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4429
大小:52.9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5-01-06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南充高中高2021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加强民族史诗保护与传承,推动史诗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亟须充分挖掘和阐发史诗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用民族史诗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民族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记录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史诗遗产中蕴含的独特精神标识,突出各民族史诗中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历史自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民族史诗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民族史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用史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力,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研究成果,加强对民族史诗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再现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百川归海的壮阔发展历程,用史诗遗产中闪耀的中华文明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民族史诗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基因,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华彩篇章。作为“一带一路” 上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玛纳斯》等民族史诗不仅在我国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而且在丝路沿线国家传播广泛。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在给联合国提议“设立《玛纳斯》史诗一千周年国际年”的决议草案中提到,《玛纳斯》因其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在中亚地区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一部《玛纳斯》,成为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典范。用民族史诗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化史诗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史诗中蕴含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绽放出绚丽的新时代风采。(摘编自杨涛《让民族史诗绽放新时代风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史诗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B.用史诗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明,并使其成为-种文化自觉。C.《玛纳斯》在新疆地区、丝路沿线国家都有广泛影响,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D.如果不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前提,就无法推动文明交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对《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的评价引出论题。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民族史诗的重要意义,层次清晰明了。C.文章引用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给联合国的决议草案,是为了证明《玛纳斯》作为文化瑰宝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不菲价值。D.全文围绕《玛纳斯》开展说理,以《玛纳斯》的影响为例阐释民族史诗的影响,有理有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史诗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B.文化典范《玛纳斯》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所以一直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国家研究成果,有利于用史诗照亮复兴之路。D.挖掘并发扬史诗中跨越时空与国界的当代文化精神,让民族史诗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新时代风采。【答案】1.D2.B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D. “就无法推动文明交流”错误。由原文“用民族史诗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可知,选项过于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总分总”有误,文章最后提出具体做法,并非对开头的回顾总结;“层层递进”错误,文中三个分论点“民族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滋养”“民族史诗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民族史诗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基因,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华彩篇章”是并列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所以一直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错误。由原文“《玛纳斯》因其宣扬全人类共同理想和价值,在中亚地区悠久的历史中一直是维系和团结各民族的重要纽带”可知,选项因果颠倒。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雅”的认可与批准。“俗,习也。”“俗” 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材料二: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的突出的外在表征。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 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雅”往往与“正”“礼”紧密联系,种种文化经典由于具有“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B.基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雅俗之辩至今仍风头不减,广泛存在于审美趣味、经济与市场等诸多的层面。C.作者列举黄山谷、梅圣俞、苏东坡的事例,意在证明宋朝诗歌的创作开始走上了“雅俗共赏”的道路。D.“雅俗共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要“俗不伤雅”才成,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5.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范畴的一项是()A.熟语、杂谈、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B.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春秋》。C.以声情并茂的形式来叙述历史演义故事的“说书艺术”。D.