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8324
大小:1.32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5-01-03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4年上学期高二3月大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专题片《古蜀记·三星夺目》解说:仔细研究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玉琮和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十分相似,陶岙、玉璋、铜牌饰深受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铜罍、铜尊等青铜器,又深受商文化的影响,在湖北石家河文化出土的文物玉人头像造型,外观神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十分接近。这说明()A.青铜器文明开始于古蜀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C.古代蜀地文明特色鲜明D.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广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三星堆所在的蜀地文明与中原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广泛,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文明时间,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密切,并没有突出蜀地文明的特色,排除C项。故选D项。2.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讨论“大一统”后治理天下的方案,如《禹贡》依据山川地形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职方氏》依据战国时七国疆域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提出以天子为最高统治者、以王畿为政治中心的设想。这种划分方式与设想反映了当时()A恢复西周礼制社会诉求B.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D.中央集权政治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探讨“大一统”后治理天下的方案,体现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与统一的历史趋势相对应,《禹贡》《职方氏》中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的主张均蕴含“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内涵,C项正确;恢复西周礼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分封制,排除B项;中央集权政治形成于秦朝,不是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秦律的记载,其中有记载:如果甲盗钱买丝给乙,乙知道了,可以殴打甲,但是不能论罪。这说明()A.秦朝统治极其严苛B.秦朝基层治理自主C.秦朝注重社会教化D.秦律既严密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律中规定,甲偷盗钱,买丝给乙,乙知道了,可以殴打甲,但是不能论罪,说明秦律规定的细致严密,又很理性,D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并不是严苛,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基层管理,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并不属于社会教化,排除C项。故选D项。4.宋朝出现了“土地形势”路制区划理念,宋朝路制区划理念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辖区跨越山水”、“辖区互相渗透”、“辖区近割远连”、“设置特别路区”等理念是中国古代地方区划理念之精华,对后世地方区划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宋朝“土地形势”路制区划理念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A.宋朝地方割据局面很严重B.基层行政和赋役制度变化C.周边民族政权的势力强大D.宋朝跨区域商品经济活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唐太宗与玄宗确立十道或十五道区划制度时,实行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赋役征收“以人丁为本”,道区的划分无需考虑土地因素。唐中期以后,均田制瓦解,租庸调法破坏,两税法确立。宋朝时,土地已成为乡村划分户等、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作为具有“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的监司路,不得不以“土地形势”作为区划的重要依据,“土地形势”区划理念随之出现,B项正确;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局面并不严重,排除A项;路制区划理念属于内部监察和管理,与周边民族政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跨区域商品经济活跃是明代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示意1959年美国联邦政府10851 名行政长官的学历占比。材料可用来说明,美国的文官制度()学历初中程度某种程度的大学教育大学毕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占比0.5%90%80%25%10%A.选才范围局限于高校B.导致文官队伍急剧膨胀C.重视官员的文化素养D.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美国10851名行政长官的学历中某种程度的大学教育占比最大,其次是大学毕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也有一定的占比,这说明美国文官的文化素养水平较高,体现了政府重视官员的文化素养,C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美国联邦政府10851名行政长官的学历占比,没有体现出选官范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官数量的增长,不能说明文官队伍急剧膨胀,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美国联邦政府10851名行政长官的学历占比,不能说明其推动高等教育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6.19世纪初,普鲁士政治改革家施泰因说:“我只有一个祖国,我全部身心地贡献给她,而不是贡献给其中的邦国。在这个历史的时刻,我完全不关心王朝的命运,我的期望是德意志将成长壮大和富强……”这表明()A.德意志统一大业迫在眉睫B.德意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施泰因有强烈的民族意识D.结束了德意志的割据状态【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普鲁士)。19世纪初,施泰因和哈登贝格于1807~1822年间相继作为首相主持了普鲁士改革。他们的期望是通过改革提高德意志民族的素质和民族觉悟,使德意志成长壮大和富强,从而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和民族性,解放整个德意志,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谈论统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A项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德意志经济发展,排除B项;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结束了德意志的割据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7.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罗马北部的一座城市的人们有了“面食”,但材质和制作工序不详,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A.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B.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相同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D.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反映出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和古代中国都出现了“面条”,但他们的“面条”在材质和制作工序上可能存在差异,由此可推知,二者是相对独立地发明了“面条”这一食物,A项正确;仅仅面食也不能说明饮食文化相同,排除B项;材料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与丝绸之路开辟和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都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8.下图是元代海运路线图。下列关于该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是()A.元代全国商业运输活跃B.证明元代海外贸易发达C.该路线为元代的“瓷路”D.元代南北方的海运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海上路线是从江苏的刘家港到天津的直沽,然后走运河到大都,主要是从海上运输粮食等,D项正确;该图只是元代海上运输图,无法反映出全国商业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南北之间的贸易路线,而非海外贸易发达,排除B项,这条路线运输的是粮食,不是瓷器,排除C项。故选D项。9.