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ID:83194280

大小:49.1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7-05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新洲一中2025届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朓、周颙、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

1,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微风(吹动)岸(上)细草,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或者是——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或者是——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材料二:

2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似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C.从谢灵运等人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何逊《渡连圻二首·其一》)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请简要分析其用法上的差异。5.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答案】1.A2.C3.B4.①材料一直接引用原文,给论述对象一个精准的概念和阐释。②材料二转述歌德的相关阐述,批驳错误主张,增加佐证。5.①这三句按照日常语序可以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词人有意“颠倒习惯化”语序,通过新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②词人省略了主语,主语若是“周瑜”,诗意是周瑜神游故国嘲笑苏轼;主语若是“我”,诗意是词人在自嘲。省略使诗境曲折新奇。【解析】

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是因为……”错误,原文为“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二者没有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更重视”错误,原文只说“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没有进行比较。B.“省略……使诗境更曲折多变”错误,原文为“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是“词序的错综”使“使诗境更曲折多变”,不是“省略”,选项张冠李戴。D.“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错误,原文为“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可见不只是需要完美的形式,还要有其它方面。选项表述绝对化。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省略和词序的错综可以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使诗歌意蕴复杂化,诗境更曲折多变。A.没有体现省略和词序的错综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语序上应是“树积百年死,千尺寒藤挂”,内容上应是“百年积死树,千尺寒藤挂(于树)”,此诗句运用省略和词序的错综手法,使诗句整齐且意象鲜明,诗歌更有意蕴。C.可以是“(我)西登(上)香炉峰,(我于)南见瀑布水”,只有省略主语和介词。D.可以是“(我因)积忧(所以)全少睡,(我因)经劫(故)抱长饥”只省略主语和关联词。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这是直接引用原文,给论述对象“诗歌语言”一个精准的概念和阐释。

4材料二,“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是转述歌德的相关阐述,批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的错误主张,为此增加了佐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诗句意思是,“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结合“‘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分析,这三句按照日常语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词人有意“颠倒习惯化”语序,通过新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结合“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分析,“多情应笑我”一句,词人省略了主语,主语若是“周瑜”,诗意是周瑜神游故国嘲笑苏轼多情善感;主语若是“我”,诗意是词人在自我解嘲。省略主语使诗境曲折新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众筹马金莲虎丽丽发来个链接,也只是发了一个链接。马圆收到后匆匆扫了一眼,款项发起人虎梅花,需要救治者虎大朋,男,六十四岁……马圆看着看着张大了嘴巴,虎大朋,熟人啊,虎梅花和虎丽丽的父亲。马圆老家的,一个庄子里的乡亲。据描述,是在家里干活的时候,忽然晕倒并且长时间昏迷不醒,送到省医院后抢救过来了,需要手术,预计费用十五万元以上。十五万不是小数目,虎大朋家肯定拿不出。虎家的情况马圆知道,山区农民家庭,世代种地为生,闭上眼用三个手指头都能把他们的家底数出个大概。三十多年前,马圆和虎梅花还是少年玩伴的时候,虎梅花跟马圆抱怨,说她爷爷偏心,分家的时候多给了她大伯家一亩地,理由是大伯家头胎生了儿子。虎梅花的妈认定公婆偏心,天天为一亩地闹脾气。她说一亩地,能打三两袋子粮食哩,能让一个娃吃半年哩,够家里一年的油盐酱醋花销哩……