傩戏、皮黄、秦腔、梆子等具有狂欢性质地方戏曲。6.班级将举行“品鉴诗词,雅颂其情”的语文活动,试结合材料二的观点,从“雅俗共赏”的角度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答案】4.D5.B6.①语言。词作语言保留了口语特点,如“念去去”“更那堪”“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等,但同时又添加了寒蝉、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使语言在通俗晓畅的同时也典雅清丽,做到了俗不伤雅,雅俗共赏。②情感。雨后分别,愁情满怀。词人借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凄惨悲切的心情,词人所写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抒发的离别深情乃人之常情,都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由原文“‘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知,文中只是说曲是最俗的文学形式经过雅化或文人化还雅不到词的地位,所以“曲作为最俗的文学形式最终也难登大雅之堂”属于无中生有。并且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春秋》属于“五经”,是儒家经典,属于“雅”的范畴。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可知,要雅俗共赏就要俗不伤雅。《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念去去”“更那堪”“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等词作语言保留了口语特点,但同时又添加了寒蝉、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使语言在通俗晓畅的同时也典雅清丽,做到了俗不伤雅,雅俗共赏。《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了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的冷清凄苦的环境,词人借冷清凄苦的气氛,烘托了离别时凄惨悲切的心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所写的日常生活具有普遍性,抒发的离别深情乃人之常情,都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实现雅俗共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战士孙犁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笑了,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怎样?”我问他。“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有删改)文本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大船追的很紧。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的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声!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孙犁《荷花淀》节选)文本三孙犁,“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他曾说“我愿意看到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接近悲惨的东西”,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也写战争,但没有断壁残垣、硝烟烈火,看不到污血泪痕、哀鸿遍野。”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围绕“战士”这一标题,塑造了“掌柜”“民兵”“伙计”“村干部”等一系列的战士形象,讴歌了抗战军民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和民族精神。B.文本一中关于店铺掌柜老婆的情节,通过外貌、语言等正面描写突出女子邋遢、泼辣、小气的特点,与上文店主的干净、寡言、大度形成对比。C.文本一结尾看似闲笔,实则凸显了“战士”不仅在战场上能勇敢杀敌,而且在生活上能自立自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使小说的主旨得到升华。D.文本二开头部分用诗意的语言描写女人月下编席的场景和月光下的白洋淀,营造了一种优美、宁静的氛围,也符合孙犁“诗体小说”这一特点。8.文本一中作者对“战士”故事的讲述采用了不同的视角,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文本三中划横线句子理解。【答案】7.B8.变化:前三次买肉都由“我”讲述“战士”的故事,塑造了几个伤残战士的特别形象,第四次买肉则转为由村干部讲述伙计“战士”英勇上战场杀敌的故事。 作用:①开始使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使“战士”的故事真实自然,“战士”的形象具体亲切;②后来加入村干部的讲述,扩大了叙述视角,弥补了“我”的有限视角狭窄的不足,拓展了叙述空间。③“战士”故事讲述者的增加,使故事富于变化,进一步强化了“战士”英勇善战、爱国献身的特点,使“战士”形象更丰满,使小说主题意蕴更丰厚。9.①这句话揭示了孙犁战争类题材小说的特点,虽然也写战争,但却从不正面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惨烈,而是通过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场面来侧面表现战争。②文本一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却并没有具体描绘战争的场景。最后写伙计参与的那场战争,将重心放在战前及战后,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文末写到肉铺比以前更红火,让读者感受到军民一心取得抗战胜利的希望。③文本二中作者通过写荷花淀的旖旎风光以及这些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写战斗场面。虽是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却没有持久的战斗场面描写,甚至没有战斗的紧张气氛,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外貌、语言等正面描写”错误。文中没有对女人语言的正面描写。“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是转述的话,不是直接的语言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的把握能力。变化:前三次去买肉都是用过“我”的叙述来讲述“战士”的故事,如“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写出了这几个伤残战士合股开合作社卖猪肉的故事,塑造了这几个伤残战士在生活中自立自强的特殊形象。“我”第四次去买肉并没有遇到这几个战士,而是遇见一个村干部,“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所以第四次买肉则转为由村干部讲述伙计“战士”英勇上战场杀敌的故事。作用:前三次去买肉,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所以“战士”的故事更真实自然,“战士”的形象更具体亲切。 第四次去买肉,开始由村干部来讲述这几个战士的故事,而村干部讲述的是伙计指挥民兵们作战,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这些事“我”所不能看到的。所以加入村干部的讲述,扩大了叙述视角,弥补了“我”的有限视角狭窄的不足,拓展了叙述空间。文章前三次“我”去买肉,是从生活的角度来写伤残军人,而文章第四处“我”去买肉是由村干部之口来写这几个伤残战士的战场生活,所以“战士”故事讲述者的增加,使故事富于变化,进一步强化了“战士”英勇善战、爱国献身的特点,使“战士”形象更丰满,使小说主题意蕴更丰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把握能力。这句话写到“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也写战争,但没有断壁残垣、硝烟烈火,看不到污血泪痕、哀鸿遍野”,这体现了孙犁战争类题型小说的题材的特点,虽然也写战争,但是不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写是写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从而通过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的场面来侧面表现战争。