下面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部分省的集市统计表(单位:个)。这反映了明代()省州县数量集市数量平均数量(约)直隶141329.4山东421042.5陕西161438.9江西4545910.2福建191316.9A.政府经济政策推动大量市镇兴起B.政府放松对商业活动的监管C.商品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差异D.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全国各省均有集市,各省集市平均数量存在差异,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存在地域差异,C项正确;材料反映明代市镇兴起,但是据材料无法得出明代市镇兴起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间商人,且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明代集市为商业市镇,排除D项。故选C项。10.1936年的美国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查理,身穿工作服,站在一条很长的转动不息的传送带旁边,手握一个扳手,拧紧带子上传送过来的部件螺丝。传送带不给工人一秒钟空闲,甚至连上厕所,还得等工长来替换,即使进了厕所,还来不及蹲下,老板工头粗暴的声音又催逼了过来。终于,查理神经失常了,他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这反映出()A.工厂制度限制了公民人身自由B.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C.工业发展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D.工业革命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的发展,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使得工人身体、精神濒临崩溃,卓别林将现实主义的图画提高到了哲学高度,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实质,反映出工业发展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C项正确;工人服从工厂制度的管理,并非被限制人身自由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曾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就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苏秦“刺股”的故事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A.自强不息B.和而不同C.崇德尚贤D.家国情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苏秦“刺股”的故事表达了苏秦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A项正确;“和而不同”体现的是包容精神,排除B项;“崇德尚贤”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家国情怀体现的是爱国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12.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却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品评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民主、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精神对启蒙运动的影响,C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意在借用中国文化,传播启蒙思想,排除A项;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责中国没有法治观念,而非赞扬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排除B项;材料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要是评论中国文化,没有论及西方的法治,排除D项。故选C项。13.公元前6世纪,波斯征服埃及初期,埃及的祭司立了一块“冈比西斯二世(波斯皇帝)献祭阿匹斯神牛石碑”。石碑的浮雕为纯粹的埃及风格,冈比西斯二世全身埃及法老装扮,虔诚地跪在阿匹斯神牛之前,用埃及人的姿势进行献祭。由此可知,当时()A.波斯与古埃及文化交汇融合B.波斯帝国统治方式具有灵活性C.古埃及吸收了波斯政治文化D.战争并未阻断埃及文明的传承【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埃及。据材料,波斯征服埃及初期,石碑浮雕主人公虽然是波斯皇帝,但却采用纯粹的埃及风格,表明埃及文化在埃及被波斯征服后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续,D项正确;材料强调浮雕采用纯粹的埃及风格,而非同时体现波斯与古埃及两种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设行省、征赋税等波斯帝国对埃及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艺术风格,而非政治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14.创作于中世纪法国文学《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讽刺作品。它以兽寓人,并且赋予群兽以人的行动、语言、思想和感情。主人公列那狐的形象特别复杂,他与弱小一起,却也欺压弱小,他左右逢源,花言巧语获得了象征国王的狮王的认可,他与狼较量,是机智狡猾的封建逆臣。主人公列那狐这一人物形象更多寄托了当时()的理想。A.上层教士B.封建贵族C.市民阶级D.资产阶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法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诞生,《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与狼的较量象征着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骗过了狮王得到认可说明他与国王合作,他与弱小一起却也欺压弱小,说明他是城市市民又与市民有矛盾,这反映了中世纪城市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学的特点,C项正确;上层教士和封建贵族都属于上层阶级,不是弱小,排除A、B项;此时并未产生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扩张示意图,在下列哪一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A.B.C.D.【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A项是波斯帝国疆域图,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A项正确;B项是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存在时间为公元前336年-前323年,排除B项;C项是罗马帝国疆域图,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排除C项;D项是阿拉伯帝国疆域图,存在时间为632年-1258年,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B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C[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说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D《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A.AB.BC.CD.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朝鲜和日本。根据所学可知,《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日本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些说明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了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奴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非封建社会,排除A项;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的是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不能说明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较高的文化,无法判定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明乡约是传统中国一种典型的基层治理模式。乡约依倡办者身份不同分为官办乡约与民办乡约,前者更重官府强制性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理成效,后者更重百姓自主性却往往导致约束力不足。乡约注重道德教化,通过定期聚会表彰善行、纠正恶行来提高约众的道德修养,聚会议事注重道德理性原则。乡约在治乡实践中逐渐与保甲、社学、社仓等治理方式结合,统合处理赋税收缴、治安维护、百姓教育、灾困救济等事务。宋明乡约注重百姓在基层治理中的自主性、注重基层协商中的道德理性、注重道德感化方法与强制性法规的互补以及注重统合处理基层各类事务等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基层协商治理具有一定启发。