5虎丽丽能把为她父亲筹钱的链接发给她,说明她们姊妹心里还是看重马圆这个童年玩伴的。马圆先给患者做了证明:童年闺蜜的父亲,情况属实。发多少钱合适呢?她选了二百。发出去了,觉得少,又发了三百。发完朋友圈,马圆心里不踏实,再细看虎大朋的筹款内容,文字描述的口吻很熟悉,是众筹平台常见的那种,正因为太熟悉,刚才她是跳跃着粗看了一遍。她一个字一个字往下看。虎梅花以自己的口气描述了求助事件。患者是南部山区农民,家里生计本来艰难,妻子长期患有风湿性腰腿疼,靠吃药维持。大女儿患有小儿麻痹,生活不能自理。小儿子有慢性癫痫,长期得不到治疗,随时有生命危险。马圆看了两遍,然后把网上陈述的情况,和她记忆中知道的虎家的情况,进行衔接和融合。照片里躺着的确实是虎大朋,可患者家庭经济情况的描述,咋有些不太一样呢?虎大朋家啥时出了三个残疾人?她一条一条梳理,一条一条消化。虎大朋妻子常年腰疼腿疼,靠吃药吊着,这个可以接受,农民嘛,下了一辈子苦,老了浑身疼是常见病。只是虎家小儿子啥时候成了慢性癫痫?难道他是属于间歇性的,自己没机会看到?马圆说服自己,也许真是自己不知道。可是,虎梅花啥时候成残疾人了?还生活不能自理?马圆和虎梅花一起厮混了五六年,从拖着鼻涕到小学毕业,谁脸上几颗斑点、身上有胎记,也都一清二楚。马圆给母亲打电话,问候完父母的近况,话题就转到了虎家。母亲絮絮叨叨说虎大朋病重,县里的医院看不了,到省里去了。又杂七拉八地说了一些四邻八舍的近况,啰唆了半天,马圆本来要问的内容竟然给忘了,挂了电话再想起来,马圆感觉那种冲动的情绪已经提不起来了,干脆就不问了。她照旧关注着筹款的进度。距离动手术还有一天时间,她终究忍不住又发了五百。虎大朋的手术情况应该是不错的,虎家需要的钱,最终款额停留在五万一千四百元,平台显示已经提取。看到这里马圆心里一个悬着的东西落了地,只是她从此有了个奇怪的习惯,就是每天都关注虎家姊妹的朋友圈。她看到虎家姊妹在省医院照顾虎大朋,两个人轮流陪护。有时候是虎丽丽半夜了还醒着,发一张虎大朋病床上的睡姿;有时候虎梅花在给虎大朋擦洗;有时候姊妹俩一起出去吃饭,油汪汪的酸辣粉,吃得满嘴油,呵呵笑。不久马圆看到虎大朋出院了,回家了,虎丽丽姊妹俩应该是一起跟着陪护回家的,两个人的朋友圈里都出现了老家、村子、院子、虎大朋女人。虎大朋的女人果然是有些病态的,走路尤其慢。有一天虎丽丽的朋友圈出现了她两个兄弟,马圆注意观察那个显小一点的,那个得慢性癫痫的,她没看出任何的迹象。她觉得自己挺无聊的,干脆不再天天看虎家姊妹的朋友圈了。春天过去,炎夏跟着就来,看着松松垮垮摇摇欲坠的蚊帐,发现它很陈旧了,应该买个新的换掉它。她上京东看,又上淘宝看,看了一圈,发现质量稍微好点的,都得一二百元,还有更好的,轨道滑杆的尤其贵,她其实一直想要买个轨道的。但她掂量一阵没下单,好几百呢。

