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454718

大小:46.3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3-07-12

上传者:老李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本题共8小题,16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蹩脚(bié)檄文(jiǎo)敛裾(jū)疱樽(páo)潭柘寺(zhè)B翁郁(wěng)窸窣(sū)徂徕(zú)石罅(xià)鹢首徐回(yì)C.汶水(wèn)平仄(zè)隽永(juàn)嫠妇(lí)横槊赋诗(shuò)D.孱头(chàn)熨贴(yù)樗蒲(chū)讪讪(shàn)自牧归荑(kuīt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檄文”中“檄”应读“xí”;“疱樽”应写作“匏樽”。B.“翁郁”应写作“蓊郁”;“徂徕”中的“徂”应读作“cú”。C.正确。D.“孱头”中“孱”应读“càn”;“熨贴”写作“熨帖”;“自牧归荑”中“归”应读“kuì”。故选C。2.下列选项中,各组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A.东望武昌济水东流B.侣鱼虾而友麋鹿歌窈窕之章C.正襟危坐积善成德D.下饮黄泉下江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都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向东可以望见武昌/济水向东流去。B.“侣”“友”全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句意:以鱼虾为伴侣,和麋鹿交朋友。“歌”,名词作动词,吟诵。句意: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C.“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整理。句意: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善”,形容词作名词,德行。句意: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D.“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

1“下”,名词作动词,攻克。句意:攻克江陵。故选A。3.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或师焉,或不焉C.多平方,少圜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冯”通“凭”,凭借。句意: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B.“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C.“圜”通“圆”,圆形。句意: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D.无通假字。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故选D。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至于泰安依依墟里烟B.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势拔五岳掩赤城C.望美人兮天一方无边落木萧萧下D.凌万顷之茫然千古风流人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句意:到达泰安。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句意: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B.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第二年秋季,送客到湓浦囗。古义:超出。今义:拔出。句意: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C.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句意: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落木,古今同义,秋天飘落的树叶。句意: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D.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句意: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古义:杰出,英俊有才华。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句意: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

2故选C。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C.不拘于时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A.状语后置句,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B.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C.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被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D.状语后置句,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句意: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故选C。6.对下列诗句所运用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融情于景)B.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虚实结合)C.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比喻)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借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气氛愉快欢乐,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所以是融情于景。B.“虚实结合”错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是说轻盈的彩云在天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这是作者的想象,只有虚写。C.比喻,把笠比作兜鍪,把蓑比作甲。D.借代,“朱颜”代指宫中的红粉佳人。故选B。7.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3“说”是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体。“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婉约,如苏轼、辛弃疾偏于豪放词风;李煜、李清照、秦观则偏于婉约词风。B.“洞天”指仙人居住地;“青衫”为唐代官职低者服色:“青衿”指周代读书人服装;“律吕”即音律;“管弦”“丝竹”借代音乐;“金风”即秋风;“秋士”为古时到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C.“六艺”即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亦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诗经六艺”指的是内容上的“赋、比、兴”与手法上的“风、雅、颂”。D.“建安风骨”的作品大都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派”起源于陶潜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都清新自然、闲适淡远。“桐城派”散文则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诗经六艺’指的是内容上的‘赋、比、兴’与手法上的‘风、雅、颂’”错。应为“诗经六义”内容上指的是“风、雅、颂”,手法上指的是“赋、比、兴”。故选C。8.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对党八股(节选)》运用了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在批判每一条罪状时,一般是按照摆情况、论危害、挖根子、提改正方法的思路进行的。B.《拿来主义》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努力捕捉敌论的矛盾,适当加以分析引申,从而引出错误的结论加以驳斥。C.《短歌行》中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D.《登高》诗前四句重在抒情,后四句重在写景。诗歌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情感深沉动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前四句重在抒情,后四句重在写景”错误,《登高》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题,10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如果家庭不变质,限于亲子所构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儿女长成之后,有一段期间只是夫妇的结合。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材料三:

5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论什么性质的社会里,不管在怎样的团体里,家庭作为最基本的抚育社群,都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B.家庭这一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但在任何文化中,家庭总还是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C.西洋家庭和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在结构形式、性质功能和内部各分子关系上都是完全不同的。D.严格的血缘规定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亲属关系来决定,无法选择。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学生“孝”的答复因人而异,从中可以看出:面对熟悉的人,努力做到心安,这是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B.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社群,有着严格的团体界限;而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它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C.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以两性之间的感情来凝合关系;而中国乡土社会中夫妇是配轴,是临时性的,讲纪律,排斥私情。D.血缘社会是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现代社会已不能完全依血缘继替,也难以完全抛弃血缘继替。11.三则材料中分别阐释了中国乡土社会中怎样的亲子关系?请简要概括。【答案】9.B10.C11.

