以及可称为日用百科全书的《酬世大全》。宋刻本古籍也成为历代藏书家的珍品。上述材料可说明南宋时期()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C.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D.宋朝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南宋时期出现规模较大的刻书作坊,刻书种类多,说明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和产业化,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户数、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但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刻版印书指的是雕版印制,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所以广泛应用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朝后期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是《荆湖北路熙宁十年(1077年)各税务商税额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发展为全国商业贸易中心D.基本形成区域性商贸网络【答案】D【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荆湖北路熙宁十年(1077年)各税务商税额分布示意图》”,呈现了北宋荆湖北路区域性贸易网络的状况,D项正确;商业贸易发展并不代表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排除A项;无数据对比,不能得出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B项;仅从示意图中,不能得出其为全国商业贸易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7.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下列两首诗歌可用于说明,由唐至宋()脱鞍哲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递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赵恒《劝学诗》A.门第观念趋于淡化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C.民族战争逐渐减少D.治国方略发生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书中自有颜如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人尚武,更多的是通过从军来获得社会地位,而宋朝重文轻武,更多的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反映了宋朝治国方略发生变动,D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控制的松弛,排除B项;宋朝时期,战争并不少,排除C项。故选D项。8.明代,言官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言官的弹劾权来自于皇帝授予,依附于皇权,遭受弹劾的官员最终由皇帝决定去留,这表明了明代专制皇权得以强化,C项正确;言官权力不断扩大只是表面现象,其品秩不高,依附于皇权,排除A项;言官的设置有利于纠劾百官不法行为,改善政治生态,澄清国家吏治,排除B项;D项“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9.清中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繁荣,《双林镇志》曾记载:“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茶馆食肆中醉酒呼号者亦复不少矣”。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B.小农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C.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农村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可知清代中期的双林镇附近农民以丝织业为主业,而不再进行农业生产,这反映了该地区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雇佣经营的现象,因而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排除A项;清代中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并没有严重受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10.1866年,奕诉奏请添设“天文算学馆”,建议选取30岁以下的满汉官员经考试入馆学习天文算学,这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士大夫们看来,让举人、优贡等正途人员去学习天文算法、营造器械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简直是儒林奇耻。据此可知()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缓慢B.新式教育缺乏广泛群众基础C.洋务派主张变革封建制度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异常艰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天文算学馆的创办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非常艰难,D项正确;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1872年华侨陈启源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且洋务运动兴办近代教育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对新式教育的态度,无法普通民众的态度,排除B项;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以西学为手段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1.1878年创办的中兴煤矿是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矿业,1916年成为北洋军阀以私人名义经营的产业,1928年国民党党内上层人物逐步接管营业管理权。1914至1934年间其盈亏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可推断出()1914—1934年中兴煤矿盈亏情况统计图A.外国资本的经济掠夺得到遏制B.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政治特权C.民族工业发展与时局紧密相关D.官僚资本膨胀阻碍了经济发展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时期中兴煤矿发展较好,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煤矿发展处于下坡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社会相对稳定,煤矿发展好转,说明民族工业发展与时局紧密相关,C项正确;近代外国具有资金、技术优势,而且受不平等条约保护,因此其经济侵略并未得到遏制,排除A项;民族工业发展受政治影响,“取决于政治特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才逐渐发展,只能反映部分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2.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3月18日,离开了延安3月25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7月1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8月3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9月23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化砭战役与其后的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并称陕北的“三战三捷”,这三战,打破了国民党军3个月内结束陕北战事的企图,稳定了西北局势,在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根据材料“3月25日,在高家唸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可知,材料中的历史背景是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C项正确;材料事件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非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B项;D项与七届二中全会有关,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13.1954年8、9月间,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在受访民众中,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占43%,这比其在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认为不应该承认中国的民众只占了24%,且比上次调查降低了8%。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国际因素应是()A.印度支那停战协定的签署B.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C.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D.北大西洋公约的建立【答案】A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54年8、9月间,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这比其在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可以看出在1954年,法国民意调查显示,占43%的民众认为应承认中国政府,比之前还有所提高,而这一变化得益于1954年,日内外国际会议的召开,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A项正确;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共体形成的时间是196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为了对抗苏联在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的扩张而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2010年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20.5倍;中国对外贸易年增长率达到了16.3%,在32年间完成了144倍的飞跃式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B.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1979—2010年,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了局部调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其中的具体内容,B项正确、排除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15.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是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诸神和英 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①在两流域,④在古希腊地区,C项正确;②在北非埃及地区,③在印度,排除ABD项。故选C项。16.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0年,西亚、北非、中亚甚至南亚部分地区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制度等逐渐受某一域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新的特点。这一域外文化的传人直接得益于()A.波斯帝国建立B.佛教广泛传播C.腓尼基人西迁D.亚历山大东征【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建立起地跨亚非的欧的大帝国,推动了希腊文明的东传,因此西亚、北非、中亚甚至南亚部分地区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新的特点,D项正确;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位于西亚,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受某一域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新的特点”不符,排除A项;佛教属于南亚地区宗教,与材料“受某一域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了新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腓尼基人西迁并未影响到南亚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材料二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东方"天朝大国"的割地赔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是否应当像日本那样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最先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提出“东方民族”之说。