文本一写到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可见这是描写战争年代的小说,文章的主题部分是写“我”四次经过草桥到河对岸的镇子上去买肉,并没有具体描写战争的场景。“我”第四次去买肉的时候,村干部对“我”讲述了伙计参与的那场战争,但是只是写到战争之前,我们的队伍派了人去抬他们,而他们去要求抬他去山顶指挥作战,然后又交代了这次战争的结果,结果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将重心放在战前及战后,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文本一的结尾村干部临别告诉“我”要找他们就去城南庄,并且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让读者感受到军民一心取得抗战胜利的希望。文本二首先写到水生嫂夜里坐在院子里边等水生边编席子,描写了荷花淀的旖旎风光,后来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这些妇女探望丈夫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敌人,她们摇着小船进入了荷花淀,然后遇到了埋伏在荷叶下的男人们,最后将敌人的大船击沉,作者通过写荷花淀的旖旎风光以及这些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写战斗场面。本处虽然描写了一场伏击战,但是没有写激烈的战争场面,甚至没有战斗的紧张气氛,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十一年春正月,上作飞山宫,后特进魏征上疏,以为:“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返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二月甲子,上行幸洛阳宫,有被谴者。魏征谏曰:“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 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此陛下所亲见,奈何欲效之乎!”上惊曰:“非公不闻此言。”五月壬申,魏征上疏,以为:“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且以隋之府库、仓廪、户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拟伦!然隋以富强动之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伏愿取鉴于隋,去奢从约,亲忠远佞,行畴昔之恭俭。”八月甲子,上谓侍臣曰:“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朕时与左右猎于后苑,无一事烦民,夫亦何伤!”魏征曰:“先王惟恐不闻其过,陛下既使之上封事,止得恣其陈述。苟其言可取,固有益于国;若其无取,亦无所损。”上曰:“公言是也。”皆劳而遣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昔者四方A未定B常以德C义D为心E旋以海内F无虞G渐加骄奢H自溢11.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及相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咎,在材料一中是“责怪”之意,与《游褒禅山记》中“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的“咎”意义相同。B.讽,在材料一中是“暗示”之意,与《张衡传》中“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中“讽”字意义不同。C.陛下,在此指唐太宗。而“陛”本意指殿前的台阶,《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中“陛下”即为“殿前的台阶下”之意。D.诚,在材料二中是“确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字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魏征反对唐太宗营造飞山宫。以隋炀帝穷奢极欲,最终导致民穷国亡、身死人手为例劝谏,希望唐太宗深思。 B.材料一中,魏征不赞同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时降罪他人。以隋炀帝把各地献食多少做为赏罚的根据为鉴,劝谏唐太宗不要忘记出行的本意,使唐太宗警醒。C.材料二中,魏征认为此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这个观点极不满意。D.材料二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最初的“恐人不言”到如今的“不悦人谏”的变化,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同。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2)公向未道时,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答案】10.BEG11.A12.C13.(1)应当深思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我大唐得天下的原因,撤掉高大的殿宇,安居低矮的宫殿。(2)你之前未讲时,我自认为(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此惊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四方未定”是主谓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定”后即B处断开;“以……为”是固定搭配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心”处即E处断开;“无虞”是“海内”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虞”后即G处断开。所以,应在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责怪’之意”错误。意义不同。“灾祸/责怪”。句意:灾祸必然到来。/出来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些想要出来的人。B.正确。“暗示/用委婉的言辞规劝”。句意:从前隋炀帝暗示各地郡县进献食品。/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C.正确。D.正确。句意:确实如你说的。/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唐太宗对这个观点极不满意”错误。由原文“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可知,唐太宗不是“极不满意”,是感到“疑惑不解”,并询问原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峻宇”,高大的殿宇;“卑宫”,低矮的宫殿。(2)“向”,从前;“所行”,所做的事;“及”,等到。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十一年春正月,唐太宗营造洛阳的飞山宫,(不久)后,特进(官职名)魏征上疏说:“隋炀帝依仗国库富足,国力强大,不考虑后患,穷奢极欲,使老百姓贫穷困苦,以至于自己被人杀死,国家也成为废墟。陛下拨乱反正,应当深思隋朝灭亡的原因,我大唐得天下的原因,撤掉高大的殿宇,安居低矮的宫殿。假如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增修扩建,承袭旧的宫殿又加以华丽的装饰,这便是以暴虐代替暴虐,灾祸必然到来,江山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能不好好考虑吗!”二月甲子(初九),太宗出巡到洛阳宫,有官员被降罪。魏征劝谏道:“这并非陛下巡幸各地的本意。从前隋炀帝暗示各地郡县进献食品,视其进献多少做为赏罚的根据,所以天下百姓叛离。这是陛下亲眼所见,为什么又要效法他呢?”太宗惊叹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类话。”五月壬申日,魏征上奏疏说:“陛下从善如流的心志不如以前,闻过必改的方面比过去少,谴责惩罚渐多,逞威发怒越来越严厉了。而且当年隋朝府库仓廪的充实与户口甲兵的强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强频繁劳作以至国家危亡,我们自知贫弱与民清静而使天下安定;安定与危亡的道理,明明白白就在眼前。希望陛下从隋朝吸取教训,去除奢侈遵从节约,亲近忠良远离邪佞,施行过去的恭谨勤俭。”八月,甲子(十二日),太宗对侍臣说:“上密封的奏章的人都说朕游猎太频繁。如今天下无事,武备的事不能忘记,朕时常与身边的人到后苑射猎,没有一件事烦扰了百姓,这有什么害处呢?”魏征说:“先王惟恐听不到他的过错。陛下既然让大臣们上密封的奏章,就应该让他们无拘束地陈述意见。