6退出购物网页,马圆好像被什么牵引着,手指点开了微信。先看虎梅花,再看虎丽丽。虎梅花早晨发了个帖子,她出门了,坐的是火车,没说去哪里,去做什么。再看虎丽丽,她的最近帖子是昨天发的,晚饭时候,一张饭桌上摆了八九个碟子,碟子里红的肉卷,白的鸡翅,绿的蔬菜,一口鸳鸯锅里红的油汤和奶白清汤翻滚着。虎丽丽配发了文字,说简单点,吃个火锅,呵呵。马圆干脆不管蚊帐了,坐在地上看虎家姊妹的朋友圈。好几个月没关注了,新帖子太多。一边看,一边寻找,也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但能确定在寻找。不可能什么都没有。一个人好好地过着普通日子,忽然就一头栽倒,接着是十五万的天文数额,接着是发帖求助。马圆还记着以虎梅花口吻发出来的文字:我们实在走投无路,只能恳求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当时马圆眼前浮现出虎梅花的脸,一张被生活揉搓得不忍直视的脸。马圆舍不得少年的伙伴这样艰难,那几天吃不下饭,睡到半夜爬起来看筹款进度,替虎梅花姊妹感受着人情冷暖。时隔半年,马圆又感受到另外一种人情冷暖。她在虎家姊妹的朋友圈里寻找着什么,她没找到。筹款帖子已经不在,被删除了。(节选自2021年4月《人民文学》)文本二:马金莲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着西海固大地上的民间生存,深情而诗性地书写着这片苦土上所承载的苦难。苦难是马金莲小说创作中一个十分显在的主题。具体而言,苦难主题在马金莲小说中主要表现在:生存苦难、生命苦难、人性苦难。(节选自李慧东《马金莲小说苦难主题简析》)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圆的童年闺蜜是虎梅花,而给她发链接的却是虎丽丽,姐妹俩这样做,可以避免某种尴尬,体现了成人世界的敏感和复杂。B.“发完朋友圈,马圆心里不踏实”,主要是因为马圆害怕众筹信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响应而无颜面对需要帮助的要好的朋友。C.马圆给母亲打电话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弄清虎家的真实情况,以便让爱心真正服务需要帮助的人,从而让人们的付出更有意义。D.文本一画线处的“人情冷暖”,是指人们对虎家的不幸遭遇的不同表现,有的无动于衷,有的热心捐助,冷和暖交织在一起。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虎丽丽只发了一个链接,如此安排,有强调的意味,同时与小说结尾形成巧妙呼应,有利于揭示虎家姐妹的处事风格。B.马圆为虎大朋捐助的一千元是先后分三次完成的,这样写能真实展现其道德意识提高的过程,从而将人物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C.

7众筹、链接、朋友圈,信息化背景为故事情节构建、人物性格展现、矛盾冲突制造提供了平台,使小说具有了典型性和普遍意义。D.小说将马圆的外在行为与内心活动有机融合,彼此照应,既使情节铺排灵活机动,又利于表现人物内在情感,增强读者的代入感。8.围绕虎家的境遇,马圆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9.文本二提到的“生存苦难、生命苦难、人性苦难”,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6.B7.B8.听到虎大朋重病住院的消息,为之担忧;察觉信息失实,疑惑不安;虎大朋病愈,心中欣慰;看到虎家姊妹在父亲病愈后的表现,纠结失落。9.①生存苦难:虎家种地为生,家境窘迫,负担较重,虎大朋妻子因为少分一亩地而耿耿于怀。②生命苦难:虎大朋是家庭顶梁柱,突患大病,性命难保,只能依靠网络平台众筹来支付巨额手术费用。③人性苦难:虎家姐妹为给父亲筹集手术费用,夸大家庭困难,有欺骗捐助者之实;在父亲手术成功后,生活张扬,删除筹款帖子,缺乏感恩之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主要是因为马圆害怕众筹信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响应而无颜面对需要帮助的要好的朋友”分析错误。马圆看到的筹款信息与自己对虎梅花家庭情况的了解不一致,所以马圆心里不踏实,主要是因为害怕自己作证的众筹信息与事实不符。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能真实展现其道德意识提高的过程”分析错误。马圆为虎大朋捐助的一千元是先后分三次完成这一行为,表现了马圆对朋友的关心。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从文本一第二段“十五万不是小数目,虎大朋家肯定拿不出。虎家的情况马圆知道,山区农民家庭,世代种地为生,闭上眼用三个手指头都能把他们的家底数出个大概”,第三段“发多少钱合适呢?她选了二百。发出去了,觉得少,又发了三百”等内容可以看出,在听到虎大朋重病住院的消息,马圆为之担忧。