6①材料一中指出父母与孩子聚居于一处,子女对父母要孝(摸熟父母性格,承父母欢心);②材料二中指出家庭主轴是在父子之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③材料三中指出亲子是由生育所形成的血缘关系,实行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解析】【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不管在怎样的团体里……”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C.“完全不同”说法绝对化,中西家庭都是“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D.“严格的血缘规定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由……的亲属关系来决定”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说的是“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而中国乡土社会中夫妇是配轴,是临时性的”错误,材料二第五段说的是“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说“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由此可知,材料一中指出父母与孩子聚居于一处,子女要摸熟父母性格,承父母欢心。材料二说“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由此可知,材料二中指出家庭主轴是在父子之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材料三说“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由此可知,材料三中指出亲子是由生育所形成的血缘关系,实行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7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8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有删改)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四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柏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B.第五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C.文章的标题为“江南的冬景”而不是“江南的冬天”,说明吸引人的是江南的“景”,而不是江南的“季节”。D.作者在文中依次描绘了晨霜街景图、寒江草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信步图、农村冬雨图五幅图画。13.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14.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15.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答案】12.D13.C14.①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②作者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个新的境界;④使语言凝炼含蓄,言简义丰。诗句的引用增添了江南雪景的意境美,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15.①北国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②江南的冬天与秋天的比较,突出冬日的那种“明朗的情调”;③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做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9D.顺序有误。作者在文中依次描绘了晨霜街景图、寒江草木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信步图五幅图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理解错误。文中说“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作者并不认为江南的冬天缺少景致,只是认为如果再进一步则使之更美。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材料安排的方法以及引用诗文手法的能力。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应掌握材料的组织方式,一般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引用诗句的特点:“暮雨潇潇江上树”“晚来天欲雪”“风雪夜归人”“昨夜一枝开”,以上诗句的引用是从夜幕到清晨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由此可知本题为“时间顺序”。再分析引用诗句的表达效果,本题引用诗文首先是为写“雪”服务的,故可答写出了“雪趣”;本段写雪没有正面描写,而是引用诗文来表现,这就化实为虚,借助诗文的意境表现雪景的意境之美;使语言凝炼含蓄,言简义丰。诗句的引用增添了江南雪景的意境美,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手法赏析能力。一是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北国的冬天,自有它的好处,如可以“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可以“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但毕竟是“蛰居”,不能有尽情外出玩耍的乐趣,尤其不能有缓步外出漫步聊天的乐趣,而江南就可以。此处的对比突出了江南的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了北国的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二是江南的秋天与冬天的比较。此处作者未作具体比较,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有一种“明朗的情调”,是要胜过秋天的。此处的对比突出了江南的冬天的美丽与奇异,甚至超过了作者喜爱的晚秋。三是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闽粤之地“和暖原极和暖”,但已经完全没有了冬天的样子,“有时候到

10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作者认为“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早已经不能算是冬天了,“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因而,压根儿和江南的冬天就没有可比性。由此可见,作者所说的“江南”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长江以南”,闽粤及其以南地区是不包括在内的。所以这里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就是江浙一带。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赤壁赋苏 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鼻矶,写下了两篇赋。B.望:指是农历每月十五。晦,指的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C.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

11D.玄裳缟衣:我国古时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省称“衣”,以遮蔽身体。“裳”,亦作“常”,是专用于遮蔽身体下半部分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18.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B.前赋以谈玄说理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内心的矛盾与苦闷。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19.翻译下列句子(1)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3)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答案】16.C17.B18.D19.(1)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地方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3)(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今者薄暮”表时间,不能断开,排除AD;“状似”的意思是形状如同,“状”为“似”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错误,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是在“既望”,农历十六。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12“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错误,《后赤壁赋》非情、理、景交融,也不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更没有写出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缭”,盘绕;“郁”,茂盛的样子;“困于周郎”,被动句。(2)“是日”,这一天;“自”,从;“漫失”,模糊缺失。(3)“反”,通“返”,返回;“乎”,到;“听”,任凭;“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参考译文:这一年(壬戌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即使有酒没有菜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想办法。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经过的时间很短,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我提着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攀上鸷鸟巢居的大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水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突然发出一种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忧伤,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停泊。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静空虚。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翅膀张开像车轮那么大,黑裙白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上岸以后,回到家里)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门看,看不见它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生查子·独游西岩