如果他们的话可取,自然会对国家有利;如果不可取,也没有损害。”太宗说:“你说得很对。”对上密封奏章的人都给予慰问后让他们回去。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行为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通,人民的心悦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终究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我做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陛下)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陛下)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陛下啊)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实在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确实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之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此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的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夜飞鹊周邦彦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怀人之作,词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实写送别情景,虚写别后怀念,惜别怀人之情,写得深婉动人。B.露凉有月的夜晚,别情依依,不觉天已向晓。“斜月……沾衣”三句,既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别情的凄恻。C.从旅舍到渡口的送行,马也似理解人意,纵使人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以马拟人,又从马的方面写人的离情。D.全词写的是惜别怀旧之情,但感情基本不直接流露,而主要于写景、叙事、托物上来表现,含蓄蕴藉,但感人至深。15.有人认为周邦彦的这首词有一种类似小说的“故事性”,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答案】14.A15.(1)故事叙述性强。全词有时间(别时的“良夜”,别后的时日漫漫),有地点(旅舍、津渡、斜径等),有主要人物(行人及送行的人),有比较完整的中心事件(送别)。(2)故事情节完整。河桥送别、别前聚会、骑马送别、别后归途、旧地怀念几个场景相继,完整呈现故事过程,体现出离情别意。(3)故事发展跌宕起伏。词作时空变化无痕,故事发展曲折有致。上阕河桥送别是回忆往事,下阕“何意重经前地……斜径都迷”是描述当前,呈现出时空的大变化、大转折,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解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理解和赏析能力。A.“实写送别情景,虚写别后怀念”错,送别情景是虚写,别后怀念有实有虚。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特色、表达方式的鉴赏的能力。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前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时间。联系后文,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但送别情人,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下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为了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反复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其中与“水滴石穿”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以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____________”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无际。(3)古人常常借草木的兴衰来比喻人事变化或者寄托思想感情,这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锲而不舍②.金石可镂③.云青青兮欲雨④.青冥浩荡不见底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锲”“镂”“萧”“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路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全身耐力性运动能力、心脏收缩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同时,①。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半小时,可增加热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另外,每天坚持走路还可以改善睡眠、舒缓情绪。当然,②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否则,运动频率太低,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③,但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那么,如何掌握正确的走路方法呢?首先,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遵循循序渐进为原则,过度步行会发生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其次,要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走路健身需要持之以恒,比如可以结伴而行,既增强趣味性,又易于坚持。走路时还应避免上下坡行走,尽可能平地步行。如果行走后出现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的现象,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以避免遭受二次损伤。17.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中的“可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这部电影拍摄手法十分独特,很可以看一看。B.他办事,兼教书,实勤快得可以。C.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D.这封信意思清楚,结尾又有趣味,也就可以了。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向,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7.修改为:首先,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过度步行会导致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18.C19.①走路可以起到减脂的作用②只有走路达到一定的强度(“只有走路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的强度”也可)③尽管/虽然走路对健康/身体的益处有很多【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两处错误:“遵循循序渐进为原则”句式杂糅,可将“遵循”改为“以”,或将“为”改为“的”; “发生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或其他不适”搭配不当,可将“发生”改为“导致”。【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中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可以”表示值得;B.“可以”表示很、厉害;C.“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D.“可以”表示不坏、还行、过得去。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文“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可知,此处应是说明走路还能起到减脂的作用,故可填“步行可以起到减脂的作用”。