8从文本一第五段中“马圆看了两遍,然后把网上陈述的情况,和她记忆中知道的虎家的情况,进行衔接和融合。照片里躺着的确实是虎大朋,可患者家庭经济情况的描述,咋有些不太一样呢?虎大朋家啥时出了三个残疾人”“马圆给母亲打电话,问候完父母的近况,话题就转到了虎家……”,从中可见马圆察觉信息失实,疑惑不安。从文本一第八段“虎大朋的手术情况应该是不错的,虎家需要的钱,最终款额停留在五万一千四百元,平台显示已经提取。看到这里马圆心里一个悬着的东西落了地”可以看出,虎大朋病愈,马圆心中感到欣慰。最后,从第十一段“虎梅花早晨发了个帖子,她出门了,坐的是火车,没说去哪里,去做什么。再看虎丽丽,她的最近帖子是昨天发的……一口鸳鸯锅里红的油汤和奶白清汤翻滚着。虎丽丽配发了文字,说简单点,吃个火锅,呵呵”,十三段“时隔半年,马圆又感受到另外一种人情冷暖。她在虎家姊妹的朋友圈里寻找着什么,她没找到。筹款帖子已经不在,被删除了”可以知道,马圆看到虎家姊妹在父亲病愈后的表现,纠结失落。【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关于生存上的苦难,从材料一第二段“虎家的情况马圆知道,山区农民家庭,世代种地为生,闭上眼用三个手指头都能把他们的家底数出个大概。三十多年前,马圆和虎梅花还是少年玩伴的时候,虎梅花跟马圆抱怨,说她爷爷偏心,分家的时候多给了她大伯家一亩地,理由是大伯家头胎生了儿子。虎梅花的妈认定公婆偏心,天天为一亩地闹脾气。她说一亩地,能打三两袋子粮食哩,能让一个娃吃半年哩,够家里一年的油盐酱醋花销哩……”可以看出,虎家种地为生,家境窘迫,负担较重,虎大朋妻子因为少分一亩地而耿耿于怀。充分地体现出虎家生存的艰难。在生命苦难上,虎大朋年龄并不很大,是家庭顶梁柱,此时却突患大病,昏迷不醒,性命难保,“虎家的情况马圆知道,山区农民家庭,世代种地为生,闭上眼用三个手指头都能把他们的家底数出个大概”,虎家是拿不出治病用的十五万巨款的,所以只能靠网络平台众筹来支付巨额手术费用。在人性的苦难上,虎家姐妹为给父亲筹集手术费用,夸大家庭困难,将健康的子女说成患有癫痫和小儿麻痹症,以此来博得捐款者的同情,以期更多的获得捐款。这本来有欺骗捐助者之实;而在父亲手术成功后,“晚饭时候,一张饭桌上摆了八九个碟子,碟子里红的肉卷,白的鸡翅,绿的蔬菜,一口鸳鸯锅里红的油汤和奶白清汤翻滚着。虎丽丽配发了文字,说简单点,吃个火锅,呵呵”,生活张扬,完全看不出家庭有困难。同时,他们还删除筹款帖子,似乎捐款从没发生过,完全忘记像马圆这种不惜让自己生活受到影响的捐款人,缺乏感恩之心。这体现了人性的苦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9(甲)(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指曾国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0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绯服,唐代规定,官服颜色上,四品、五品官员服绯(朱红)。“绯服”的官阶远高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级别。B.同治四年,是以帝王年号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则是以干支纪年。古代常用纪年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C.四更,与丙文的“五鼓”同为我国古代计时法。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五鼓”就是“五更”。“四更”对应“亥”时,这个时候,鸡开始打鸣,所以又称做“鸡鸣”。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封禅影响不小。按照唐代的惯例,封禅后,参与封禅的官员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将升迁一级。郑镒则凭借张说的关系越级升到了五品官。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C.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泰山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会寄予他们的人生感怀。D.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姚鼐文则侧重描绘了日出前中后变幻纷呈的景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4.选文(乙)中画双横线的句子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C12.D13.①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4.①不能看到泰山日出无须怨天尤人,心胸应阔达;②没有经历过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③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解析】