1901年,他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他叉写出《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通过对中国民族多元性和混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左鹏《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阅读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背景。【答案】(1)现象:蛮夷戎狄产生华夏认同。原因:生产力发展;农业进步;向中原移民;与汉族频繁接触;华夏文化的优越性。(2)背景: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长期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现象,由材料一“(蛮、夷、戎、狄)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蛮夷戎狄产生了华夏认同。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可知,生产力发展,农业进步;据“移居中原”可知,向中原移民;据“主动向‘华夏’靠近”可知,与汉族频繁接触;据“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文化的优越性。【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割地赔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据“(日本已)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据“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等信息可知,中国长期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材料二《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县别党派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2456人占参议员总数30.34%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5640人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2)措施:实行普选;实施参议会制度;推行"三三制"。(任答2点即可)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日积极性);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政权建设的尝试;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任答2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根据材料"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知这一制度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材料"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可知,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理由: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分析出,三省六部制是在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根据材料"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可分析出,隋唐的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可知,共产党员占总数的30.34%,即三分之一、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中的三三制;根据材料"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可知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包含了绝大多数人,实行的是普选制及参议会制度。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选制,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御日本的侵略,争取抗战的胜利,通过在陕甘宁边区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尝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材料二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凡常住人口2万人以上的居民点被列为市;2000人以上而同时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列为镇。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自1955年的设市标准实施后,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新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是依赖本地资源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新建工矿企业为依托的新建城市,如包头、克拉玛依、白银、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原城市被取消了城市地位。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1949到1957年间,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比率亦由10.6%升至15.4%。——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答案】(1)表现: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城市大学的发展。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2)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的推动,国家工业化展开;城市化的加快;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分析题。表现:根据“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得出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根据“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得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根据“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得出城市大学的发展。影响:根据“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得出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从思想解放的角度概括可得出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的材料分析题。原因:根据“1955年,国务院公布了市和镇的设置标准”中的时间信息,可得出新中国的成立;根据“中国推动的五年计划以及国家城市发展策略都建基于这些市镇单位。”可得出一五计划的推动,国家工业化展开;根据“至1957年,全国城市增至179个,其中71个是新设的。”得出城市化的加快;根据“这些发展体现了新政府由沿海转入内陆的新的工业化空间政策,城市发展动力在空间上出现变化。”以及材料的时间可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以就现代化问题提出如下一组命题:(1)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2)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个人解放)问题,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3)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愈需要权力集中;(4)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5)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根据材料,围绕“中国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现代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论述:中国现代化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启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更需要依靠强大政权力量支持,且展过程比较艰难。19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在以洋务派为首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晚清工业现代化的历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一穷二白,为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开展土地改革等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 年又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注意工业化。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依靠政权的力量,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总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工业落后的国家不仅在工业化启动时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而且在深入发展时同样需要国家政治的推动,促进工业的发展。示例二论点: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论述: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农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壮大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转变,继而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总之,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解析】【详解】本题为观点论证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首先,围绕“中国现代化”,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可以提炼出论题“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根据材料“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提炼出论题“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围绕所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论述,如:中国现代化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中国现代化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启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更需要依靠强大政权力量支持,且展过程比较艰难。19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在以洋务派为首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晚清工业现代化的历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一穷二白,为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稳定物价、开展土地改革等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又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注意工业化。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依靠政权的力量,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或者,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农村势力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农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壮大了中国革命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在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转变,继而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正确性,如:总之,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工业落后的国家不仅在工业化启动时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而且在深入发展时同样需要国家政治的推动,促进工业的发展。或者,总之,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