13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注]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偃蹇:高耸的样子。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变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B.词中的“劝”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C.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词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情景。D.这首词上阕不说自己游山,而说青山“劝我溪边住”,这种以客为主的写法含蓄蕴藉,妙趣横生。21.周济曾经评论辛弃疾的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此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答案】20.A21.①运用拟人、用典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青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它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更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解析】【20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谁怜汝”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可见应为“并非真的怨恨,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词人的孤寂情怀”。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听读”一词将月亮拟人化,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才“夜夜入青溪”。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这样就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氛围显得温婉柔和。

14《离骚》是用典,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长夜如此,夜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多么孤寂和无奈,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加强了词人感情的悲凉愤懑色彩。(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2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生的旅途中满是哀伤的风景,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当中的“__________”一句,都是借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2)同样都是在描写赤壁周围所看到的长江水,苏东坡在所写的《赤壁赋》中用“_______”一句描写月初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江水的汹涌。(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描写初登山顶见到山与雪时的景象,进而说“______”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4)“愁”究竟是什么呢?有的时候是说得清的,就像《涉江采芙蓉中》中的抒情主人公告诉我们他的悲伤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但更多的时候是说不清的,就像词人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比喻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杜鹃啼血猿哀鸣③.白露横江④.卷起千堆雪⑤.苍山负雪⑥.明烛天南⑦.同心而离居⑧.忧伤以终老⑨.问君能有几多愁⑩.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急、啸、苍、负、烛。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完成各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是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的社会。①,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起来,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巨大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经济建设搞好了,生产力发达了,精神文明建设才有更充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并非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③,这个社会就是畸形的。

15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需求,又有精神的需求。因此,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4.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23.①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一个社会缺少精神文明24.因为人们既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所以两个文明的发展都要重视。【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有“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下句说“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此处是从物质层面说,应填: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②前文说“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起来”,下文“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密切,应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分号前后是并列关系,前文强调物质文明是基础,后句“这个社会就是畸形的”应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应填:一个社会缺少精神文明。【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二段共有四句话,围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话题展开。其中前两句是结论,后两句是具体分析,概括时重点关注前两句,而第一句和第二句又形成因果关系。。结合“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需求,又有精神的需求”概括出:人们既需要精神文明,也需要物质文明。结合“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概括出:两个文明的发展都要重视。最后用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连接两句话。五、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6旅行,可以是苏子与客同游赤壁,慨叹着清风明月本无价;可以是姚鼐跟朋友共赴泰山,惊呼着泰山的雄奇秀丽;又可以是朱自清独自漫步于荷塘,品味着月色与荷色的交融;还可以是史铁生孤身前往地坛,思索着岁月的过往与流逝的生命……请以“旅行”为话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得抄袭。【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旅行”样态。这些古今文化名人的旅行,虽然场景不同,感受不同,但有一个相似的特点:身体的旅行与精神的旅行相统一。苏轼的赤壁、姚鼐的泰山、朱自清的荷塘,史铁生的地坛,这是外在的自然或人文环境,徜徉其中,是身体的旅行;而他们在在这些景色中收获了人生智慧、对生命的思考,这是精神的旅行。题干要求以“旅行”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在我们构思作文的时候,要注意借助这两个层面上开拓文章的思想空间,并处理好两个层面的旅行的虚实关系。作为一篇记叙文,我们可以先选定自己去“旅行”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比如写“乘船游三峡”。选定对象之后,可以设置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实写行踪,即身体的旅行。这条线要清晰,要写出旅行的阶段,突出环境的特点,能自然地为写精神的旅游提供合理的支撑。比如,写“乘船游三峡”时,可抓住其狭长、幽秀的特点。暗线是虚写心灵感悟,即精神的旅行。这条线应该是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内容,所写的心灵感悟,要贴合环境风光的特点,是在观察这些环境风光的基础上的自然升华。比如,写“乘船游三峡”时,根据其狭长、幽秀的特点,升华到对历史悠长、文化灿烂的领悟。当然,作为话题作文,也可以把“旅行”理解为在书海中旅行,在历史长河、文学天地、思想世界历旅行。比如,在文学长廊里旅行,逐一拜访冉·阿让、高老头、茶花女,与之交流,实现精神升华。立意:1.在京杭大运河旅行,认识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2.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旅行,感叹人生如梦。3.去重走长征路,去体会革命先烈的情怀,

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