11【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句意完整,“河防”后面停顿,排除AC。“乘”后所接宾语为“山轿”,“出”的宾语是“郡北门”,此处为两个动宾结构的句子,故应在“出”前停顿,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能力。C.“‘四更’对应‘亥’时”说法错误,四更为丑时,由“半夜三更”为“子夜”以及“子丑寅卯”的顺序可推知。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能力。D.“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说法错误,从乙文“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可知,薛福成文也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循”,沿着;“僻”,偏僻;“当”,处在。②“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的样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2“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意思是“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曾国藩没能看到日出,却没有将之归咎为天气,展现出阔达的胸襟;曾国藩认为“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不能主观猜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这是说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参考译文:(甲)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乙)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B.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山水秋景,气韵生动,表现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C.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D.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16.这首诗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5.C16.王安石诗:表现出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毛泽东词:表现了英雄人物被祖国壮丽秀美景色吸引、并为之倾倒,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解析】【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错,作者并无纷乱不宁,犹豫不决之情,相反作者心志坚定,这从尾句“犹分低心事折腰”可知。【16题详解】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这是一道结合文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的题目,此诗中的“犹分低心事折腰”中的“分”意思是“甘愿”,“低心”意思是“放低姿态”,再结合前句“渊明久负东篱醉”,说明陶渊明已经长久没有悠闲地在东篱饮酒了,说明他已经出仕,这样理解,此句中的“折腰”,是“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李白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意思是“怎么能低下我高傲的头,弯下我高贵的腰去侍奉那些权贵”,可见表现的是“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毛主席的诗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折腰”是倾倒的意思,对象是“祖国壮丽秀美景色”,表现的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鸡鸣枕上,夜气方回”,《琵琶行》中琵琶女在商人离去,独守空船时,“________,________”,不由得妆泪横流。(2)问世间,谁是英雄?在苏轼笔下,英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周瑜;在辛弃疾笔下,英雄是“________,________”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宋武帝刘裕。(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而此时忽闻“________,________”,层林震颤,令人生畏。【答案】①.夜深忽梦少年事②.梦啼妆泪红阑干③.金戈铁马④.气吞万里如虎⑤.熊咆龙吟殷岩泉⑥.栗深林兮惊层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阑”“吟”“殷”“栗”“兮”“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挫,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①