——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同时,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高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8课材料三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和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郝宇青《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学论纲》(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社会基层治理组织机构是什么,有何功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怎样的基层治理理念? 【答案】(1)特点:官治和自治相结合;注重道德感化方法与强制性法规的结合;道德教化为主导;统合基层诸事务;协商治理。(2)机构:庄园、城市(行会或商会)、基督教会。功能:组织生产、征收地租、解决纠纷,治理城市、规范经营活动、宗教活动等。(3)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多元化治理主体和多元合作共治互动的善治格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明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官办乡约与民办乡约”可分析出官治和自治相结合;根据材料“注重道德感化方法与强制性法规的互补”可分析出注重道德感化方法与强制性法规的结合;根据材料“乡约注重道德教化,通过定期聚会表彰善行、纠正恶行来提高约众的道德修养,聚会议事注重道德理性原则”可分析出道德教化为主导;根据材料“逐渐与保甲、社学、社仓等治理方式结合,统合处理赋税收缴、治安维护、百姓教育、灾困救济等事务”可分析出统合基层诸事务;根据材料“宋明乡约注重百姓在基层治理中的自主性、注重基层协商中的道德理性”可分析出协商治理。【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机构:根据材料“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分析出庄园、城市(行会或商会)、基督教会。功能:根据材料“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可分析出组织生产、征收地租、解决纠纷,治理城市、规范经营活动、宗教活动等。【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理念:根据材料“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可分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材料“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可得出,形成多元化治理主体和多元合作共治互动的善治格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铁路干线津浦路的修建经过了十分曲折的过程。1896年容闳以江苏候补道的身份提出借助美国资本修建津镇铁路,得到清政府批准。1898年1月容闺曾向总理衙门请示筹办津镇铁路,因为张之洞、盛宣怀等人反对而搁置下来。 1898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国拒绝非德国修建的铁路经过山东。清政府要求将津镇铁路改道河南,并要求在6个月内招齐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国资本。容阈被迫放弃津镇铁路计划。1898年8月英国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提出津镇铁路贷款权的要求,德国也提出同样的要求。1899年1月清政府派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为津镇铁路督办。5月18日,许景澄与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草签了《津镇铁路借款合同》,借款740万英镑,合同规定北段由德商承办,南段由英商承办。后因义和团运动爆发,合同被搁置。1908年1月清政府外务部与德国、英国签订了《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该合同首先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1912年11月随着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全线竣工通车。1968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津浦线与沪宁线贯通运营,津浦铁路成为了京沪铁路的一部分。2019年4月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入选理由:中国近代完成的继京汉铁路之后第二条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是清政府借款建成的最长的铁路,也是清代修建速度最快的铁路(仅耗时38个月);由英、德分段修建的铁路,南北段呈现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津浦铁路修建过程和历史价值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答案】评述:津浦路从提出方案,到修路借款合同签订,一开始就遭到封建官员反对和义和团运动发生而搁置,后又因帝国主义争夺利权而拖延。在晚清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下,最后与英德签订合同,然后只用了4 年时间就建成通车。津浦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我国近代城市化的曲折历程,中国近代化是在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艰难发展。津浦路的修建过程让我们认识到,维护国权,必须集合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强,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权。从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理由可以看到,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我国的近代化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列强对中国的利权的侵略,列强在铁路修筑权上既勾结又矛盾,并积极争取在华特权。另一方面,津浦路的修建采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所以进程也快,4年就完成通车。由英、德分段修建的铁路,南北段呈现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还具有一定的建筑等史学研究价值。【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津浦路建设实际上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评价时可从三个方面去看问题:一是旧势力和列强对中国国权的侵略形成的阻碍作用;二是津浦路的修建过程折射出我国近代城市化的曲折历程,由此得出认识,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强,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权;三是要看到列强的进入对我国的近代化建设也产生了客观积极影响,即建设性的一面,包括建造技术、管理制度和建筑艺术。注意要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在冷战结束之后,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的冲突而左右全球政治。……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就文化本身的发展而言,这种文化的冲突不仅是暂时的,而且往往是文化相互融合的前奏,甚至就是融合的开始。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摘自百度文库《关于文化冲突的思考》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相关知识,围绕“文明的冲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看法:文化冲突的结果会客观上促进文明的传播和交融。阐述: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最成功也是最典型的例证。西汉末年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锋,魏晋时期就开始在冲突中实现了越来越深刻的融合(佛教本土化)。这种融合带来的丰硕成果就是,一方面促使佛教革新,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宗;另一方面,是促成儒学的革新,产生了作为新儒学的宋明理学。希腊文化的传播是以军事征服为先导的,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欧亚大陆间文化交流、汇合的序幕。随着罗马的崛起和扩张以及随后对希腊本土的征服,罗马人开始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因素,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古希腊文化在中世纪传入西欧,融入西欧文化思想界,并在其中不断发展,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奠定了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基础。综上,文化冲突不仅不完全是消极的,而且具有重要地位和进步意义。这种文化冲突又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直继续到现在。【解析】【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主题非常清晰,细读材料就能找到论点: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然后从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各举一例说明即可。中国古代的例子如德治与法治之争形成了汉代的“外儒内法”,佛教本土化,禅宗和宋明理学的形成;世界古代举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文化的传播,欧亚大陆间文化交流;罗马的崛起和扩张,古希腊文化与西欧文化交流和影响等,要注意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据充分,表达清晰。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