②根据后文“否则,运动频率太低,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可知前面应是说明运动频率不能太低,也就是要达到一定强度,故可填“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走路”。③第一段是在说走路对健康或身体的好处,而后文在说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所以所填的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可填“尽管/虽然走路对健康/身体的益处有很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两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①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②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它们表达效果的异同。【答案】20.①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②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21.(1)同:两处标点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2)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回答出“侧重于‘问’”这个意思即可)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回答出“侧重于‘感叹’‘惊叹’”之意即可)【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大小比作“银元”,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同:从“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两处都叠用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异:分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知,第①处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疑问,“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的是“这种东西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达了质疑和嫌弃之情。分析“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第②处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表达了惊叹和喜爱之情。三、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在舞台中央起舞,华丽或者平淡,留下的都是我的弧线。”请根据这句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答案】例文:起舞了便是最美的“我在舞台中央起舞,华丽或者平淡,留下的都是我的弧线。”是呀,岁月悠悠,如长河之水,奔流不息。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像是一位舞者,在各自的舞台上,或轻盈、或沉重地起舞。不管是华丽的舞姿还是平淡的舞步,都是努力的痕迹,只要起舞了,便是最美的。在2024年河南卫视的龙年春晚舞台上,我们再次见证不老舞神杨丽萍羽衣蹁跹的身姿和行云流水的舞态。杨丽萍女士凭借其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对凤凰意象的深刻理解,将凤凰涅盘重生的壮美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世人眼前。舞台上的每一个精心编排的舞步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灵动而富有灵性,如同凤凰振翅,穿越九天云霄,直抵人心深处。那是一场以生命为笔触,全情投入对另一种绝美生命的热烈回应,每一个翩跹动作都仿佛被赋予了神性的韵律与美感。谁能说这不是一场极致的美的享受呢?这样华丽的舞蹈背后是杨丽萍及其团队夜以继日的付出和努力的结果,是她们在舞台上留下的最美的痕迹,那一刻他们是最美的舞者。不是因为留下无懈可击的舞蹈才是最美的,只要在舞台起舞了,便是最闪耀的。花滑选手羽生结弦,放弃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冠的可能,敢于挑战人类的极限,向4A,这个超越人体极限的动作发起挑战。尽管这个挑战最终失败,羽生结弦最终摔倒在舞台中央,但那一刻全场的观众无不为他而欢呼,因为敢于挑战自我,无所畏惧的人才是最美的。虽然他没有在舞台上留下最华丽的舞姿,但是他向人们展示什么是敢于挑战,无所畏惧的精神。这一刻,他是舞台上最耀眼的舞者。其实,不止是杨丽萍,不止是羽生结弦,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是自己生活舞台上的舞者。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我们便开始了新一天的舞蹈。或许是在朗朗书声的校园之中,埋首桌前奋笔疾书,写出一串串跳跃的字符;或许是在办公室里敲击键盘的节奏中,跳出了勤奋与拼搏的舞姿;或许是在市井小巷的喧嚣中,为生计为家人走出了平凡而坚韧的舞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转身,都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都是那些认真起舞的日子,不管留下的是华丽的舞姿还是平淡的收场,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在记忆的夜空,永远闪耀着光芒。起舞了便是最美的。每一个起舞的瞬间,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尝试。不管是华丽的舞姿还是平淡的舞步,都是生命最真实的痕迹,都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永不停息的精神。愿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不断前行,不断起舞。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阳光明媚,都能够用舞蹈诠释生命的意义,用舞姿展现内心的力量。当岁月老去,回首往事,那些认真起舞的日子,将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们告诉我们,生命因起舞而精彩,因努力而美丽。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非常简单,只有一句引语。这样的材料不仅要读懂表面上的含义,还要深挖材料背后的深层含义。表面上看,这则材料是一个舞者的自白,说的是只要自己起舞,不管是华丽的舞姿还是平淡的舞蹈,都是自己留在舞台的“弧线”,是自己走过的痕迹。从深层含义上来看,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舞蹈和舞者,其实也适用任何其他付出努力的人,比如在考场中疾笔奋战的考生,在赛场中尽自己所能的赛手,在运动场中努力做到最好的运动员等,说明只要付出努力的人,不管结果是璀璨的还是平淡的,都是值得的,都是自己付出努力的痕迹。这其实也蕴含着一对矛盾关系,即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管结果好坏,只要付出过努力,便是值得,肯定过程相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引导语要求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写记叙文的话,可以通过叙述自己曾经的努力拼搏的故事,通过场面描写或者动作、神态、对话描写,将故事叙述得生动具体,然后升华主题,总结主旨。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以引述材料,提出观点:起舞了便是最美的。接着阐述“起舞了便是最美”是因为这些“起舞的人”都是付出努力的人,都是用心生活的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人,并举例论证现实生活中那些积极“起舞”的人不管成功与否,都是最美的人,值得肯定的人。最后肯定“起舞”的人身上那种努力拼搏,敢于尝试,永不放弃的精神,并由此升华文章主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不管站在舞台的哪里,都要积极起舞;不管结果是否华丽,都不必灰心丧气,因为付出努力便是最好的证明。立意:1.起舞了便是最美的。2.最美的弧线是起舞的身姿。3.华丽或平淡,皆是美丽的弧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