15,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②,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古冠今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③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C.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20.仿照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结构形式,将“匠人”替换为“邮差”“环卫工人”“医生”“教师”“诗人”或其他职业者,另写两组句子。【答案】18.①雕虫小技②炉火纯青③脚踏实地19.B20.示例:一块黑板一讲台,一沓试卷一张桌,构成一个教师的全部世界。一行文句一换行,一册集子一支笔,构成一个诗人的全部世界。【解析】【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力。第一空,“不是……,而是……”句式前否后肯,空格处应填表示社会对工匠所持偏见的贬义词,根据前文“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挫”“方寸之间”,可推测人们常误认为工匠精神只是雕虫小技。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文中使用第一义。第二空,“掌握到”后接表示程度的词,工匠精神是要将一门技术掌握到极致,成语可填:炉火纯青。意思是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16第三空,与“雷打不动”并列,表示“笃实”精神,可填:脚踏实地。意思是指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横线处“躲进小楼成一统”,出自鲁迅的《自嘲》,引号表示直接引用;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机器”并非通常所说的由零部件组装,用来运转劳作的工具,而是指人工作中调用“眼、耳、口、脚、脑”这些器官机能;B.引号表示直接引用,“过人头”摘自《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C.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天然杂交稻株”是某一种水稻的专名;D.引号表示否定讽刺,根据“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可知这里说的“大师”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师,而是些沽名钓誉之辈,此为褒词贬用;只有B项中引号用法与划线处相同;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划线句结构为:“一”+量词+器物名+“一”+器物名,“一”+量词+器物名+“一”+量词+器物名,“构成一个”+职业+“的全部世界”。其中前两个分句各7个字,构成一联诗,所填器物名为对应职业使用到的工具。例如教师,联想到黑板、讲台、试卷、办公桌等;再如诗人,联想到诗文、诗集、纸笔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①,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②,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景物众多,作者选择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念,皆因它们③;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也都高度暗含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17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答案】21.①而随着情感的变化②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③与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22.B【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属于人的不同情感,根据后文“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可知是谈情感与所见景物的关系,“看见的景物产生不同”的原因应是情感发生变化,可填:而随着情感的变化。第二空,前文说“以情感为轴心选择景物进行描写”,空格处应具体说如何描写;根据后文“使‘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使景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情感,空格处应改被动为主动句式,可填: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第三空,根据对称句式,“皆因它们……”应和下一分句的“也都高度暗含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对称,可知空格处应说《故都的秋》中景物描写配合作者的情感;根据前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念”,可推测作者心境应是孤独、苦闷等,可填:与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B.前文谈情感变化影响所见之景,所引诗句应表现景情关系。“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意思是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人伤心,所见落花也跟着伤心。落花本无情感可言,其沉默哀寂的感情色彩由人赋予。ACD项都是单纯景物描写,只有B项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故选B。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树德”则是劳动教育所能带来的首要价值。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并非为社会提供生产劳动产品,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材料二:“我的鞋子呢?”“谁把我的牙膏拿走了?”“我的书放在你那里没有?”6时10分,某中学女生寝室楼,喊叫声此起彼伏。6时30分过后,人影无踪,留下满室狼藉,被子堆在床上,大桶里塞满脏衣服……材料三:“不想被叫做袜子帝!”大学精彩生活刚刚拉开,从湖北考到天津的宇浩就开始发愁了。从老家带来的十几双袜子已经被他穿了一遍,不愿洗衣服的他天天攒着,没想到半个月过去,泡着的水盆已经长出了水生植物,远看就像一丛丛小蘑菇。材料四:一中校园,轮到每班一次的校园大扫除活动中,有些同学劳动工具都不会使用,劳动技能近乎零,更没有劳动的样子。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直着腰手拿扫帚,扫地不过一寸、频率半分钟落地一次的现象;食堂,垃圾桶里装满了学生吃剩的饭菜,而超市里人潮汹涌,各种买买买;环卫保洁工人刚刚清扫了垃圾,有的学生又随手乱扔;每周三的班级大扫除,有的同学拿起扫帚抹布象征性地划两下,更有甚者逃之夭夭。还有同学说:“劳动花费时间,不如用来学习。”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读完之后,作为青少年的你,对“劳动与品德”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思考呢?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共四则。材料一引中共中央发布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重点强调“树德”这一首要价值,引导思考劳育之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对于青少年而言,劳育促进建立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材料二、三、四皆是反面事实例子,反映青少年轻视劳动的不良现象和当前劳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材料二举中学生宿舍例子,写女生们早晨集合前内务混乱、整理无序的惨状。材料三举大学宿舍例子,写离家求学的大学生因不愿洗袜子而攒了一盆霉袜,对于内务的疏懒和低能令人咋舌。同是有关宿舍内务,两则材料联系起来看,中学时代不注意内务劳动,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到了缺少管束的大学只会变本加厉,成为一个生理年龄已到成人,劳动能力却还严重缺乏的问题青年。材料四举校园大扫除例子,部分同学表现出不会劳动、不愿劳动,更无法创造劳动成果的问题。除此,还表现出沉浸消费(各种买买买),以及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往刚清扫完的地面扔垃圾)的不良行径。

19除行动缺失,部分同学的劳动观念也存在较大问题,认为“劳动花费时间,不如用来学习”,对“劳动”的理解过于狭隘,且割裂了“学习”与“劳动”的联系。劳动包含体力劳动,也包含脑力劳动,学习本身算是中学生最大的脑力劳动责任。参与必要的劳动实践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亲身体验劳动艰辛,增强动手实操能力,培养勤俭自立品格,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成长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学习为主业也不意味着脱离劳动,学习恰恰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参与社会劳动。学习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步入大学、走入社会以后,需要将所学投入生产劳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导语要求回答:作为青少年的你,对“劳动与品德”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思考呢?即从青少年视角,谈劳动与品德的辩证关系。选题说理思辨色彩较强,建议写成议论文。可以先从劳育之于德育、劳动之于道德培养的角度,正面谈劳动的重要性,举古今“以劳树德”的范例予以佐证;再结合当下实际,分析当前中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均缺失的现象,概括诸多方面问题并挖掘背后成因,取反面批判立场;最后从将劳动纳入学习范畴的角度,考虑推动中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接受劳动教育、建立道德责任感的具体措施。立意:1.劳动光荣,立德树人。2.以劳促德,全面发展。3.劳动育人,劳动兴国。4.好吃懒做虚度青春,热爱劳动培根铸魂。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